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
《洛城大愛百寶箱》透過「愛的迴力球」、「健康抱報」、「培育心世代」、「人生解惑」四大單元,傳遞聽到慈濟美國志工投入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各項工作,深耕社區服務鄉親所迸發的美善故事與新知,更能在節目中親近證嚴法師的智慧法語。
第二十二集
2023/6/3
從孩子呱呱墜地到成長獨立,「教育」正是每個人從家庭走向社會,必須經歷的重要學習活動。慈濟基金會創辦人證嚴法師認為,新生帶孩子如何能面對大環境的影響而不偏離正道,關鍵就在「教育」。從家庭到學校帶動「生命教育、品格教育、人文教育」,才能導迷思為慎思,讓孩子們走向正確的人生軌道。
為了幫助與輔導正在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透過接觸人群,見苦知福、啟發善念並發揮愛心,慈濟美國多個志工組隊皆設立有「慈濟少年團」(簡稱:慈少團)組織。慈少團透過成年志工擔任輔導員,規劃多樣性「慈善」、「環保」、「教育」等主題的社區服務項目,並在讓青少年實際志工服務前後,借助會前項目簡介與會後經驗分享,完成了「偏鄉英語教學」、「關懷病童」、「慈善募款音樂會」、「二手衣回收」、「素食推廣」等多元化的項目,從生活中讓更多孩子獲得人文薰陶與品格培育。
第二十一集
2023/5/27
「慈善」是慈濟的根本,慈濟的慈善工作,不僅止於侷限在社區鄰里間的弱勢家庭與提供心靈關懷陪伴,慈濟的慈善是提供多種不同援助,透過個案關懷、長期扶困、機構探訪、遊民服務、幸福校園、新芽獎學獎、急難救助、居家關懷、免費報稅、冬令及年節發放,以及海外慈善援助等項目,結合社區與不同慈善組織的資源與力量,協助有需要的家庭與個人最終得以翻轉人生。
慈濟重視慈善不只著眼於救濟、援助的單方向成效,更在乎啟發人性善的良能,「教富濟貧」與「濟貧教富」,讓生活富足者透過參與志工服務學習到感恩與知足,並激勵需要援助者在站穩腳跟後,也能加入志工行列,從「手心向上」的接受者轉變成為「手心向下」奉獻者。
➦ 了解慈濟美國總會志工長達兩年關懷伊薇特·尼茲(Yvette Niz)一家人的故事,深入瞭解人與人之間一加一大於二的溫暖產生的正能量效應
第二十集
2023/5/20
慈濟在疫情爆發後,因證嚴法師不斷提醒世人要「速素行動」,慈濟開始推廣「健康挑戰21」項目,以幫助民眾強化體質、增強天然自癒力。當前「健康挑戰21」已推行全球18個國家地區,超過15,000人加入慈濟「素行動」行列;其中八成民眾在21天後,見到身體的血壓、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數趨向正常。本期《洛城大愛百寶箱》「健康抱報」單元,主播李慈琛將與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負責「健康挑戰21」項目的吳佩珊進行對話,幫助聽眾在家也能善用「好食力」幫助健康達標。
疫情期間,美國慈濟志工因受經濟衝擊的家庭,擴大食物發放項目,慈濟長島支會的志工們醞釀多時,針對長期關懷的30位西語裔民眾,開啟了「健康挑戰21」項目。21天後,14位民眾在體重計上看到了驚喜地數據,「 我不敢相信,我的褲子可以變得這麼寬鬆,我整整瘦了10磅!」葛雷蒂斯 (Gladys Chia) 拉著褲頭開心地笑著說。
第十九集
2023/5/13
明代《增廣賢文》中的一句話:「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已成為人人都聽過的俗諺,這句勸誡男女珍惜緣分得來不易的話,同樣也能借鑑於親情、友情乃至鄰里、同鄉的緣分。正因人與人之間的緣分如此珍貴,有幸成為一家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又該如何在自身攜帶的累世習氣下,珍惜與親人相處的珍貴緣分,讓家庭也成為親人間互相學習共修的道場,這正是人人需要學習的智慧。
這一期《洛城大愛百寶箱》「人生解惑」單元,將與聽眾分享證嚴法師關於家人和睦相處的智慧法語。生而為人,我們無法決定自己出生的家庭背景,但無論怎樣的家庭環境,每個人從出生開始都脫離不了與親人、同儕和社會的交流互動,證嚴法師提醒我們要以「忍」與「善解」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對生活感到知足並感恩,對家中每一位成員體恤包容,這樣個人的家庭生活自然會合和歡喜,當越來越多的家庭和睦,社會自然會祥和。
第十八集
2023/5/6
1987年慈濟基金會在台灣花蓮正式籌辦慈濟護專,至2000年七月,完成了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至研究所之全程、全面、全人的「完全化教育」。貫徹慈濟理念的慈濟教育,自1994年開始在美國洛杉磯縣(Los Angeles County, CA)設立第一所慈濟人文學校,正式紮根在西方世界;2006年九月,美國第一所大愛幼兒園於加州蒙洛維亞市(Monrovia, CA)成立,2010年設立美國第一所慈濟小學。
迄今,慈濟在美國以一所小學、四所幼兒園、25所人文學校,提供美國家長教養子女的優質教育選擇,慈濟的學校以獨特的品格教育和充滿人文的教學空間,落實「生活教育、品格教育、生命教育、環保教育」四大教學核心主軸,透過探索與體驗的方式,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美國節慶以每月的品格教育主題,型塑學童啟發「慈悲、勇氣、知足、孝親、恆心、毅力、尊重、責任、感恩、付出」等品格。
