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殤七年後 愛一直在

美國總會  |  2018年12月7日
震殤七年後-愛一直在_6

資料提供/許智崴、岑慧意

太陽城布魯克林區大米發放,居民領到大米非常開心。攝影/岑慧意

「一包包的台灣愛心米,是慈濟對海地鄉親的信守承諾,一雙雙的台商愛心鞋,讓當地貧民展露笑顏」。        

海地於2010年大地震之後,美國慈濟志工持續往返海地,從最初期的急難救災到中長期的陪伴關懷,自2010年至2017年6月慈濟志工前往海地共計66梯次。2013年起在海地發放臺灣農委會提供的大米,2013年至2016年共發放1500頓大米,2017年4月、6月,美國慈濟志工一本初衷,前往海地發放,因為去年馬修颶風重創海地,所以發放地點特別新增傑洛米市與萊凱鎮,加上太子港與海地角,發放900噸大米。

2013年至2017年總計發放2400噸的臺灣愛心米。

 

太陽城歐纳喜區及安東妮學校大米發放,居民高興地領米回家。攝影/岑慧意

一場不一樣的發放

慈濟與當地志工投入賑災工作,鄰國多明尼加台商公司 (Sun Jade International Footwear) 因認同慈濟多年對海地的協助,在物資匱乏的海地,有的人連一雙鞋也沒有,所以決定捐出1萬雙的鞋子,希望能保護海地人民的雙腳。即使有工作的人,穿的也是破損的鞋,因此只要在多人的人群裡,當地人會把鞋子拿在手裡,因為他們擔心把這唯一的鞋弄丟了。

2017年6月,慈濟志工再度於海地進行300噸的台灣愛心米發放,這次發放的物資裡,除了大米外,還有來自多明尼加台商捐贈的1萬雙愛心鞋。然而,1萬雙鞋的運送過程手續繁鎖,光一份文件就要蓋二十多個章,但當海關知道這是賑災物資,加上對慈濟與海外工程公司(Overseas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Co., 簡稱OECC)的認同,原本可能需花二天以上的報關手續,在五個多小時後就完成所有手續,順利出關。

OPEPB 職業學校學生支援搬運大米。攝影/岑慧意

今年是慈濟第4年在太陽城聖安東尼幼兒園發放大米,當慈濟志工向來領米的鄉親宣布,今天除了每戶可領到2包大米外,還能領到一雙鞋子,全場歡呼雷動。

隨後如濟神父說明如何才能換取到正確尺碼的鞋子。原本關懷團志工沙盤推演的許多的方式,沒有一項可以完美無失,尤其擔心鄉親會鼓譟騷動起來。然而,鄉親領到鞋子後,大家紛紛試穿是否合腳,拿到合腳的鞋子,立刻手舞足蹈、又唱又笑,拿到不合適的,則高舉鞋子全場穿梭來回,有人覺得這雙鞋子可能合適自己,就請他停下來交換穿穿看,整個過程非常平和溫馨,幾乎人人都換到了合適的鞋子。

15歲的男孩詹姆士(James) 跟他父母以及五位兄弟姊妹住在太陽城,他說上學非常困難,有時候沒有食物可以吃,當不用擔心食物的時候又需要擔心安全以及暴力,常常都有人開槍。他今天非常開心,他和他的兄弟拿到了二包米,當他拿到鞋子的時候,他急著展示:「你看這是我拿到的寶貝我喜歡鞋子,這雙是我的鞋子,我原先沒有期待發放會有鞋子!」

在海地志工培訓會上,海地志工顯示破損鞋子。攝影/岑慧意
海地本土志工詹姆士(James Ocean)現在承擔協力組組長,在志工培訓會上,講述「竹筒歲月」緣起,呼籲每人每天「一日一善念」,以錢幣投竹筒或者身體力行的方式,來幫助需要的人。攝影/岑慧意

善心竹筒 愛的默契

長期協助慈濟發放的如濟神父,在這次發動大學生搬運物資。如濟神父每次都在發放典禮中用海地語言克雷語講解慈濟的「竹筒歲月」,讓大家知道這些物資,都是來自臺灣與全世界點滴匯聚的愛,如濟神父說:「當這裡的百姓看不到生活希望時,慈濟人用感恩、尊重與愛,幫助海地的鄉親重新拾起了信心!」

海地本土志工詹姆士(James Ocean)現在承擔協力組組長,他分享說:

在未參加慈濟前,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我的、我要、我貪、我家、我恨……等等;參加慈濟之後,才知道要幫助需要的人,不再以自我為中心。

