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慈青年會」迴響:「擁抱改變,共乘愛的大船。」

德州分會  |  2021年1月31日
TzuchiUSA-Atlanta Global Tzu Ching Annual Meeting-Linda Chen_0000_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慈青陳怡彤參加2020全球慈青年會 copy

分享者/陳怡彤

亞特蘭大艾默里大學慈青陳怡彤參加2020全球慈青年會。圖片來源/陳怡彤

2020年「全球慈青年會」因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透過全球視訊會議進行,12月26日和27日兩天的豐富課程,吸引來自23個國家地區、近2000位慈濟青年志工(簡稱:慈青)上線參與。美國也有多位慈青加入,並在兩天的議程中共同精進學習,期待每顆善的種子,都能啟發心中的善念,發心立願為社會付出。

以下是來自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艾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慈青社的會員陳怡彤在「全球慈青年會」的會後,所發表的感想。

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讓2020年十二月底舉辦的「全球慈青年會」改在線上舉辦。往年為期五天的現場年會縮減為兩天,但活動內容依然豐富精彩,讓大家都收穫滿滿。「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線上年會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慈青們在雲端歡聚一堂,分享感動的故事,彼此加油打氣,也對慈善志業與環保理念有更深層的認識。

新時代一直在改變,疫情讓世界加速地改變,個人的視角、心境、甚至於飲食習慣也在改變,若要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我此番的收獲,那就是「改變」;四個面向的「改變」,總結了我在這次「全球慈青年會」的學習與體悟。

慈航郵輪出發

全球慈青年會主持人「船長」蔣宜玟熱情洋溢歡迎學員上線。圖片來源/孫嘉蒞自Youtube截圖

我是懷著期待的心情點開課程,一進去就被小創意驚喜了,這次聚會化身為一艘「慈航郵輪」,與會者都是遊輪的賓客。「船長」主持人蔣宜玟熱情洋溢地開場,活潑地與來自各國的「賓客」慈青們打招呼和互動,歡快地語調拉近了學員的距離。開場的三首歌曲好聽又溫暖,讓我們的心沉靜下來,準備好認真參與之後的課程。

第一天的會議是慈青們的會務報告,來自美國、加拿大、澳洲、印尼、南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與台灣的代表們,依次匯報2020年自己地區慈青團隊在慈善、醫療、環保及人文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貢獻。透過照片和影像看到慈青活躍的身影,顯示各區都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所有人都在活動中收獲滿滿。

每個地區的活動都令人印象深刻。美國華府慈青積極響應,為調度物資開十個小時的車趕赴紐約,不怕苦不怕累,敢於衝鋒陷陣的精神令人感動;加拿大慈青每個月舉辦「慈青有約」,邀請親朋好友加入,讓自己關愛的親友了解慈濟,在彼此陪伴中共同精進;澳洲慈青在社交平台發起「What is the Vegetable?(這是什麼菜?)」活動,向大家介紹不常見的蔬菜,創意推素,有滋有味還有趣;印尼慈青在疫情期間堅持創作防疫科普短片,分享居家隔離的生活,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鼓勵大家注意防護,挺過疫情。

南非慈青用心幫助中風病患做復健,用愛為他們按摩;馬來西亞慈青舉辦凈灘活動,成功邀約到一百多人參與,大家齊心協力為大自然出一份力,也提高了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新加坡慈青心懷感恩,創作了歌曲和手語舞蹈,感謝醫務人員在疫情下的付出;菲律賓慈青在疫情和自然災害的雙重影響下,為貧困家庭發放物資,傳遞溫暖;台灣慈青堅持為身處偏遠地區的孩子們提供教育和陪伴,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愛的種子。

三個多小時的匯報讓我震撼又感動,全球慈青夥伴們在過去一年中,真的做了很多事,這人間又多了許多愛的腳印。我還觀察到影片中,大家在做物資發放和排練手語表演時,都是全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做到了零接觸發放;在細節處注意,既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更多人的保護,顯示了慈青們時時都用心的做事態度!

