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來,我一直想起海地

美國總會  |  2020年1月12日
20170422

作者 /錢美臻、廖怡景

慈濟人與海地本土志工互相加油打氣。圖/慈濟本會

從海地回來後,生活又回歸平靜……。沒有武裝警察和維和部隊,不用擔心安全和飲水,但不知為什麼,那一個個空洞無助的眼神,海地居民蹲在路邊找食物的景象,卻時常的閃過眼前,甚至,出現在夢裡……。這時,我才了解,其實我並沒有離開海地,我人離開了,心還在那裡。因為,要做的事還沒有做完,我們想讓他們過的更好,但問題好大,方法好難,只好一點一點的開始,那怕是帶給他們一頓溫飽、一個關心的問候都好。

慈濟志工幫助領米婦人搬運。圖/慈濟本會

所以,回來近十年了。我還是時常想起那些在海地的日子,那裡的陽光、微風和溫度,甚至,有時拿起水杯,也會想起海地,不知道,那裡水有沒有乾淨一點?其實,如果沒有災難與貧窮,海地是個很美的地方。

最近,常想起那個當年受傷坐在路邊的小女孩,失去了家人獨自在海地生活的老奶奶以及無數曾經在發放過程中,相遇的眼神。雖然,可能未來再也見不到面,但十年過去了,還是想問他們:你們好嗎?

那一天,慈濟前勘隊首次進入海地。當時眼前看到的景象,一直在慈濟美國總會慈善志業發展室副主任邢敏的腦海裡,久久揮之不去。他想起當年所見的慘狀,流著落淚說:「我們抵達首都太子港時,已經是下午三、四點,海地是沒有柏油路的國家,原本道路就不好,災後道路更是難以通行。那時已經是災後第八天,但太子港的情況還是非常混亂,我們經過的路邊堆滿了屍體,許多居民得在露天焚燒家人的遺體,還有些人被埋在粉碎倒塌房舍的瓦礫裡。由於欠缺機具難以將碎石裡的人挖出,屍體已經開始腐爛;也見到路旁坍塌支柱上掛著一隻斷肢殘臂,空氣中瀰漫著難以形容的惡臭與煙塵,城裡到處可聽到哭泣和哀嚎聲……真的是人間地獄……。」

看見人性的美好

許多進出海地多次的志工,回想起曾經在海地的日子,共同的經驗往往是,海地人的苦,實在很讓人心酸,然而海地人的熱情和善良,卻也讓人印象深刻。住在德州的志工梁明蟬常常會回想起海地,想到當地很苦、很辛苦的海地居民,就很想再回去看看他們,「 當年堅持參與賑災,讓我看到很多苦難眾生,是一輩子很難忘的記憶。」

當年,慈濟在海地義診,梁明蟬負責場內服務的工作。有一天,來看診的海地民眾通報,在義診區的洗手間發現有一名被遺棄的嬰兒。經義診醫師確認孩子才剛出生幾天,孩子很瘦弱並有一點眼睛的感染疾病。正當大家討論是否要送去孤兒院或相關單位時,一位來看病的海地居民自告奮勇,表示願意撫養孩子,在孩子被醫師治療後她便把小孩帶回家,之後連續好幾天,她都帶小嬰兒回慈濟義診區回診。

20100315 amy huang (1)
慈濟在海地義診,不只一次遇到來求助瘦弱罹病的新生兒。攝影/Amy Huang

這讓梁明蟬深受感動,那位決定要收養小孩的居民看起來生活環境也不好,梁明蟬心想:「這個婦人可能連自己都吃不飽啊!但是她竟有這麼好的心腸,在沒錢情況下也願意照顧一名棄嬰。」這一件事,令她久久難忘。

小女孩的眼神

地震後的海地,到處可以看到散落路邊的屍體,以及等待救援的居民。那一天所看到的情景,著實在當年負責媒體攝影工作的人文志業發展室主任范婷的心底放了十年,一直到現在……。