第十七集
2023/4/27
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佛誕日、母親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的日子。全球慈濟志工都會在當天,舉辦進行浴佛典禮暨弘揚孝親理念的活動,邀請不同種族、信仰、文化與語言的當地居民,在莊嚴隆重的浴佛典禮中,凝聚虔誠心念,讚揚佛法的智慧與光明,感念父母與天地眾生之恩,透過聲聲祝禱啟發洗滌內心的憂煩,激勵人人發揮心中的善念,以知恩、報恩的行動來利益群生。
本期《洛城大愛百寶箱》節目中,主播陳明禘將分享三節合一的緣由與意義,更期盼聽眾們了解三節合一的真諦,未來都能加入慈濟三節合一的浴佛與孝親活動,在浴佛儀式中啟發愛心,虔敬無罣礙,致心地光明而清淨,喚醒每個人心中對父母、師長乃至於社會眾人所提供的一切,那份恆持的感恩之心。
第十六集
2023/4/22
慈善,是慈濟的根本,是所有慈濟志工的基本和重點工作。慈濟在美國的各分支聯點志工,也都投入心力於多樣的慈善服務,藉此來深入社區關懷鄉親。就美國總會轄區所提供的慈善項目為例,志工團隊會投入:個案關懷、國稅局免費報稅(VITA)、獎學金發放、每個月食物發放、開學季文具背包發放、歲末冬令發放等常態性的服務項目。有需要經濟或心靈關懷等援助民眾,都可親自或透過親友聯繫慈濟,獲透過慈濟合作夥伴紅十字(Red Cross)、救世軍(The Salvation Army)等組織轉介,獲得慈濟志工團隊的關懷與協助。
居住在南加州的居民伊薇特·尼茲(Yvette Niz),是經由西聖蓋博谷基督教青年會(YMCA of West San Gabriel Valley)轉介慈濟的輔導家庭。伊薇特的先生剛假釋出獄無法工作,她本身也剛生下小女兒暫時無法工作,即使有政府的補助款,但微薄收入無法支付他們一家兩個成年人與三個孩子的食衣住行開支,慈濟不僅發放給他們現值卡、食物、毛毯和衣物家用品等物資,還長期關懷輔導她得以與女兒一起進入大學求學。
第十五集
2023/4/15
美國70歲至79歲的民眾,有5%被確診為失智症;年逾90歲以上的長者,則有四成比例患有失智症。一但確診便無法治療,且難以恢復過去健康狀態的失智症,是許多美國老年人聞之色變的病疾,本期《洛城大愛百寶箱》「健康抱報」單元,主播王慈懇特地規劃此一單元,剪輯美國慈濟醫療基金會資深家庭與老人科醫師張耀文關於「失智症」的醫學講座,幫助民眾加強對失智症的認知,做到自我早期診察,達到預防與治療和控制病情的效果。
「有一回,我帶母親去買東西,回家後卻找不著父親。找了好久,到附近他常去的商圈,才看見他一個人坐在藥局前的板凳上。問他為什麼在那裡,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說:『我在這裡等你們⋯⋯』我當時沒警覺到,父親其實已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的前兆。」慈濟志工曹知行的父親於2011年被診斷罹患阿茲海默症,於2017年往生,他在此過程中加入阿茲海默症協會,以個人家庭的經歷,致力於在華人社區推廣對阿茲海默症的認識。
第十四集
2023/4/8
「快樂不是擁有的多,而是計較的少。」證嚴法師《靜思語》
人生種種的煩惱,多數都是來自於內心的計較和比較。每個人自出生呱呱墜地,就離不開各種的欲念,貪欲、嗔恚、愚癡影響了我們的思考與行動。在我們的生活裡,平時總會遇到自己和周遭其他人的各種抱怨:不論是與家人、夫妻或親友之間的相處、情侶與夫妻之間的付出、職場的待遇與工作環境等等,若事事都要計較衡量得失與公平,那麼每件事都會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
但往往越計較就越容易煩惱憤憊,去計較原本是為了不吃虧,但計較多了反而讓內心更不快樂,心裡越發的放不下,久而久之就成了內心的負擔。有了比較跟計較,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就會應運而生,無論是兄弟反目或是夥伴間交惡,最終都會影響到自己身上。漫長的人生路,如何在居家和社會過得自在快樂。
第十三集
2023/4/1
在不斷演變的時代中,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這不僅是為了讓個人能跟上高速發展的知識和科技,終身學習的生活態度,更能讓人們透過持續學習,創新思路與適應新的生活模式,隨著全球變化趨勢面隊隨之而來的變革。本期《洛城大愛百寶箱》「培育心世代」的教育單元中,將詳細介紹慈濟美國總會提供的「社會推廣教育課程」。透過多年來參加過排舞(Line Dance)、紙黏土、蝶古巴特拼貼(Decoupage)、園藝課程的學員符美玉現身說法,讓聽眾了解如何輕鬆地展開終身學習。
今年二月,土耳其、敘利亞因大地震死傷慘重。慈濟美國總會社教班的師生透過「紙黏土年節藝術展」,捐出作品為災區義賣,獲得了社區廣大好評。一幅紙黏土作品往往需要花費數週到數月的創意與心血捏製,此次也捐出作品義賣的符美玉說道:「我已經70多歲,能在這個年齡有作品參展,並且透過義賣幫助災民,感覺很有成就感、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