每位代表在匯報結束,念出「恭祝 上人法體安康,常住世間,法輪常轉」時,都是微笑著、眼神裡有著光彩,有的人更是笑著喊出這一句話。這一刻,我深切感受到大家對過去一年充實收穫的喜悅,熱切想把這份喜悅與 師公上人分享。

正如美國紐約慈青姚淳玲所說:「若能把我的時間用在幫助他人上,我覺得非常值得。」我相信每位慈青的心裡都有這樣的信念。大家都在做 師公上人的眼,替上人看到苦難的大眾,做師公上人的手腳,為師公上人扛天下的米籮。慈青夥伴們的行動,令我深受鼓舞。

善用科技廣結善緣

亞特蘭大慈青陳毓琪代表美國慈青作會務報告。圖片來源/孫嘉蒞自Youtube截圖

我所體悟的第一個「改變」,是時代的改變,以及為了適應時代,自己行為相對應的改變。

在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的分享中提到,科技資訊的快速演進是人類正在面對的議題,應對之道就是向達爾文觀點學習:「最能適應改變的物種得以生存。」我對此感受頗深,如今人們花費大量時間在網絡上,虛擬平台正快速傳播各類訊息,疫情影響人們減少外出,許多實體事物逐漸被電子所取代。

美國秋季開始疫情格外嚴峻,亞特蘭大慈青決定將今年的活動轉為線上,但剛開始我們似乎對「線上活動」顯得一籌莫展,我自己也常常對此茫然,思考著不能實際做事,那我還能做些什麽呢?

各國慈青們的報告令我受益匪淺。看到他們在線上為學生做課輔,幫博物館登錄檔案,拍攝素食廚藝教學視頻,開啟吃播視頻推素,分享手語表演視頻,還有澳洲慈青靈活運用Zoom、Discord、Padlet,用三個網絡平台做齋戒週活動;巧妙運用科技平台來做慈濟事,雖然不能做現場活動,卻趕上年輕人的潮流吸引了更多參與者。

慈青們的經驗與智慧啟發我思考,在科技的時代,或許社交距離也是一個改變的契機。不變的是愛心,改變的是方法。我也認真考量要如何抓住機會,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好好利用網絡的廣闊平台來幫助他人,廣結善緣和推廣慈濟。

體會蔬食的好

第二個「改變」是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盡力讓更多親友吃素,並在社區推行環保。這個領悟來自「完整的愛」環節,講師邱國氣和蔡柏毅開場時援用用比爾蓋茨的話:「流行病毒與全球暖化,是可能毀滅世界的三大威脅之二。」經過今年疫情和天災的大哉教育,讓人類真切體會這個真理。

透過照片和影像,看到全球各地慈青們活躍的身影。圖片來源/孫嘉蒞自Youtube截圖

「完整的愛」環節提到,全球碳排放增加使地球溫度上升,引發很多自然災難,隨著氣溫升高,封存在冰川裡的病毒將會釋放,傳播病菌能力的蚊子數量也將大增,人們將面臨更多病毒和細菌威脅,要利用自身免疫系統來打敗它們會變得愈發困難。這些觸目驚心的科研報告,令我在屏幕前都開始脊背發涼。

接下來講師解說「吃素」是最簡單可行,能避開氣候災難的方法。一開始我有一點懵,沒有想清楚吃素與病毒間的聯繫。經解說發現原來畜牧業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加劇全球暖化,以飲食碳排放量為例,葷素搭配的飲食每人每年排放2050公斤,蛋奶素為1175公斤,全素食卻排放275公斤,等於只有葷素飲食的十分之一。這個數字令我更為震驚,茹素是慈濟一直以來倡導的生活方式,在這堂課中又讓我體悟蔬食的益處。

只要世界人人都少吃一些肉,點滴積累,真的能為環境做大貢獻。

想要在朝夕之間作出飲食大改變並非易事,不過我在往後將少吃肉、多吃菜,同時為身邊偏好葷食的親友,多做一些美味素菜,盡力讓他們更喜愛美味的「素食」;同時自己要以身作則在家中和社區內多做環保,號召更多人做環保,邁出自己的一小步,為環境做出積極的影響。