那是地震後約十幾天,邢敏和范婷一起前去地震現場勘災。在重災區的斷垣殘壁間,他們發現了一個小女孩,一開始,從她面無表情的臉上,並沒有特別的異狀,但低頭一看,才會發現原來身上的痛和苦,已經把她的情緒消磨殆盡,連哭鬧都顯得多餘。這坐在瓦礫堆上的小女孩腿部有嚴重的外傷,傷口處的皮肉翻開都已變成黑色了,甚至露出白色的骨頭,由於周遭環境很髒所以有許多蒼蠅盯在傷口上面。當時小女孩沒有哭,但在她身旁的志工都哭了。拿著攝影機的范婷邊拍邊哭,對著邢敏一直說:「師兄!救救她!救救她!」當邢敏回憶著說到這個事件時,忍不住潸然淚下。

「我永遠沒辦法忘記那個女孩的眼神。」范婷回憶,很難想像身上有這麼嚴重的傷,但女孩的眼神是呆滯的,表情是麻木的,好像已經失去感覺了。志工給她一片麵包,而那片麵包是她當天唯一吃到的食物……。

之後,志工把女孩帶回慈濟駐守處的路竹會義診區,免費治療女孩腿部的創傷,經過多次回診她終於康復了。讓人感動的是,之後數年慈濟再回海地義診,漸漸成長的女孩都會再出現,回來參加義診……。

有了義診醫師的細心照料,小女孩的腿傷復原了,但心裡的傷痕呢?對於海地居民而言,心裡的傷口復原程度,往往比身體的創傷慢許多,因為需要耐心的一點一滴找到希望。

至慈濟義診區等候看診的海地母子。攝影/吳淑靜
慈濟探視海地密斯德孤兒院,院中孩童天真的臉龐。攝影/吳淑靜

善良純樸的海地人

在2014年後常常協助去海地進行大米發放的志工岑慧意體會到海地人善良純樸的本性。由於慈濟在海地過去發放時,遇過騷動還有搶米等事件,剛開始岑慧意也很擔憂安全問題,但後來在時常與居民互動後,慢慢對海地人改觀了。

岑慧意和先生黃健良一起承擔慈濟發放的攝影採訪工作。回想起過去在海地工作的日子,岑慧意感慨的說,「慈濟真的改變了去發放的社區,當地居民都認識穿制服的慈濟人。當地居民從過去來領米時不知道要守規矩、要排隊,現在都知道慈濟發米要排隊,甚至有人插隊或不守規矩,當地居民會主動維持秩序,並幫忙慈濟拉出警戒線。」

讓岑慧意印象深刻的是偶爾要走到發放區外採訪居民,在忙著採訪工作時,有時得把錄影機等器材放在街邊。這時熟悉慈濟人的海地居民,甚至會主動要幫她看著機器,讓她不用擔心器材,確實在海地居民的協助下,訪談進行的很順利,器材也沒有遺失。

慈濟人到上帝之家發放,與院中孩童打成一片。攝影/吳淑靜
慈濟人以感恩之心發放。攝影/凱辛雅 (Keziah Jean)

這十年來,黃健良觀察海地的狀況,他感慨的說,十年來海地沒有改變,看到的就是窮,就是那麼慘,沒有發展,是人間地獄,可說是地獄中的地獄。但當他看到當地志工如濟神父,多年來用心照顧海地貧民窟的學生,他真的很感動,而且感受到慈濟透過如濟神父學校發放,改變了當地的居民。

慈濟在海地最窮的貧民窟太陽城區和拉薩琳區進行發放,雖然,對比廣大的貧民窟,慈濟只能在如濟神父學校附近進行小區域的發放,但想到發放對當地居民造成的改變,仍讓慈濟志工們感到無比安慰。例如,從原本的不守規矩,到主動守規矩排隊;雖然,那個區域治安敗壞,外人進去都會被搶劫,但居民卻都認識穿著慈濟制服的志工,甚至會保護慈濟志工。

