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課程4步走 開啟幼小純真愛心

德州分會  |  2024年2月22日
On February 3,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of Tzu Chi Houston Humanities School participated in the food distribution organized by the Texas branch and the Houston Food Bank, which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are" humanities themed course.

採訪、撰文/林嵩然;編輯 黎艷娟

2月3日,慈濟休士頓人文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參加德州分會與休士頓食物銀行合作的食物發放,成為「關懷」人文主題課程的重要環節。攝影/蔡文惠

讓孩子們學會主動真誠地關懷別人,難不難?2024年新年伊始,慈濟休士頓人文學校,為該校學生設計整月的人文主題「關懷」課程,讓學生們動手做,走出教室,關懷老人院,參加食物發放,書寫最好的「人文課程」,同時也讓當年的慈青、如今的人文學校校長陳俐樺,一圓自己心中那份長久的期待。

為何要將「關懷」作為2024年第一個月份的人文主題課程?慈濟休士頓人文學校人文組老師蔡文惠解釋,在校園設計「關懷」人文課程,目標是讓「關懷」這個詞成為「動詞」,而非「名詞」,首先學生們需要動手做,其次要走出教室,與「人」有所連結,結合很多活動,如果能夠啟發孩子們最純真的愛心,孩子們從內心散發最真誠的「關懷」,那麼這就是最好的「人文課程」。

第一步:動手做

Houston Academy Student Care Nursing Home.
休士頓人文學校學生關懷老人院。攝影/蔡文惠

關懷課程的第一步,是讓學生們動手做,在老師的帶領下手作飾品、書籤,送給需要關懷的對象。老師在手作課程上,帶入「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間最美是溫情」、「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快樂、求人痛苦」等靜思語,並讓學生們觀看慈濟志工關懷老人院的影片,希望孩子們將心中的愛與善注入作品,更啟發每個孩子心中那份悲天憫人的胸懷。

Students presented handmade bookmarks to the elderly.
學生向老人贈送手作書籤。攝影/蔡文惠
The patient looks at the handmade bookmark presented by the student.
病患觀看學生贈送的手作書籤。攝影/蔡文惠

另外,老師也發動家長,協助孩子募集罐頭食品、二手書籍、優質二手衣物等愛心物資,孩子們在家中幫忙家長清洗整理,帶到學校。孩子與愛心家長同心協力,分類整理,不只是手動、身動,其實最重要的是內心的那份「心動」與「感動」。

Parents assist their children in collecting second-hand charity supplies.
家長協助孩子募集二手愛心物資。攝影/黃詩詒

第二步:走出教室

孩子們動手做了,那麼動詞「關懷」人文課程就圓滿了嗎?還有下一步走出「教室」的課程,把學生們的這份愛心傳播出去。學生跟隨家長走進老人院,與爺爺奶奶們互動,送上親手做的吊飾和書籤,給老人們帶來溫暖。而學生和家長募集的愛心物資,則由慈濟志工送到與慈濟德州分會合作的「幸福校園」,贈與學校弱勢家庭的孩子。

Students at Houston Humanities School walked out of their classrooms to participate in a food distribution.
休士頓人文學校學生走出教室參加食物發放。攝影/許維真

2月3日 ,學生們參與在德州分會進行的食物發放,也是另一個展示手作的最佳機會。當日,孩子們幫忙大人搬桌子、打包分發物資,給領取物資的爺爺奶奶們唱《Hello》歌,並向他們贈送親手製作的吊飾和書籤。

Students help Tzu Chi volunteers and teachers move tables.
學生幫忙慈濟志工和老師搬桌子。攝影/許維真
The students gave handmade pendants and bookmarks to the grandmother who received the food.
學生將親手做的吊飾和書籤送給領取食物的奶奶。攝影/許維真

