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去蔬果 深入家戶的聆聽

紐約分會  |  2020年7月14日
Play Video

採訪/劉又榕
攝影/邱品豪
作者/邱于宸

島慈濟志工除了為需要家庭送去蔬果,也同時進行家訪,協助解決生活上的困境。圖為志工張家炘(左)為身有疾患的受助對象送去全新便盆椅。攝影/邱品豪

美國疫情造成的影響,明顯的反映在食物發放的數量上。紐約長島南方的布萊德伍德(Brentwood),是疫情極為嚴重的小鎮,許多家庭是沒有身份的新移民,一個房子內住了好幾個家庭,一個人感染,全屋受影響,疫情後無工作機會,更是雪上加霜。慈濟志工與當地教堂發放的食物量增加了兩到三倍。為了更深入了解這些家庭的困境並給予協助,慈濟除了每月兩次提供新鮮蔬果,展開了社區家訪,為民眾提供更多的關懷。

蔬果助紓困 推素食救地球

早上七點鐘,聖安娜教堂(St. Ann Church)外大排長龍的車隊,都是等著領取食物的民眾。有人一早就來排隊,深怕領不到慈濟提供的物資。排第一順位的先生,與鄰居一起前來,一家三口沒有工作,三個多月都靠教堂每週一次的食物救濟。知道慈濟從六月開始,雙週會來發放新鮮蔬果,擔心數量有限,早早就來排隊,等著九點一到就能安心領取。

 
TzuchiUSA_St. Ann Church-food-bank coronavirus relief-3
大排長龍的車隊,都是等著領取食物的民眾。攝影/邱品豪 

這些家庭九成是西語裔的新移民,很多都沒有合法居留身分,平時多靠打零工維生,靠著微薄的薪水養家糊口,因為疫情而失去工作,只能來到聖安娜教堂前,領取教堂每週固定發放的食物。索妮雅(Sonia)嬌小的個子,開著超大的二手車,從窗外幾乎看不到她的臉,但車子內傳來吵雜的嬰兒哭聲。「這五個都是我的孩子,最小的才剛出生不到一歲。」索妮雅用生硬的英文,靦腆地介紹五個孩子的排行,她說明家裡的近況:「 我已經很久沒工作了,他們的爸爸剛恢復工作沒多久,教堂的食物多少能幫助些。」

志工發放一箱箱的蔬果,幫助居民度過沒有補助的日子。圖右為志工郭碧蓮。攝影/邱品豪

還有人是走了20至30分鐘的路程來拿物資,也有年輕媽媽推著娃娃車來申請登記食物。諾拉年約五十幾歲,有個女兒與孫子,三月後就沒收入,勉強靠積蓄生活。雖然沒有車要走一段路,也不想錯過一週一次的食物發放。

 由於疫情期間很多的人失業,領取的人數增加許多,瓦多斯基神父(Stan Wadowski),也跟著教堂志工一起搬運物資與打包,從地下室爬上爬下,流了滿身大汗。瓦多斯基喘吁吁地說:「人太多了,我們的志工人力不足,本來每週發放三天,但食物根本不夠,從四月開始改成每週一次。」教堂多年來發放食物,每次領去的人數最多六七十人,從沒看過一次超過三百人次。

從每個月500人次,四月飆升到2000人次,五月甚至累積近5000人次。志工與物資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還好慈濟志工伸出援手,幫了我們很大的忙。

慈濟長島支會與聖安娜教堂有十幾年的合作情誼,過去定期舉辦熱食發放以及義診,但疫情影響擔心群聚與傳染問題,改成發送物資。四月疫情開始時,陸續提供口罩等物資,而自六月開始,更每兩週提供一次新鮮蔬果的發放。負責發放的慈濟志工郭碧蓮(Lilian Kuo)說,教堂會提供罐頭、米與麵包等乾糧物資,而我們就是彌補它們的提供不足,新鮮蔬果,包括洋蔥、紅蘿蔔、新鮮生菜與水果,不僅彌補教堂的不足,更能藉此培養民眾多吃素,少吃肉的習慣。

