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發放與義診 呵護貧困大學生成長

美國總會  |  2019年11月6日
TzuchiUSA_Mt. San Antonio College-distribution-20191008-3
Play Video

真善美志工/李律慈、曾永忠、陳修文、黃家卉、駱淑麗、李健群/洛杉磯報導

慈濟首度參與聖安東尼奧學院的食物發放,此次食物發放改以戶外農夫市場的模式進行。攝影/曾永忠

在美國多數年輕人18歲起便離家經濟獨立,對許多尚在大學求學的學生而言,課餘時間他們甚至需要打兩三份工,才能應付高昂的學雜費、房租和生活開支,因此許多學生經濟拮据 ,賺得錢多用於生活主要開銷,常常需要縮衣節食,各學校也會透過尋找其他資源,來幫助學生,讓他們不致於餓肚子,而能在課業上專心學習。

近年來美國聯邦學生援助(FAFSA)、加州州立大學等許多單位,都針對美國大學生的經濟貧窮問題,進行一系列的研究調查,顯示全美有超過40%的大學生因收入不足,面臨到食物缺乏的問題,且有約18%的大學生居無定所。

慈濟美國總會2019年10月起,與洛杉磯聖安東尼奧學院(Mt. San Antonio College)攜手合作,首度開展協助貧困大學生的社區關懷項目,從最初的食物發放、醫療義診,繼而規劃在未來提供更多的項目,來幫助這群剛開始學習獨自面對生活壓力的年輕人。

合作的源起

洛杉磯聖安東尼奧學院(Mt. San Antonio College)的學生服務部主任上杉浩二博士(Dr. Koji Uesugi),在偶然機遇下,知道慈濟設有「大愛蔬果車」的發放,繼而主動聯繫希望慈濟也能加入該校所舉辦的食物發放,一起來幫助該校的貧困學生。

聖安東尼奧學院校長比爾·斯克羅金斯博士(左三)於1月23日,率該校高層主管訪問慈濟美國總會園區,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黃漢魁(右四)、副執行長陳濟弘(左一)、副執行長曾慈惠(右一)出面接待。攝影/曾永忠

2019年1月23日經上杉浩二博士居中聯繫,聖安東尼奧學院學院校長比爾·斯克羅金斯博士(Dr. Bill Scroggins)、學生服務處副校長奧黛莉‧雅瑪嘎達‧娜伊博士(Dr.Audrey Yamagata Noji),聖安東尼奧學院基金會執行長比爾‧朗伯(Bill Lambert)、基金會董事會秘書阿爾塔‧斯金納(Alta Skinner),到慈濟美國總會參訪,了解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服務項目的工作目標。

比爾分享說:「此次拜訪是為了加強該校和慈濟基金會的感情。兩方在既有的良好關係下,在慈善、健康、教育方面可深入合作。」校方並提到希望慈濟提供每月一次的食物發放,這將讓該校學生有更深入的了解,並由此開始其他的方案,來幫助有需要的學生,繼而進一步讓該校學生協助和參與慈濟。

提供最適合的幫助

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黃漢魁感謝聖安東尼奧學院的主管到訪總會園區,他指出,該校到訪最主要是希望了解兩方可以怎樣合作,例如從食物上的補助、從醫療上的合作,甚至可以帶著該校學生一起來做慈濟志工!然後兩方可以建立起一個更好的、密切的合作關係。

慈濟美國總會副執行長陳濟弘提到,會談的重點,在如何把慈濟現有慈善、醫療、教育的計畫,在未來跟當地社區融合在一起,如幫助該校學生。這個項目是很令人期待的,在不久的將來落實後,希望會是一個值得擴大提倡的計畫!

