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聖宗、王嘉寧;編輯/李成林
仔細挑選和分裝,慈青們用心於當下,把服務人群的心情包進每個袋子中。攝影/許維真
2024年3月9日,20位來自亞特蘭大、達拉斯、奧斯汀、大學城、休士頓等地的慈濟大專青年社團(簡稱:慈青)的學員及畢業學長姊,用過早齋、充滿活力的在慈濟德州分會定期發放食物的場地上就位,參與食物銀行的志工活動,德州慈濟志工帶領著學員們投入其中。
雙手佈施共善行
慈青參與德州分會志工們的定期蔬食發放,為課程揭開序幕。從整理到打包,學員們學習用恭敬的心來布施,從付出中得到歡喜,也從善解中體會知足的幸福。開始時,學員們操作的並不太熟練,但再志工們的耐心指導下,逐漸掌握了整個發放流程。
四年前(2020年),慈濟美南地區的慈青社為了重啟慈青社團間的互動,首次舉辦短期研習。今年是第三度為了延續成長及互動而舉辦的精進日,主題為:「無私無我」(selflessness)。20位來自亞特蘭大、達拉斯、奧斯汀、大學城、休士頓等地的慈青夥伴齊聚位於休士頓的德州分會的靜思堂,通過動態及靜態的課程活動,探討人生幸福的本質及無私付出的真實意義。
德州農工大學慈青輔導的田益风學長是這次精進日的推手,慈青學長洪鵬宇帶領大家了解無我的意義。整體課程活動規劃由田益风和洪鵬宇主導,用實際生活中如職場升遷、生涯規劃等例子來探討如何在各種情況下做出最利益人群的決定。
共知共行共學習
學員們輪流分享自己對無我這兩字的概念,及如何在生活中做到信己無私的信念。苦的源頭常常來自於我們內心的不足,進而影響到我們對外在環境的感受。儘管生活富足,但內心若是貧窮一樣會讓人人感受到苦不堪。心靈上的貧乏要靠入人群的互動來化解:用捨心學會放下、用慈悲融化冷漠、用智慧破解無明。
事情光看表面會讓我們的眼光變得更狹小,也讓我們思維受情感的左右。當我們因追求自己的快樂而選擇逃避困境時,更容易因處處碰壁而感到越來越不快樂。承擔是為了學習如何解決問題,放下小我的成見尋求智慧,看見自己的成長而感受到真實的快樂。
幫助別人的過程及決定可能很複雜。該如何拿捏分寸是需要多方的考量的。因此,課堂上學員們也討論一些可能會遇到的難題,透過分享開拓彼此的眼界,看見事情的更多面向。
課堂上,學員們討論著他們可能遇到的難題。攝影/許維真
大家共同討論如何應對生活中常見的街友問題,並嘗試用無我的想法去幫助他們。學員們設計了一個名為「Work Your Way Up(步步向上)」的計劃,旨在通過為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住房和工作機會,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
生命串聯共同體
慈青團員來自不同地方,每個人有自己的興趣及專長。為了讓大家能夠更認識彼此,了解各自的興趣,活動中也安排了短暫的休憩時間,可以共同學習如跳舞、扯鈴、泡茶等課外的興趣。讓大家除了有共同的善念之外又多了一個相連結的共通點。
來自亞特蘭大的慈青王嘉寧在與德州分會志工和慈青學員們相處兩天後,很高興的說,對於無私無我的理解更深刻了:「志工們對待前來領取食物的人們非常熱情且耐心,能夠用多種語言與他們交流。在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她也談到活動的前一天傍晚,組織活動的田益风親自前往接機,並帶著她和幾位慈青一起品嘗印度特色美食。
田益风表示他喜歡體驗不同族裔的文化,將休士頓各個少數族裔聚居區比作小口袋,每個都蘊含著值得探索的文化。在用餐過程中,王嘉寧了解到有幾位慈善青年選擇成為素食主義者,他們是在通過自己的努力保護環境。
志工精心準備素齋
當慈青們在課堂上學習的同時,德州分會的資深志工們也沒有停頓。多位志工眾志成城,紛紛拿出磨練多年的廚藝要讓與會的大家都能品嘗一下回到家的溫暖,聯手端出一道道的素食佳餚來為大家補充能量。香積志工楊惠卿看到年輕人來到特別歡喜,拿出許久沒做的功夫菜琵琶豆腐來熱情款待。
精進一日除了討論主題之外,加強彼此之間的共識更是主要目的之一。透過互動,大家可以更了解對方,也可以從彼此的生活經驗中學習,拓展自己的視野。更能把所學習到的無我態度融入個人的生活觀,讓生命可以因為和人人的連結更緊密而感到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