實踐累積人生經驗

顏博文執行長鼓勵年輕人,在生活實踐中多積累人生經驗。圖片來源/孫嘉蒞自Youtube截圖

第三個「改變」,是改變我看待事物的視角,這是聽了顏博文執行長在課程中鼓勵年輕人,要敢於挑戰、擔使命,嘗試不同崗位的工作和任務,在生活實踐中積累人生經驗的體悟。顏博文勉勵學員說:「相對於求學過程取得『博士』的高學歷目標,有豐富人生經歷的『博土』,往往能為他人提燈照路,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認同顏執行長觀點的同時,我想到師公上人曾說:「人既然生在世間,就不能離開眾緣,修行也不能離群隱世。」我未來想要在醫療領域工作,為的就是能幫更多人消除疾苦;而要做到這一點,空有理論是不夠的,需要先「知苦」,先走到人群中,看到人們所經受的苦難,才能更好的救苦難眾生,為人們造福。

第四個「改變」,是要改變心境。就像顏博文執行長所提,慈濟這類「非政府組織(NGO)」為的是公益,行動全憑自願,因此是最有生命力的組織,而組織生命力,來自於活躍、樂於奉獻的志工們。

我想起剛加入慈青時,那時我從未接觸過慈濟,選擇加入慈青只因為喜愛做志願服務,喜歡看到我們真誠的付出,能為他人造福,當下收獲「善果」所帶來的能量,創造積極的循環激勵我繼續付出。但是,當「善果」無法馬上顯現時,我又是從哪裡汲取能量呢?

在志工楊誠愿分享中有一個故事:一開始,敘利亞飽受戰爭之苦的孩子們,繪畫的作品裡充滿了戰鬥、血和悲傷。在慈濟人對孩子的陪伴和教導下,孩子們慢慢開始畫出愛心的形狀。生活的一個小改變,並沒有改變孩子們的生活處境,也沒有停止戰爭,但就如師公上人所說:「孩子們開始相信愛了。我們在他們心中播撒了愛的種子,在他們未來成為國家和世界的領導者,面對爭端和困境時,會知道戰爭不是唯一的選擇,愛也是一種選擇。」楊誠愿語氣溫和平穩,真誠地說:「你播撒的善意會成為未來的善的『因』,你要相信。」

這段分享震動了我的心靈,原來我們今天付出的善意,沒能馬上收獲善果,但要相信未來某一天這會生根發芽,成為鼓勵他人行善的「因」。我想這份信念感,或許是慈濟人能量的來源之一,是一種內在的能量,凝聚為慈濟組織生命力的源頭。師公上人曾說:「一個人要先點亮自己的心光,才能去引導別人。」雖然我還處在第一階段,需要看到善果來給自己能量,但我會努力精修,強化自己的信念感,在自己的心裡種下種子。

縮小自己做天下事

這也讓我反思自己求好心切,身為亞特蘭大慈青的一份子,我非常渴望能為團體做出貢獻,但是,身在北京遠距離上課的我,無法給老人中心的長輩親手寫生日卡與佳節賀卡,無法參與有時會令我因此沮喪。這種過份地想做事,也是一種欲念與執著,也是一種內心的障礙,需要適當的調整與改變。

志工楊誠愿的分享。圖片來源/孫嘉蒞自Youtube截圖

兩天豐富的課程除了引發我立願「四個改變」的感觸外,也在各方面中點醒了我。

在「擔使命」的環節,志工林彥廷( Yan Tin Lin)和陳祖淞(Chor Siong Tan)分享他們曾經作為慈青的經歷和心得說道:「使命不是一個人擔的,要一群人齊心協力一起擔。使命一個人擔是有限的,一群人扛米籮才是無量。」記憶猶新的一句話是:「個人事小,天下事大。」這句話激勵我反思自己急於求成的欲念,我給自己出了個小妙招,從今往後在思考慈青社要做什麽事時,不再思考「我想要做(能做)什麽」,而是從整個團隊角度想「我們想要做(能夠做)什麽」,把團隊任務「天下事」放在最先考慮,把自己縮小,方能成為隊伍的頂梁柱。

