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好厝邊 用心關懷威明頓西語社區

美國總會  |  2020年7月16日
TzuchiUSA_ny-Wilmington Food Distribution-20200711_0000_20200711 WILMINGTON FOOD DISTRIBUTION-許春蘭 (15)

真善美志工/蘇慧情、錢美臻、許春蘭/洛杉磯報導
作者/錢美臻

慈濟美國總會7月11日在威明頓社區進行蔬食發放。攝影/許春蘭

87%居民為西語裔的威明頓社區(Wilmington),長期以來是洛杉磯市最貧困的社區之一,在本次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下,居民更不知該如何面對未來的日子。幸好,慈濟在當地設有威明頓社區門診中心,用心關懷與援助當地的西語居民,以好鄰居的身份陪伴他們一起度過疫情難關。

提供社區多項服務

7月11日清晨4點多就起床的托倫斯志工劉春富,準時上線參加慈濟本會舉辦的「四合一幹部研習營」課程,6點多起他便換用手機耳機一面繼續聽課,一面準備趕到威明頓社區,為當日上午例行舉辦的蔬食發放做前置準備工作。

支持慈濟災疫中長期援助計劃,陪伴疫情中受重創的弱勢族群。
TzuchiUSA_ny-Wilmington Food Distribution-20200711_0001_IMG_1762
志工陳文芳(左)和許春富(右)為了不錯過「四合一幹部研習營」課程,帶著耳機邊聽邊準備發放前置工作。攝影/錢美臻
TzuchiUSA_ny-Wilmington Food Distribution-20200711_0002_20200711 WILMINGTON FOOD DISTRIBUTION-許春蘭 (7)
威明頓民眾一早7點多就到現場排隊等候發放。攝影/許春蘭

自2010年11月威明頓社區門診中心啟用後,慈濟美國不但為社區長者提供低收費、高品質的中醫和牙科服務,並不定期舉辦義診與社區衛教,開辦健身運動及健康講座,提升社區居民整體健康,該會所成為每月例行蔬食發放場所,給予居民從醫療到食物的關懷與援助。

每月例行的蔬食發放,是附近居民用來維持家人溫飽的重要來源。發放日一早7點多,來領取食物的民眾,已拉著購物菜籃車來到發放場所外的人行道,依序的排起隊伍,等候上午九點開始的發放。

期盼診所恢復營業

因背痛參加義診與慈濟結緣的瓜達盧佩·馬克斯(Guadalupe Marquez)說,兩年多前她來慈濟診所看中醫,並曾一度因家裡需要也來這領食物。過去一年多她沒再來慈濟領食物,直到因為疫情她的先生失去工作,每個月只能領失業補助金1100元,家裡光是房租就要900元,她又有糖尿病需要服藥,所以今年3月後才又回來慈濟會所領食物。

支持慈濟災疫中長期援助計劃,陪伴疫情中受重創的弱勢族群。
瓜達盧佩·馬克斯因疫情影響而再度來到慈濟領取食物。攝影/錢美臻
埃絲特·賀南德茲(左)向志工黃彩智說明她如何走入慈濟。攝影/錢美臻

從慈濟在威明頓設立會所起,每月便來此領取食物的埃絲特·賀南德茲(Esther Hernandez)提到,剛開始她是來參與慈濟義診免費檢查牙齒,之後便固定來此看牙,慈濟人服務很好又很親切,對社區居民很關心。現在她還有一顆牙要拔掉,她希望疫情能早日結束,讓威明頓社區門診中心能儘快重新營業。

陪母親一起來領取食物的馬可·佩雷斯(Marco Petez),最近剛從高中畢業,即將在秋季進入洛杉磯貿易技術學院(Los Angeles Trade Technical College)念書。馬可說,他們家是從鄰居那得知食物發放消息,這裡很多居民都需要食物援助,很感謝慈濟提供社區多種服務。