在發放前,志工齊聚一堂,透過影片,聆聽證嚴法師開示,之後詹姆士講述「竹筒歲月」緣起,呼籲每人每天「一日一善念」,以錢幣投竹筒或者身體力行的方式,來幫助需要的人。另一位本土志工則分享,大米發放後,他所領到的二包大米,都會拿一包與鄰居分享。

人民保母警察參加發放,體驗親手便布施。攝影/岑慧意
在攝氏40度高溫下,整齊的隊伍、按部就班排隊前進的動作,看起來稀鬆平常,是經過多少次的提醒、愛的叮嚀,才有今天的成就。人們良善的本性獲得啟發,在點滴累積的關懷與陪伴中漸漸甦醒。 攝影/岑慧意

貧病患者仰賴的醫院熱食

慈濟在海地中央醫院供應熱食專案自2013年3月1日開始,服務對象以以肺結核病、加護病房患者及家屬為主,醫事人員為輔;提供患者適度營養,縮短住院期間,安定患者及家屬之心。中央醫院是海地公、私立醫院中門檻最低的醫院,只要非常少的費用就可以就醫。除了少數的醫護人員以外,病患都是貧民,沒有能力購買食物,供餐可為住院但無法自己行動前往其他組織領取食物的病患提供協助。

六月的海地行,慈濟美國志工及海地同仁探訪了在中央醫院行之多年的慈濟熱食發放服務。

蘿絲· 露意斯(Rose Medicie Louis) 是中央醫院熱食發放的志工,本身也是醫院的醫療助理,她說大家都很感謝慈濟的中央醫院熱食發放。平常醫院缺乏資金,無法提供住院病患所有飲食,醫院對熱食發放很感謝。有一次熱食發放暫停了一個禮拜,大家都在詢問熱食發放以及慈濟志工的去向;蘿絲打了電話給慈濟當地委員志工愛梅兒(Elmyre,中央醫院熱食發放的負責人之一)。當慈濟志工重新開始熱食發放的時候,當下氣氛像是派對一樣。連醫生也很認同熱食發放,也說熱食發放非常重要,許多老人與孤兒病患因享用免費熱食,省下的錢可以購買藥品。許多當地志工都因為熱食發放計畫與許多病患建立了好關係。

太子港拉薩林區滿街都是領米回去的人。攝影/岑慧意
太子港拉薩琳區滿街都是領到大米的居民。攝影/岑慧意

震殤7年後 愛一直在

慈濟年年返回海地發放大米,信守承諾的行動,獲得海地鄉親的信任;原本當地爭先恐後、不信任彼此的習慣,轉變成現在即使在攝氏40度高溫下,整齊的隊伍、按部就班排隊前進的動作,看起來稀鬆平常,是經過多少次的提醒、一次次愛的叮嚀,才有今天的成就。人們良善的本性能夠獲得啟發,在經年累月,點滴累積的關懷與陪伴中漸漸甦醒。 

在海地角洛麗教教堂服務的巴隆神父,與慈濟合作多年,合作事宜包括大米發放以及幸福校園計畫,此次大米發放事先協調以及前勘作業都展現出雙方無比默契。在巴隆神父協調下,海麗維克斯·沙迪爾(Heriveaux Saldor)所負責的一所有七十個小孩的孤兒院得以溫飽。

慈濟連續2天,選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的「太陽城」發放大米「太陽城」是個極度窮困、人口高度稠密的貧民區,國際間普遍認為,這裡是西半球最窮也是危險的地區。 志工蘇素惠說:

那個苦,唉!就常常會想到上人的開示,還有地藏經裡面所講的,這種人間苦!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夠讓人間淨化社會祥和,這一段路不是很好走。

太陽特困居民大米發放,居民拿到生平第一雙新鞋,非常開心。攝影/岑慧意

儘管路不好走,更不被外界看好,但是每回見到鄉親領取白米後的直率反應,都是志工挺進海地的動力。 

新到任的中華民國大使胡正浩前來參加大型發放,海地的電視台及平面媒體也前來採訪。去年曾到法國參加水災發放的胡正浩大使,對於慈濟基金會海外志工在各國投入,榮歸台灣的付出,他感到很榮幸也非常感動。

飄洋過海的「米香」伴隨著大愛的「德香」,帶來生命中最美好的感動。領到大米的海地鄉親,刹那展現笑容,感受到慈濟人滿滿的愛;志工也獻上祝福,期許日後海地鄉親能傳遞大愛,翻轉貧困。

關懷團志工帶動法語版的〈一家人〉手語,現場氣氛活絡。攝影/岑慧意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