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威明頓低收居民們帶回一支支的竹筒

美國總會  |  2020年6月24日
TzuchiUSA_20200620_Wilmington Grocery_0000_IMG_1240

作者/錢美臻/洛杉磯報導

志工在威明頓食物發放中協助民眾把食物搬到外面人行道處。攝影/錢美臻

位處於洛杉磯市港區一帶的威明頓社區(Wilmington),與南加州其他富裕的濱海小城有著截然不同的街景,這裡沒有觀光海灘、寬敞奢華的海景住宅和商業區,因鄰近港灣有著美國第三大煉油廠區24小時在作業,並非中產階級以上的家庭理想的生活環境,因此這裡成為底層勞工和新移民家庭,在洛杉磯大都會落腳的棲息地。

貧困的威明頓社區

低矮老舊的房舍,狹窄骯髒的街巷,這裡有著87%高比例的西語裔居民,且居民中有近半數是來自拉丁美洲的第一代新移民,不諳英語的移民多數從事低薪勞力工作,致使威明頓社區有四分之一的家庭是屬於低收入戶。儘管相對類比威明頓公寓的房租低於80%的加州區域租金,但兩房一衛每月1,700美元的租屋費用,對許多居住在此的拉丁裔家庭而言,仍是一筆沉重的生活費用。

支持慈濟災疫中長期援助計劃,陪伴疫情中受重創的弱勢族群。
TzuchiUSA_20200620_Wilmington Grocery_0001_IMG_1225
一早就有許多民眾到威明頓門診中心外的人行道排隊等候發放。攝影/錢美臻
TzuchiUSA_20200620_Wilmington Grocery_0002_IMG_1212
志工一早到威明頓門診中心停車場設立食物發放的位置。攝影/錢美臻

早在2010年11月慈濟威明頓門診中心開業前,南洛杉磯地區的慈濟志工已在這個社區服務多年,志工從1998年起與當地的威明頓天主教堂或社區臨時家庭收容中心合作,舉辦常態性的社區物資發放,並從中輔導及幫助有需要照顧的家庭。當慈濟在當地有了門診中心據點,每月例行的食物發放成為鼓勵鄰里走入慈濟最好的機會。

五十多位居民在6月20日一早七點多便拉著推車,自發的在慈濟威明頓門診中心外的人行道排隊,在等候慈濟志工設立發放區的期間,隊伍中的居民們彼此問候交談,經志工解說才了解到,原來許多長期來領取發放的居民,很多人已是在此相識十多年的老鄰居。

接受幫助也幫助別人

近年因身體不適無法參與志工服務的瑪麗亞·奧林匹亞。攝影/丹·費拉拉(Dan Ferrara)

每回發放都排在第一的瑪麗亞·奧林匹亞(María Olimpia)已和慈濟結緣八年,她微笑著說:「這幾年要不是腰腿不方便,我先生身體不好,過去我們夫妻都會來幫忙食物發放一起做志工。」在社區中頗有影響力的瑪麗亞,是威明頓門診中心設立後第一批參與慈濟的本土志工,她說受到慈濟影響現在家庭餐飲也以素食為主,所以非常喜歡慈濟發放的蔬果類食品。

支持慈濟災疫中長期援助計劃,陪伴疫情中受重創的弱勢族群。
志工黃彩智(左)和帶回兩支竹筒的格洛麗亞·巴拉科(右)。攝影/錢美臻
瑪維拉·洛佩茲(左)接受慈濟志工訪問。攝影/錢美臻

一個人帶回兩支竹筒,目前單身的格洛麗亞·巴拉科(Gloria Barraco),靦腆地笑著說,一支竹筒是她的,另一支竹筒是她的妹妹所存的。她和妹妹領取慈濟發放十二年,這段期間她們持續把生活中的零錢投入竹筒中,她默默要求自己每個月最少要投一張二十元的紙鈔進去,獨自一人生活儘管不易,但喜歡幫助別人的她,希望自己也能為其他有需要的人盡一份力量。