教堂與我們多年如同家人的互助情誼,在疫情間更顯珍貴。我們在發放中讓大家認識慈濟,推動蔬食,減塑環保,啟發他們的感恩心。

志工忙著搬運物資,送往需要的家庭。攝影/邱品豪 

深入家戶的聆聽

除了在教堂的發放,針對一些無力出門的民眾,教堂與慈濟志工也親自將蔬果送往需要的家庭,並進行深入家訪。

這天慈濟志工與社工,帶著一箱蔬果來到個案瑪麗亞(Maria)的家。志工將蔬果交到瑪麗亞手上時,她看上去卻十分吃力,表情痛苦。原來54歲的瑪麗亞,後背與膝蓋由於工作的關係,已經疼痛長達三年,嚴重影響到行動和生活品質。而在疫情期間,沒有身份的瑪麗亞在失去工作之後,也領不到任何政府的補助,家中因此陷入困境。兩個孩子一個還在念大學,一個剛畢業,打工的收入也大大減少。

志工將蔬果交到瑪麗亞手上。攝影/邱品豪

 「她沒法工作,已經好一陣子了,只能跟人家借錢過日子,但這不是長久之計。」西語裔志工安娜(Anna Flores)如此形容瑪麗亞的處境。安娜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的社工師,大學時是長島地區的慈青,畢業後在Make the Road New York任職,專門幫助西語裔新移民,提供生活與經濟上的各項資源。但是瑪麗亞沒有身分,無法申請到各項政府補助或救濟金,於是她轉介給慈濟。慈濟接獲通報後,在聖安娜教堂的發放後,前來進行第一次家訪。

我無法忘懷她的愁容。瑪麗亞已經痛了三年,我們真的無法幫她,當我也感到絕望時,我想起來慈濟,這個曾經在大學時期,給我溫暖與關懷的團體。我覺得慈濟一定可以為她做些什麼!

志工除了在教堂的發放,並做深入家訪,了解需要幫助的家庭。攝影/邱品豪 

我們還會回來

果然,就在第一次訪視後,慈濟志工郭碧蓮,帶著紐約人醫會的復健師張家炘(Joe Chang),以及社工師安娜,6月27日再次回到瑪麗亞家。

 「腳這樣可以嗎?這樣會不會痛?」 張家炘復健師耐心地確認瑪麗亞的疼痛位置與程度,發現她的腰椎,經過到大腿內側到膝蓋,神經疼痛不已,才輕輕抬腳就哀聲連連。張家炘嘆了一口氣:「已經忍痛很久了,看了真的很不捨。」張家炘隨後開始指導瑪麗亞一些簡單的復健動作,也讓讀大學的小兒子,在一旁幫忙翻譯與了解,以後好幫助母親一起復健。

支持慈濟災疫中長期援助計劃,陪伴疫情中受重創的弱勢族群。
張家炘(左)單膝跪在地上為瑪麗亞查看病痛。攝影/邱品豪
仔細檢查瑪麗亞身體哪裡出問題。攝影/邱品豪

隨後志工與張家炘要求了解房子內的設施與廁所。張家炘觀察後發現,廁所的馬桶過低,對於瑪麗亞的膝蓋負重太大,爬起來會相當吃力,造成二度傷害。張家炘二話不說,回到車上把病患結緣的全新便盆椅,裝在瑪莉亞家的馬桶上,再次示範正確的使用方式。在離開之前,也特地提醒她盡量不要坐過軟的沙發,希望瑪麗亞的狀況能夠獲得改善。

張家炘將全新便盆椅送給瑪麗亞。攝影/邱品豪

我們能幫她的有限,就是盡可能提供正確的衛教與復健,希望這能對她的生活品質有所改善,更希望疫情快點過去,讓她的家人都能有份穩定的收入與工作。

志工隨後也探訪了兩個家庭,都是像瑪麗亞這樣,沒有身份的西語裔新移民,因為疫情愈來愈嚴峻,有的全家失業,靠著一份微薄的薪水養活一大家子,他們都因為沒有身份而領不到任何政府補助,在疫情的肆虐下,情況更是危及。要如何克服這波疫情帶來的民生與失業問題,是目前的當務之急。慈濟未來也將透過每次發放,深入鄰近社區進行家訪,給居民實質的幫助與無形的關懷。

受助家庭的孩子看見志工來訪,雀躍不已。攝影/邱品豪
志工和受訪家庭培養了感情,男孩不捨志工的離去。攝影/邱品豪

慈濟美國將從「撫平美國疫情線」防疫工作,轉入災疫中長期援助計劃,陪伴疫情中受重創的弱勢族群,協助他們重返正常生活。此時此刻,因為有愛,而心無恐懼,慈悲的心念將我們緊緊相繫,成為安定人心的暖流。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