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羅奇華
雙胞胎姐妹馬雷尼(Marvveli Francisco)和洛雷尼(Lonelli Francisco)幫助社區居民做登記。攝影/李鎮湧
10月8日,是伊恩颶風災後,松島首次開放,當時慈濟勘災團入島勘災。許多受災居民因為車子在風災中受損,而失去了交通工具;慈濟志工為了方便松島的災民,10月29日,特地前往松島社區教堂(Pine Island Community Church)舉行了兩場發放。



災後一個月,受重創的松島正慢慢地在恢復。破碎的房屋依舊佇立在路旁、觸目驚心,但道路交通不再堵塞,房牆上有了充滿能量與鼓勵的塗鴉。萬聖節將近,廢墟前擺起了樂趣裝飾。
兵分兩隊



9點過,從紐約,芝加哥,休士頓,北卡趕來的19名志工,在松島社區教堂集結完畢。有條不紊地佈置好現場後,志工們兵分兩隊。一隊負責上午場的發放,一隊前往無證移民聚居急需幫助的「棕櫚樹」社區(The Palms of Pine Island)做家訪。



10月的佛羅里達依舊炎熱,儘管烈日當頭,10點未到就有很多災民到達。大家自覺有序的排著隊,默默等候。等待的時間裡,慈濟志工特地為災民們準備了「靜思語遊戲」,邀請每一位災民隨機從口袋裡抽取一卷靜思語並大聲朗讀,現場充滿歡聲笑語。
。




與此同時,德州分會執行長羅濟嶢帶領了另一組志工,到達了「棕櫚樹」社區。「棕櫚樹」社區受損異常嚴重,很多房屋直接被移為平地。社區內大部分為無證移民,生活原本艱辛,災難後更無法向官方機構求助,急需援助。慈濟志工多次探訪,並已有共識一定要盡快在這裡發放物資與現值卡。

團隊分成兩組,挨家挨戶進行災情現場評估,並即刻為災民填寫申請單。在統一審核申請單,完成申請手續後。慈濟志工通知災民們於下午兩點前往松島社區教堂,即時為他們發放。


下午的發放也十分圓滿,早上家訪的32戶災民都趕到了現場領取現值卡。看著災民們開心的笑容,羅濟嶢長舒了一口氣。
世界充滿愛
因為松島社區教堂也為附近居民提供生活用品,發放現場總有路過的居民駐足詢問。迪薩姆(Disarm)來自荷蘭,在松島有個度假屋,她從荷蘭飛來處理受損房屋。主動了解慈濟後,她激動的向志工分享了過去在中國生活經歷。雖然她不需要幫助,但看到慈濟她非常感動與感激,因為她又再一次看到「這個世界總是充滿愛的」。
我不需要幫助,但看到慈濟,我非常感動與感激,因為我又再一次看到:這個世界總是充滿愛的。
迪薩姆 松島居民

邁克爾和佩妮夫婦(Michael & Penny Salemme)從臉書(Facebook)上看到了慈濟的援助計畫。他們抱著懷疑的態度註冊了信息。來到現場後,他們仔細地詢問了慈濟情況,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很驚喜,很意外,慈濟真的是很有力量和充滿愛的存在,我代表松島居民謝謝你們!
邁克爾 松島居民
發放快要結束,松島社區教堂職員傑瑞(Jerry)對志工說道「你們太讓我感動了。我搬去了四張椅子給志工坐,你們卻全讓給了災民,這麼無私很難得」。
愛心巡迴


因為「棕櫚樹」社區大部分災民只懂西語,具備西班牙文與英文雙語能力的雙胞胎姐妹馬雷尼(Marvveli)和洛雷尼(Lonelli),年輕媽媽希特拉利(Citlali)便全程熱情的幫助慈濟志工為災民做轉譯,以及幫忙災民填寫申請表和指引他們領取現值卡。馬雷尼和洛雷尼表示,未來如果有需要,她們仍然願意成為慈濟志工。慈濟也希望能與她們在松島結下善緣,期待有一天生根發芽。

發放審核處總能看到志工蔣昌棟和蔣珊珊熱情的身影。他們從紐約趕來,面對災民們的感謝,他們總是真摯地回應到「艾達颶風襲擊紐約時,我們也收到你們的援助,現在愛心巡迴,我們把愛繼續傳遞」。

從北卡趕來的李鎮湧,在2012年第一次到紐約參與「桑迪颶風」(Hurricane Sandy)賑災時就深受觸動。聽到伊恩颶風志工賑災消息後毫不猶豫報了名。這是他第三次賑災,協助文史和故事的紀錄。他說,之前的賑災經驗,他看到了許多志工的無私付出,讓他觸動很深。這次來與災民有很多互動,那種體驗,無法言語。他很慶幸克服掉一切困難來到了這裡「是值得的」。
您多一分的關懷,將給受創家庭帶來多一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