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涂瑞璽、周素滿、周芳苑
慈獎學金得主(前排)合影。攝影/翁秀春
今年,紐約分會頒發獎金給23位獎學金得主。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然而,他們都有相同的信念,就是要努力向上,克服困境,讓生活更美好。期待他們有了慈濟獎學金的鼓勵,未來會更有力量,朝著人生的目標勇往直前!
慈濟紐約分會2018度年獎學金發放典禮於6月23曰在會所舉行,今年的得獎學生共計23位,人數增加,許多是西語裔學生,有些得主本人、甚至得主的家人被慈濟理念所感動而投身志工,參加各項慈濟活動。
慈濟紐約分會獎學金1992年開辦,已連續23年。為鼓勵真正想上進求學、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年輕人,申請者必須寫1篇文章,自我介紹之餘要談一談對慈濟、社會公益的看法。紐約慈濟志工針對這些資訊進行初步篩選,再一一到通過初審的人家裡進行家訪,最後評選出得獎人。
今年23位得主中,19位是第一年申請的準大學生,4位是大學在校生


攝影/翁秀春
金額不多 啟發無限
慈濟獎學金是每年1000元,金額不多,卻是鼓勵,而且能發揮借力使力的最大效益。
卡蜜拉·奥里安娜(Camila Orellana) 6歲時從厄瓜多來美國,由從事家庭護理工作的母親獨自扶養長大,因家境困難,搬了10次家;她品學兼優,母親勤奮工作使家庭從無到有, 啟發了她努力向上的精神。卡蜜拉認同慈濟理念, 希望帶著這些理念直到未來。 慈濟獎學金使她能夠上大學,她選修醫學院預備課程,希望成為外科醫師。

謝法艷是華裔後代,連續3年得到獎學金;媽媽為了支付她和弟弟的學費,身兼3份工作, 一星期7天不休息,她自己又另外申請學生貸款,為母親分擔。她進大學讀書後便加入慈青社,直到現在從沒退轉,她感恩善心人士的捐款,希望能繼續承擔慈青的工作。
謝法艷的弟弟謝長耀今年也申請到獎學金,他成績頂尖,還擁有跆拳道黒帶3段的資格,課餘時輔導小朋友學跆拳道,也經常在社區活動中示範表演;他跟姐姐就讀同一所大學,可省住校食宿費。他的願望是當工程師,製造新的電腦以利益人類,他也想要多認識慈濟、加入志工行列,姐弟兩人希望在慈青道上結伴同行。
比特尼·鮑塔(Brittney Pauta)去年獲頒獎學金,她的姊姊當時陪同參加頒獎典禮而受到感動,在那之後,只要時間允許,姊妹倆都不會錯過參與活動的機會,過去1年參加義診健康日活動、食物發放、蔬食嘉年華等等活動,今年更跟著慈濟志工參加奬學金家訪,承擔西語翻譯;比特尼說,「慈濟的使命打動了我。」 姐姐則說,「要記得回饋、助人,才能使世界變得更好。」



愛的力量 驅動理想
就如同當初30個家庭主婦發願跟隨證嚴法師散播大愛、改變世界,她發願將來成為媒體記者來影響世界。
桑提亞·墨菲(Shauntia Murphy )獎學金得主一一上台分享
澤西·詹奈(Jessie Zhanay )是家裡第1個高中畢業上大學的人, 一直夢想在醫療領域服務, 進入大學後就讀護理,希望將來當護士、一生奉獻給社會;迪也歌·羅哈諾(Diego Lojano )感謝慈濟鼓勵他以及在座的其他學生上大學、追逐夢想,他的母親在台下聽著,不禁流下喜悅的淚水。
黛安娜·田斯薩卡(Diana Tensesaca) 也來自厄瓜多。志工到她家做家訪時,談話才開始不久,她就忍不住哭了,她說真的很想繼續求學,但爸爸希望她找工作幫忙養家。經了解後才知道,她的父母雙雙失業快1年,爸爸是簽約的技術工作人員,合約到期了,又沒找到新的工作,哥哥被車撞傷,也不能工作;目前她打工貼補家用。

1000元獎學金讓田斯薩卡不必放棄求學、前途燃起希望;慈濟志工已將這位獎學金得主家庭列入慈善關懐的個案,將提供更多協助。
典禮結束,得獎者們都帶著幸福的笑容離開,他們手上拿的不是「巨額」獎金,而是來自世界各地善心人土無比珍貴的祝福和面對生活困境支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