作者 /劉又榕
慈濟紐約分會與亞美醫師協會(CAIPA)將雙方物資集結,共同捐贈了醫療用口罩、N95、防護衣(PPE)、防護面罩(shield mask)給艾姆赫斯特醫院(Elmhurst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 。圖右至左分別是慈濟志工蘇素香、CAIPA代表沈卉、黃華俊醫師、吳相樂醫師、楊廉醫師。攝影/劉又榕
下午六點的下班尖峰時間,紐約的交通出奇地順暢,這是在三月中紐約州執行居家避疫後,常見的景象。然而,對於慈濟志工而言,一切好像是暴風雨前的寧靜,隨著每天染疫人數的直線攀升,志工們心裡都明白自己必須得隨時都在備戰狀態,因為,此時的紐約需要慈濟以及來自世界的關懷和支援。
救援刻不容緩!慈濟紐約分會志工心繫在前線作戰的醫療人員,馬不停蹄的準備醫療用口罩,直送至抗疫前線給辛苦的醫療人員。在3月31日,一天之內,就運送共4000個手術口罩、470個N95口罩至艾姆赫斯特醫院(Elmhurst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 以及哈林醫院 (Harlem Hospital Center)。
挺身支援前線醫療戰士
艾姆赫斯特醫院急診部醫師向美國媒體爆料醫療資源不足後,受到各界關注,陸續有團隊與個人,載著醫療物資給醫院的不同單位。小兒科急診住院醫師芭芭拉·波羅洛(Barbara Porrello)正好步出醫院,看起來相當疲憊,超時工作變成常態,但真正讓她力不從心的,是無法完成她的職責,拯救每一位來向她求助的病患。
小兒科急診人員幾乎都在成人急診區協助,每天大量的病患進來,許多病人有呼吸困難的症狀,都需要氧氣,但是呼吸器根本不夠用。
芭芭拉醫師
芭芭拉點出目前醫院協助抗疫最嚴重的問題,苦笑著說:「醫院每天給我們醫師與護師一個口罩,但誰知道後面會不會就沒有了。」她之前聽說有人到外面買口罩,價格高達數十美金,因此為了防患未然,有時候會把當天使用過的口罩稍微清潔,以防萬一,真的不夠的時候,拿出來備用。
慈濟志工知道醫院內部的窘境,趕緊提供口罩物資。艾姆赫斯特醫院的劉廣東醫生與黃華俊醫師親自來協助搬運。劉廣東每搬運一箱,眼框就紅一點:「每天看著來自各地的物資,許多來自華人社區,讓我感動地掉淚,今天已經哭了兩次。真的非常感謝大家的關心與支持。」說著說著,劉廣東又哽咽,但他不是為了自己或同僚,而是設想到許多家庭未來面對的不確定性:「希望能留一點資源給一些市民們,他們的商店與生意都大受影響,往後可能會出現經濟問題。很擔心他們未來的生計,大家把愛心留一點給他們吧!」
看著醫護人員掉淚,慈濟志工萬般不捨,能做的只是盡全力投入打包醫療物資和發放的工作,李惠蓉就是其中之一。
有了您的慷慨援助,我們可以做得更多。
看到這些在前線服務的人員沒有足夠的醫療用品來保護自己的生命,覺得很心碎......,這讓我想到,如果自己有家人是醫師或護士在從事這些事,我會有多擔心。
慈濟志工 李惠蓉
慈悲的同理心,讓李惠蓉選擇不在家避疫,而是在做好防疫措施後,出來運送醫療物資至哈林醫院 (Harlem Hospital Center),像所有醫護人員的母親似地,奔波、搬運,只求這些孩子們,都能在前線一切平安。
有了您的慷慨援助,我們可以做得更多。
自律防疫 助己助人
志工捐贈物資,協助醫護抗疫,但其實所有人都能盡到自己的本份,共同緩解當前醫療系統的沈重負擔。該怎麼做?像是民眾在就醫前,應該先透過家庭醫師遠距問診,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民眾如有可疑症狀,不要先到醫院做篩檢,先透過與家庭醫師遠程看診,釐清症狀,也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家庭醫師 何恭程
家醫科醫師何恭程,已經在家遠距看診兩個禮拜,每日平均問診量是60個病人,多是華裔,透過政府的遠距醫療設備,可以連到病患手機,用高科技來診斷:「問診中會透過影像看一下病患的舌頭與臉色,聽一下是否呼吸急促。」何醫師計算一下,病患中大約超過一半有類流感症狀,包括新冠肺炎在內,而若從症狀研判,高度懷疑是新冠肺炎的案例,大約佔了三分之一,還好症狀多半輕微:「這應該與華人防疫措施嚴謹有關,普遍都有戴口罩與手套的習慣,居家避疫也很遵守,這對目前醫療不足的情況下,有很大的幫助,少一個病人就是給醫院少一點負擔。」
但何醫師也強調,這不能成為防疫鬆懈的理由,因為新冠病毒的狡猾、多變,很可能讓康復者成為防疫上的死角。
其實很多輕症病患,感染後康復,並未做測試確診,就有可能成為超級傳播者。如果資源許可,建議政府讓他們檢測,必要時也要進行居家隔離。
何恭程醫師
目前紐約的疫情正準備進入高峰,面對未來的嚴峻情勢和未知,需要居民通力合作和來自世界的支持,每一份資源都是愛和祝福,也是抗疫最佳利器。
有了您的慷慨援助,我們可以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