因瑜珈課走入慈濟

瑪麗亞·馬丁內斯(Maria Martinez)和朋友伯莎·杰羅尼莫(Bertha Geronimo)一起來領食物。瑪麗亞說,她前段時間北上去沙加緬度和親戚同住,近期才回到洛杉磯。現在她和女兒同住,受疫情影響女兒變成在家上班,工時大減收入也變得很少,伯莎告知她慈濟有發放食物,她是第一次來領食物。

瑪麗亞·馬丁內斯(左二)領取食物。攝影/錢美臻
伯莎·杰羅尼莫(右)接受慈濟志工訪談。攝影/錢美臻

瑪麗亞·馬丁內斯(Maria Martinez)和朋友伯莎·杰羅尼莫(Bertha Geronimo)一起來領食物。瑪麗亞說,她前段時間北上去沙加緬度和親戚同住,近期才回到洛杉磯。現在她和女兒同住,受疫情影響女兒變成在家上班,工時大減收入也變得很少,伯莎告知她慈濟有發放食物,她是第一次來領食物。

過去瑪麗亞也曾因伯莎推薦,來慈濟一起練瑜珈,她很喜歡慈濟提供的瑜珈課,做瑜珈讓她的身心都放鬆了,心中的壓力彷彿都因此釋放了。

希望疫情能早日結束,讓慈濟會所能再重新開放,可提供診療和瑜珈等服務給居民。

因參與瑜珈課而認識慈濟的伯莎說,慈濟提供的社教課程非常實用,對社區居民很有益。這是個低收入社區,很多居民平常沒有能力負擔社教課程和醫療服務,這些資源和服務都是居民需要的。例如先前她有一個朋友需要看針灸,她就推薦朋友來慈濟看診,確實經過針灸後,讓她朋友的身體的疼痛緩解了。

克服語言隔閡

要讓西語裔居民認識和了解慈濟,克服語言溝通的籓籬,是人與人交流的第一步。過去十年來,威明頓社區門診中心在多位能說英西雙語的志工協助下,讓這裡更多不諳英語的民眾,逐漸了解慈濟理念。

當地本土志工盧佩·包蒂斯塔(Lupe Bautista)加入慈濟人行列已6年,她是因為來看牙而與慈濟產生交集。她說,母親往生後她一度罹患了憂鬱症,慈濟人前來關懷。盧佩看到慈濟人這麼熱忱地幫助她的社區和同胞,令她也想要出點力,一起來為社區做點事。她最喜歡慈濟真誠待人的氛圍,志工完全不會因為族裔、語言不同,而對人另眼相看。

本土志工盧佩·包蒂斯塔因看牙與慈濟結緣。攝影/錢美臻

本土志工葛蘿里雅·包蒂斯塔(Gloria Bautista)在2010年因為金融危機關係被公司裁員,走入慈濟。她回憶說,因需要食物而來慈濟會所領發放,當時她的英語不太好,幾乎聽不懂慈濟志工的介紹和解說。之後,當她英文越來越好,日益認同慈濟並來幫忙做翻譯,接受慈濟培訓。葛蘿里雅說,能正式穿上志工制服真的好快樂。她很感恩證嚴法師派慈濟人來這個社區,幫助她和她的同胞,慈濟不但援助了威明頓,更援助了世界上許多需要幫助的人。

自2010年便加入慈濟的本土志工葛蘿里雅·包蒂斯塔。攝影/錢美臻

疫情讓許多民眾經濟受挫,當日的例行發放因與四合一研習營時間重疊,曾一度令志工考量是否需要延期舉行,由於不忍當地居民失望,最後仍決定要如期舉行,就是這一份真誠把社區居民當成兄弟姊妹的關愛,讓威明頓的西語居民對慈濟從最初的陌生排斥,到現在視慈濟為「好厝邊」。

慈濟美國將從「撫平美國疫情線」防疫工作,轉入災疫中長期援助計劃,陪伴疫情中受重創的弱勢族群,協助他們重返正常生活。此時此刻,因為有愛,而心無恐懼,慈悲的心念將我們緊緊相繫,成為安定人心的暖流。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