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物资涌进 纽约医护掉泪的慈悲

纽约分会  |  2020年4月1日
TzuchiUSA-ny-medical-supply-distribution-elmustelmhurst-and-harlem-hospital-center-20200331-2

作者 /刘又榕

慈济纽约分会与亚美医师协会(CAIPA)将双方物资集结,共同捐赠了医用外科口罩、N95、防护衣(PPE)、防护面罩(shield mask)给艾姆赫斯特医院(Elmhurst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 。图右至左分别是慈济志工苏素香、CAIPA代表沈卉、黄华俊医师、吴相乐医师、杨廉医师。摄影/刘又榕

下午六点的下班尖峰时间,纽约的交通出奇的顺畅,这是在三月中纽约州执行居家避疫后,常见的景象。然而,对于慈济志工而言,一切好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随着每天染疫人数的直线攀升,志工们心里都明白自己必须得随时都在备战状态。因为,此时的纽约需要慈济以及来自世界的关怀和支援。

纽约市的高速公路,大大地播放电子标语,提醒民众待在家里,避免散布疫情。摄影/刘又榕
纽约疫情严峻,医院每天提供免费筛检,确诊数字不断增加。摄影/邱品豪

救援刻不容缓!慈济纽约分会志工心系在前线作战的医疗人员,马不停蹄地准备医疗物资,直送至抗疫前线给辛苦的医疗人员。在3月31日,一天之内,就运送共4000个手术口罩、470个N95口罩至艾姆赫斯特医院(Elmhurst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 以及哈林医院 (Harlem Hospital Center)。

纽约志工分工合作,将物资整理好送出。摄影/牧帆洲
堆满纽约慈济分会桌子的口罩,是为前线医护人员而筹备。摄影/牧帆洲

挺身支援前线医疗战士

艾姆赫斯特医院急诊部医师向美国媒体爆料医疗资源不足后,受到各界关注,陆续有团队与个人,载着医疗物资送给医院的不同单位。小儿科急诊住院医师芭芭拉·波罗洛(Barbara Porrello)步出医院时,看起来相当疲惫,超时工作变成常态,但真正让她力不从心的,是无法完成她的职责,拯救每一位来向她求助的病患。

位于皇后区的艾姆赫斯特医院,是纽约市疫情最严重的医院之一。摄影/邱品豪
TzuchiUSA-ny-medical-supply-distribution-elmustelmhurst-and-harlem-hospital-center-20200331-11
艾姆赫斯特医院急诊住院医师芭芭拉,对于医疗资源不足感到无奈。摄影/邱品豪

小儿科急诊人员几乎都在成人急诊区协助,每天大量的病患进来,许多病人有呼吸困难的症状,都需要氧气,但是呼吸器根本不够用。

芭芭拉点出目前医院协助抗疫最严重的问题,她苦笑着说:“医院每天给我们医师与护师一个口罩,但谁知道后面会不会就没有了。”她之前听说有人到外面买口罩,价格高达数十美金。因此为了防患未然,有时候会把当天使用过的口罩稍微清洁一下,以防万一,真的不够的时候,拿出来备用。

医院第一线的急诊医师,外出时身上的隔离衣、鞋套都不敢脱下,因为这些防疫物资都严重不足,需要重复使用。摄影/邱品豪

慈济志工知道医院内部的窘境,赶紧提供口罩物资。艾姆赫斯特医院的刘广东医生与黄华俊医师亲自来协助搬运。刘广东每搬运一箱,眼框就红一点:“每天看着来自各地的物资,许多来自华人社区,让我感动地掉泪,今天已经哭了两次。真的非常感谢大家的关心与支持。”说着说着,刘广东又哽咽,但他不是为了自己或同僚,而是设想到许多家庭未来面对的不确定性:“希望能留一点资源给一些市民们,他们的商店与生意都大受影响,往后可能会出现经济问题。很担心他们未来的生计,大家把爱心留一点给他们吧!”

看着医护人员掉泪,慈济志工万般不舍,能做的只是尽全力投入打包医疗物资和发放的工作,李惠蓉就是其中之一。

有了您的慷慨援助,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TzuchiUSA-ny-medical-supply-distribution-elmustelmhurst-and-harlem-hospital-center-20200331-4
志工苏素香(右) 与李惠蓉(左)。摄影/刘又榕
杨廉医师(Richard Yang)亲自拖着口罩送进艾姆赫斯特医院。摄影/刘又榕

看到这些在前线服务的人员没有足够的医疗用品来保护自己的生命,觉得很心碎......这让我想到,如果自己有家人是医师或护士在从事这些事,我会有多担心。

哈林医院外观。摄影/牧帆洲

慈悲的同理心,让李惠蓉选择不在家避疫,而是在做好防疫措施后,出来运送医疗物资至哈林医院 (Harlem Hospital Center),像所有医护人员的母亲似地,奔波、搬运,只求这些孩子们,都能在前线一切平安。

有了您的慷慨援助,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前线越是紧急抗疫,志工越是加急打包,成了医院的最佳后勤。摄影/牧帆洲
志工李蕙蓉在儿子的陪伴下,将物资送往哈林医院。摄影/牧帆洲

自律防疫 助己助人

志工捐赠物资,协助医护抗疫,但其实所有人都能尽到自己的本份,共同缓解当前医疗系统的沉重负担。该怎么做?像是民众在就医前,应该先通过家庭医师远距问诊,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民众如有可疑症状,不要先到医院做筛检,先通过与家庭医师远程看诊,理清症状,也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人心惶惶,纽约市医院的急诊区外,等待筛检的民众大排长龙,虽彼此维持间距六英尺,但依旧存在交叉感染风险。摄影/刘又榕
改由远距看诊,何恭程医师通过手机,先过滤可疑的新冠肺炎病患。照片提供/何恭程

华裔家庭医师何恭程,已经在家远距看诊两个礼拜,每日平均问诊量是60个病人,多是华裔,通过政府的远距医疗设备,可以连到病患手机,用高科技来协助远距看诊:“问诊中会通过影像看一下病患的舌头与脸色,听一下是否呼吸急促。”何医师计算一下,病患中大约超过一半有类似流感症状,包括新冠肺炎在内。而若从症状研判,高度怀疑是新冠肺炎的案例,大约占了三分之一,还好症状多半轻微:“这应该与华人防疫措施严谨有关,普遍都有戴口罩与手套的习惯,居家避疫也很遵守。这对目前医疗不足的情况下,有很大的帮助,少一个病人就是给医院少一点负担。”

但何医师也强调,这不能成为防疫松懈的理由,因为新冠病毒的狡猾、多变,很可能让康复者成为防疫上的死角。

其实很多轻症病患,感染后康复,并未做测试确诊,就有可能成为超级传播者。如果资源许可,建议政府让他们检测,必要时也要进行居家隔离。

目前纽约的疫情正准备进入高峰,面对未来的严峻情势和未知,需要居民全力合作和来自世界的爱和支持,每一份资源都是爱和祝福,也是抗疫最佳利器。

有了您的慷慨援助,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更多新闻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