食物發放結束後,蔡文惠老師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們分享什麼是關懷,以及參加食物發放的心得。人文學校中六班同學姚予晴分享參加食物發放心中的感動:「我看到爺爺奶奶奶奶們拿到食物很開心,我也覺得開心,他們可以吃兩個星期的食物,而我們只花了一個小時包裝,我覺得我也有能力,去幫助需要的人。」

Teacher Cai Wenhui interacted with students to share her experience in participating in food distribution.
蔡文惠老師跟學生互動分享參加食物發放的心得。攝影/許維真

第三步:統整式分享

慈濟休士頓人文學校約有一百位學生,因受場地、時間等限制,無法讓所有的孩子都來參與關懷課程。校長陳俐樺深刻感受到蔡文惠老師的用心,在2月4日開展主題統整分享,邀約全校師生和家長們歡聚在靜思堂,蔡文惠老師以問與答方式與學生互動,回顧這一整個月的關懷主題活動,讓所有的學生都來感受關懷與付出。

All the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of the school gathered happily in the Jingsi Hall. Teacher Cai Wenhui interacted with the students through questions and answers, reviewing the caring theme activities throughout the month.
全校師生和家長們歡聚在靜思堂,蔡文惠老師以問與答方式與學生互動,回顧這一整個月的關懷主題活動。攝影/林嵩然
Students from Houston Humanities School happily performed the piano song "There is Love in the World".
休士頓人文學校學生開心演奏鋼琴曲《人間有愛》。攝影/林嵩然

中八班同學吳沛絜分享關懷老人院贈送吊飾的感動。當時她與一名手拿充氣棒的老爺爺互動,一起玩打地鼠遊戲,雖然她離老爺爺活動的範圍很近,但老爺爺幾次都沒打到她。她不解地問老爺爺,對方解釋說,你長得那麼可愛,真的捨不得打你,也怕打痛你。吳沛絜對老爺爺說,充氣棒很軟,打了不會痛,就是希望你開心地和我們玩。此事讓吳沛絜意識到,原來「關懷」是雙向的,當你向別人付出關懷時,別人也會回饋關懷給自己。

Teacher Cai Wenhui interacts with Wu Peijie, a student in Class 8.
蔡文惠老師與中八班學生吳沛潔互動。攝影/林嵩然

總結:圓了慈青夢

慈濟休士頓人文學校校長陳俐樺表示,學生們演唱的《人間有愛》這首歌,讓她回憶起20多年前作為慈青到街頭關懷收容中心遊民的經歷,那時她在收容中心聽到《人間有愛》英文版,覺得這首歌很適合慰籍那些無家可歸者,讓他們在人生低潮時,也有依靠的希望。現在學校將這首歌的中文版指導學生手語演繹,「人間有愛」呼應「關懷」的主題,給低潮期的人們帶來溫暖和希望。

陳俐樺還說,作為一個母親,她曾想,自己什麼時候能看到孩子,像當年的自己那樣,去關懷別人?

The middle and high school children sang "There is Love in the World" together with classmate Yao Yuqing's sign language on the stage.
中高年級孩子在台上,加上姚予晴同學的手語,一同唱出《人間有愛》。攝影/林嵩然

那天,當我們帶着學生跟我自己的孩子一起進入老人院的時候,哇,當年我做慈青的感覺全部都回來了,感覺就像自己做慈青,去到老人院陪伴這些爺爺奶奶,跟他們互動玩遊戲。看着自己的孩子,甚至我們的學生也能夠這樣做,我真的覺得非常開心。

陳俐樺的兩個孩子都已經在人文學校學習中文,她沒想到,這次「關懷」的人文課程,在同為慈青出身的蔡文惠老師用心規劃下,她竟然可以牽著孩子的手一同走進老人院,一圓自己心中那份長久的期待。

廣告詞曾有「讓孩子一次滿足三個願望」,看完這個「關懷」的人文課程,相信你會認同,這是一個讓所有親、師、生,共同滿足好多願望的優質課程。希望你心中的愛,也融入這份「關懷」之中。

加入慈濟志工行列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