在思考的過程中,我會想起每一次成功完成使命,或是某位隊員任務成功時,我們在微信群裡互相鼓勵和祝賀的溫暖文字;不把自己放得過高,才能感受到夥伴們在身邊的力量,就是師公上人開示:「心量大才能付出力量給天下眾生。」因此,我要繼續修習「謙」,不計較自己的失;修習「讓」,打開心胸擁抱別人的得。

「隨師見聞」環節,德修師父分享關於慈濟醫院的醫護人員照顧新冠肺炎病患的故事。看到慈濟醫院的醫師、護士們,忍著長期穿戴防護裝置的不適,不能與家人見面的煎熬,有可能被傳染的不安,依然堅定地響應,積極要求接收救治更多新冠患者。一位醫師說:「只要社會需要,我們做就對了!」這份敢於承擔、樂於獻身的精神令我動容。

慈濟醫院的營養師們每天為病患準備營養均衡的素食餐,還會根據患者的喜好與要求來調整食譜,做到給予每位患者關注和愛護。我未來也想要成為醫生,或是在醫療領域工作,慈濟醫院的故事讓我再一次學習到,醫者不僅僅是治「病」,更是要救「人」;學醫者的人文教育十分重要,須得在苦中修煉「忍」的本事,學習愛人與付出,才能在身心俱疲的狀態下,依然有愛患者的能力,樂於對每位患者付出尊重和愛。

付出是福的感恩

來自全球慈青在雲端上分享當地故事。圖片來源/孫嘉蒞自Youtube截圖

「感恩」是慈濟被提到最頻繁的詞匯,這一次的課程,讓我對慈濟人的「感恩」語言,產生了更深的理解。我們慈青要勇於擔使命,使命是責任,但不是負擔和辛苦,這就是心懷感恩的意義所在。 師公上人有言:「助人不僅是美德,也是心靈的一大享受。」我們亞特蘭大慈青的輔導志工闕美卿(Annie Sun)經常對我說,能付出的人是有福的,當時我心裡其實並不完全理解這是什麽意思。

可是在顏博文執行長的分享中,他講述在病房服務時,遇到的慈濟人將為病患服務的「辛苦」說成 「幸福」,以表達雖然付出時身體辛苦,但精神上卻很幸福。這個觀點令我眼前一亮,他的分享令我逐漸對「付出是福」有了體悟:

其一,我們身體和精神還有能力,支持我們為他人做事,這是一種「福」;其二,我們在見證他人的苦時能夠學會「惜福」,能夠在付出過程中磨練自己,收獲智慧,這是另一種「福」;其三,我們人與自然萬物間是互相關聯的,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是幫助自己,這更是一種「福」。正如顏博文所言,受到幫助的對象給我們這個機會去付出、去愛人,讓我們收獲喜悅和福緣,因此在幫助人時,也要對他們說一句「感恩」。

這次長達18個小時的年會,隔著屏幕,與慈青夥伴們、精舍師父和其他志工思想碰撞,讓我收獲智慧滿行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也看到了改變和機遇,能有這份因緣和大家同在慈航遊輪上,向著共同的目標揚帆遠航,真的是無限感恩!

如何讓各行各業循規蹈矩成為安定社會的力量,就看現在的年輕人。

克服語言隔閡和不同的時差,科技網路的力量無遠弗屆,讓人們能無時差的站在同一個平台;對抗新冠肺炎的期間,全球慈青們更借助網絡的力量,溝通串聯、交換經驗,在居家隔離期間依舊不停擺地展開各項援助工作,成為校園中的一股清流,也成為社會光明希望的穩定力量。

慈濟美國「有愛無懼・慈悲相繫」災疫中長期紓困計畫,與您攜手幫助無數家庭度過這段艱困苦澀的黑暗時期。

支持慈濟災疫中長期援助計劃,陪伴疫情中受重創的弱勢族群。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