因疫情關係與丈夫雙雙失業的瑪維拉·洛佩茲(Marvila Lopez),是第三次來慈濟領取食物,她的手上也帶回了一支竹筒。她解說,家裡從三月起就沒收入,從鄰居那裏得知慈濟在發放食物,第一次來領取時志工在登記後便給了她一支竹筒,並向她說明慈濟「竹筒歲月」的故事,她很感動希望自己也能幫助別人,因此她在第二次領取發放開始,便帶回了竹筒加入愛的循環。

慈濟志工毫無歧視的接納

每月固定會帶回一支竹筒的卡門·里埃拉。攝影/錢美臻

兩年前丈夫過世的卡門·里埃拉(Carmen Riera),因家庭經濟陷入困境一度繳不出房租,尋求不到任何協助下只能來每月領取食物的慈濟門診中心哭著求援,慈濟人幫助她和孩子不致流落街頭,更陪伴她度過艱困的日子。現在她固定會在每月帶回一支竹筒,加入點滴行善的行列。

我很感激慈濟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了援助,更令我感動的是,當初我來這裡求援,志工們是毫無歧視的接納了我。

來領取食物的瑪麗亞·麥德娜(Maria Madrna)舉起手機屏幕給志工看,裡面有好幾通房東催繳四月起房租的簡訊。她哀愁的說,前幾年,丈夫因白血病過世,她自己一人撫養四個孩子。過去住在一起的大女兒還能一起打工協助補貼家計,但近半年來大女兒搬走了,她一個人養家又發現罹患了乳癌,疫情後她無法打工家裡已好久沒收入。

支持慈濟災疫中長期援助計劃,陪伴疫情中受重創的弱勢族群。
瑪麗亞·麥德娜(右)向志工黃彩智(左)說明其家中的處境。攝影/錢美臻
瑪麗亞·麥德娜手機中滿是房東催租的簡訊。攝影/錢美臻

與慈濟一同行善

上午九點開始的發放,到十點左右第一批排隊的民眾都已領取到物資離開,威明頓門診中心經理王惠平在出來觀察發放進度時,診所停車場出口小巷對面的鄰居喊住了她,那位男士交給了她一支竹筒。王惠平笑著說:「那是固定來我們診所看診的鄰居。」

對比於其他社區的例行發放,威明頓社區的居民帶回竹筒的比例顯著較其他社區更高,王惠平認為,這與慈濟深耕社區二十多年有關,在疫情還沒發生之前,每次發放前志工會安排居民入內坐著等候發放,並在發放前介紹慈濟和竹筒歲月的精神,再加上社區診所的服務,讓這個地區的居民認同與慈濟一同行善的理念。

發放井然有序的進行。攝影/錢美臻

當日發放到上午十一點多時,志工們決定帶著剩下的三十多份食物前往附近兩個街友帳篷區,一個帳棚區是位在一間社區教堂後方的小巷中,另一個帳篷區是在附近公路地區。志工們逐一問候街友是否需要食物,並協助有些不方便搬取食物的人,把食物箱搬到他們的帳篷或推車處,每一位領到食物的街友,都歡喜的笑開了,並真誠地回應一句「謝謝」。

來自威明頓社區的一支支竹筒,代表一顆顆希望幫助他人的善心,這正是慈濟竹筒歲月影響社區的見證。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重創美國經濟之際,慈濟美國「有愛無懼·慈悲相繫」募心募愛行動,希望勸募50萬顆愛心,期許在每個人10美元的參與中籌募到500萬美元的災疫中長期援助善款,讓慈濟美國能提供現值卡、食物袋、個人防疫物資等,來幫助有迫切需要的個人與家庭,與美國民眾一起度過這段艱困的日子。

支持慈濟災疫中長期援助計劃,陪伴疫情中受重創的弱勢族群。
在門診中心發放後,志工帶著三十多份物資到街友帳篷區發放。攝影/錢美臻
街友們聽到有人來發放食物,趕忙走過來排隊領取。攝影/錢美臻

慈濟美國將從「撫平美國疫情線」防疫工作,轉入災疫中長期援助計劃,陪伴疫情中受重創的弱勢族群,協助他們重返正常生活。此時此刻,因為有愛,而心無恐懼,慈悲的心念將我們緊緊相繫,成為安定人心的暖流。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