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品豪;編輯/羅奇華
卸貨、重新打包所有蔬果,這是紐約分會每週五蔬果發放的固定準備工作之一,需要大量人力投入。攝影/蔣珊珊
早上八點,載滿蔬果的卡車停在慈濟紐約分會位在法拉盛的會所前,志工們開始忙碌起來。卸貨、分裝蔬菜,這是每週五蔬果發放前的固定準備工作之一。

今年是紐約分會蔬果發放邁入的第六個年頭,從2018年開始每月200人的小型發放,到如今一個月有1000人次。更擴大到長島支會、曼哈頓聯絡處、布碌崙聯絡處、波士頓聯絡處舉辦食物發放,每月共發出26,343戶家庭所需的食物,嘉惠70,234人次的居民。


食物銀行
美國自1967年創立全世界第一間「食物銀行」(Food Bank)。時至今日,每年全美有14%的人口、約4,650萬人,需要仰賴食物銀行救助,其中75%的家庭與個人,在經濟上是處於全美貧窮線之下。2015年開始,慈濟紐約分會開始協助低收入居民申辦糧食券(Supplemental Nutrition Assistance Program, SNAP);2018年5月4日,慈濟正式與美國的食物銀行合作,由食物銀行提供食物,在法拉盛開啟食物發放活動。
由於食物銀行所提供的大部分是西方人偏好的罐頭類食物,不太符合華人對食物的偏好,而慈濟在法拉盛地區的服務對象,又絕大多數以華人為主。於是慈濟找到了社區裡的食物供應商,採購符合亞裔居民食物偏好的生鮮蔬果和乾貨。
「每次來我都會往竹筒歲月裡投愛心,給更需要的人。」正是這樣的用心感染到了來領取食物的民眾們,更有民眾主動提出想擔任志工,提供給他們幫助別人的可能性。
慈濟希望能啟發每一位來領取食物的人,從手心向上變成手心向下,鼓勵他們幫助鄰居,一起為社區服務。
慈濟紐約分會執行長 蘇濟義
共善社會
在發放現場,每位民眾手中都握著一張藍色卡片,上面印好了每個人特定領取食物的時間,民眾按照時間來到現場即可。「我們安排每15分鐘發放50人,一小時便可發放300人,所以大家在自己的時間裡來一定能領到新鮮蔬果。這麼做的一個原因是領取食物的民眾裡有很多年紀大的長者,我們不希望他們過早前來排隊等待。且紐約的天氣忽冷忽熱,遇到惡劣天氣時也不至於讓民眾受苦。」慈濟志工蔣珊珊說到。


而面對現在媒體上報導的很多民眾本不需要卻來領取食物的現象,慈濟在發放過程中也向民眾宣講「品德」的重要性,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在發放過程中遇到的家裡狀況還不錯的民眾,慈濟志工也用善意啟發他們,將這樣的機會留給真正有需要的人,大家一起共善社會。
一起共善美好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