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又榕
紐約居民吳瑋璘(左),在染上新冠肺炎的隔離期間,受慈濟志工蔣珊珊(右)的照護,癒後發願用生命嘉惠他人。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在紐約的吳瑋璘,在疫情期間感染了新冠肺炎(COVID-19)。慈濟志工冒著危險,每週為吳瑋璘帶去新鮮蔬果,是她旅美四十年來最大的感動。吳瑋璘說,康復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投入做志工,這是她這輩子做過最有意義的工作。
循環的愛
每週五紐約分會的蔬果發放,是在地法拉盛華裔居民最期待的一天,尤其在疫情後,經濟尚未完全恢復,來領取的人數愈來愈多。
民眾告訴志工,現在因為疫情也沒什麼工作,只能待在家,經濟上也困難一些。因此有的一早六點就來排隊:「 今天來得早一點,來晚了還是拿不到的。」



而幫忙發放的志工,許多是社區的自願民眾。吳瑋璘幾年前退休養老,在今年疫情最嚴重時,她卻願意每週來當志工,因為這份蔬果,給了她溫暖與感動。
「 我也曾經是COVID-19的受害者,所以我在家自行隔離了一段時間,大概有一、兩個月吧,可是慈濟的師姊 ,她聽別人說我被感染了,就每個禮拜來給我送食物 ,所以我很感恩。」志工吳瑋璘口中的師姊,就是慈濟志工蔣珊珊。在染疫期間,蔣珊珊每週一次送蔬果以及不定時電話關懷,讓她下了決心,康復後也要加入志工。
有綠葉蔬菜、白菜、苦瓜、茄子、雞蛋⋯⋯發放的都是華裔家庭最常食用的健康蔬果,吳瑋璘分類打包好,一箱箱放進自己的車上,準備好挨家挨戶去分送給不方便出門領取物資的人家。看在慈濟志工蔣珊珊的眼底,又是心疼,又是佩服:「 她每個星期五固定來到我們會所,為我們會眾服務發放,雖然她自己本身的身體腰部不好,因為之前開過刀,可是她也都不怕辛苦,每次這麼重的東西,幫忙送、幫忙發放,我真的很感動。」


現在吳瑋璘接續了這份愛,把蔬果送到獨居長者與弱勢家庭。像是知名旅美作家,96歲高齡的王鼎鈞教授,就跟吳瑋璘住在同一條街。
其實不在於食物的多少,而是在於那份心。那份心真的讓我很感動、很感動,所以我也為我周圍的人做一些,希望他們也感受到那份感動。
志工 吳瑋璘


愛的麵糰
疫情間不容易募款,吳瑋璘做養生饅頭義賣:「這個是要先把麵(糰)發下去,大概要一個多小時。」
她希望做好事能像這麵糰一樣發酵,讓更多人加入。


「這次的疫情,給我深深的醒悟,就是不能再每天打麻將了。」原本拿來打麻將的雙手,熟稔地揉著麵糰:「我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這次的疫情是全球的,沒有種族、沒有國籍,所以大家一起努力來度過這個難關。」
每週200份的蔬果,不僅幫助了200個家庭,同時也在他們心中種下愛的種子,慈濟給的,是物質的補給,更希望是愛的帶動,這樣才能長長久久。
慈濟美國「有愛無懼・慈悲相繫」災疫中長期紓困計畫,與您攜手幫助無數家庭度過這段艱困苦澀的黑暗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