看見慈濟的力量

曾經去過海地八次的夏威夷志工歐友涵(Johan Alwall),是在2010年到2015年間頻繁至海地服務,一開始他是受到妻子影響,陪同去海地做志工,但海地的賑災經驗讓他決定更深入的參與慈濟工作。

想起當年,歐友涵說,地震把海地所有建築物都摧毀了,人們睡在街上,失去一切、一無所有,這對當地人來說是很痛苦的災難;但慈濟志工用尊重和愛撫慰災民,以良好組織規劃的活動,用音樂、唱歌來接待災民,讓他們可以暫時忘記災難的悲慟,現場宛如特別的相聚派對。當他看到志工把物資用雙手奉上給災民,並對來領取物資的人彎腰鞠躬,這種恭敬、尊重的態度進行發放,讓他無比震驚……。

歐友涵回憶,由於發放前需要很多人力,來協助打包分裝,他觀察到慈濟營區有很多是當地人在協助打包,這些人或許只得到一餐飯的回報,但他 們非常樂意協助慈濟,是被慈濟精神而感動來協助的。

志工洪良岱(中)與當地志工歡喜互動。攝影/劉子正
慈濟在海地發放都會解說慈濟竹筒歲月的意義,也收穫了許多的回響。攝影/凱辛雅 (Keziah Jean)

那一年,在海地和證嚴法師「相遇」

前往異國賑災的慈濟人,在發放現場總會展示證嚴法師的法相,「如師在」代表證嚴法師時時關心每位遠行的弟子。攝影/陳清旺

邢敏回憶,當時除了美國志工,還有來自台灣、中南美洲、加拿大等國地志工,賑災發放雖然很累恨忙,但到了晚上和證嚴法師通訊的時段,大家都非常專注的參與,許多人因此得到與證嚴法師一對一對話的難得經歷,許多志工深受啟發和感動。

當時有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大學生志工,已經搬物資搬到身體過度疲累,大家都勸他要好好休息別再繼續做,但他還是堅持一定要繼續。到了晚上團隊向證嚴法師報告每天事務時,提到了他很堅持要幫忙,證嚴法師便要他到螢幕前直接對談,並勸告他要好好保重身體。但他卻一直說「不累、不累」,並忽然把頭伸到螢幕前說:「師公上人給我摸摸頭就不累了。」證嚴法師也隨和的透過螢幕像是摸摸他的頭,年輕的孩子感動的哭了……。

被磨盡的希望

災後第二梯次進入海地的王萬康回憶,一踏入海地就感覺與外界天壤之別,也體會到我們的幸福。他說:「我們只去當地一星期、兩星期或三星期,便會離開,可是那邊的人永遠沒有希望,他們根本不知外面世界是長什麼樣子,他們得一直在那裏生活。」他觀察到,海地的居民普遍有著無助的眼神,臉色也很呆滯,長期生活在物資缺乏的生活環境中,把個人的感情,都磨盡了。看著他們,有時會有錯覺,彷彿大地震對他們的改變並不大,他們沒有受到影響,也沒有那樣的痛苦。這是人們在極度壓抑下的反應。

海地災後災民在災區尋找可用的水源。攝影/許智源
海地災後抱著孩子面無表情的婦女。攝影/許智源

王萬康不忍的說,「我們從一般的角度去看海地,會對當地的髒亂、混亂的交通和整個脫序的社會,感受到很大的震撼衝擊。但對當地居民來說似乎不是如此,例如,地震後,屍體就在斷垣殘壁旁,他們好像也沒有太多感覺。這是令他非常驚訝的事,海地人民似乎因為生活沒有希望而麻木了。」

每一幕的海地景象,都隨著當年離開的飛機,跟著慈濟志工回到了他們的家,即使再怎麼不捨都得離開,但志工們心裡清楚,有一天,會再回到那塊土地上,去看看曾經陪著他們一起共度困難的老朋友們,他們好不好?十年來,這樣的感覺,從來沒有變過,這是志工們心裡對海地居民的承諾,因為海地居民是慈濟的家人,一直都會是。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