聖安東尼奧學院在新學期開學的十月,於校內針對有需求的學生舉辦了食物發放,圖為排隊領取發放的學生。攝影/曾永忠
學生填寫表格依序領取。攝影/曾永忠

經過慈濟人與該校長達幾個月的互相溝通與實地探查,並參觀該校原本的食物發放等項目,考量到學生的生活環境及便利性,慈濟與校方一再修改推行的項目,從原本校方尋求的蔬果發放項目,改為提供更適合學生食用的淨斯穀糧、香積飯等便捷產品,讓忙碌的學生不需花時間烹煮便能飽腹。

46%學生經常餓肚子

慈濟志工曾文莉是與校方聯絡的主要人員之一,她表示,美國大學生除了求學壓力外,也有生活壓力,怎樣幫助這些未來有無限潛能的學生,我們希望能夠實質上的幫助他們,在社區發揮我們的功能。像慈濟發放淨斯穀糧、香積飯之外,還照顧他們的醫療需求,到校園幫他們檢查視力、配眼鏡,因為在美國看醫生、配眼鏡都很貴,慈濟有此這些資源,可以從生活中照顧貧窮的大學生。

慈濟志工曾文莉(左)和聖安東尼奧學院的學生服務部主任上杉浩二博士(右)在過程中經過多次會談。攝影/曾永忠

聖安東尼奧學院的學生服務部主任上杉浩二博士是該計劃的靈魂人物,他也是無家可歸者基本資源委員會的主席之一,他說:「該委員會決定向那些生活有困難的學生提供一些資源,因此該會與播種生命公司(Sowing seeds for life)合作建立了食物發放,通過與他們的合作,每月可為大約500至700名學生提供服務,此外校方也從食物銀行(Food Bank)獲得食物,並得到州政府提供的撥款幫助,來添購補充食物。」

慈濟志工忙碌著準備試吃的餐點。攝影/曾永忠
雙手奉上試吃品,希望學生能藉此認識慈濟。攝影/曾永忠

該校因也有一定比例的貧窮學生,繼而啟動這項目。上杉浩二指出,該校調查發現,有46%學生沒有足夠食物而經常餓肚子,有18%學生是無家可歸,有58%學生有住房經濟困難。所有研究均顯示,如果學生在飢餓狀態,是無法專心學習,因此校方與社區的合作夥伴一起努力,提供每月一次的食物發放,並協助學生申請州政府提供的食物券(CalFresh)。

現場也有加州食物券展攤,協助學生申辦。攝影/曾永忠

穀糧及香積飯發放

暑假過後新學年開始的10月8日,慈濟美國總會首度加入該校發放行列,原本在室內的發放也改在室外用農夫市場的方式發放。風和日麗的早晨,學生們依序登記拿環保袋,然後到各站依個人所需領取食物,有長米、營養餅乾、番茄、馬鈴薯、香蕉、日常用品等,當然也有慈濟提供的穀糧及香積飯,志工當場示範香積飯的製作並當場讓學生試吃,也提供環保碗給有需要的人。有些學生如果生活的確有困難,還可以當場跟加州政府申請食物券(Cal Fresh)。

學生朱律領到了香積飯和環保碗,他說:「慈濟的香積飯是速成的,可以微波或者浸泡拿到野外去吃。慈濟是一個非常好的慈善組織,不但給社區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免費的食物,而且還提供治療,有針灸還有視力與牙齒檢查,我曾經幫慈濟做過醫療的翻譯,慈濟真的很了不起。」

學生阿德里安說道:「你們給了我環保杯(碗)可以放開水,非常感謝,真的對我們學生來說,意義很重大,尤其是對生活有困境的學生,感謝!非常感謝。」

慈濟提供淨斯穀糧及香積飯。攝影/曾永忠
現場也提供慈濟的環保餐具。攝影/曾永忠

眼科義診開入校園

經過食物發放計畫正式執行後,慈濟大愛醫療車也在10月10日再次開進校園,嘉惠該校的學生。當天有約1/3的學生從來沒有檢查過眼睛,許多學生是第一次做視力檢查,了解個人眼睛健康狀態。如果需要眼鏡便可當場配鏡,大部分學生有近視情況,遠一點就看不清楚了,所以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Play Video

李欣樺以溫馨的笑容,將配好的眼鏡交給病患。攝影/蔡松谷

負責慈濟洛杉磯東區眼科義診的吳靜怡醫師,從九月份開始,每個月一次到聖安東尼奧社區大學義診。她表示,因為該校有很多學生,沒有資源讓他們檢查眼睛,所以她希望透過慈濟眼科大愛車的診療,幫助他們檢查眼睛、配眼鏡,這樣他們上課可以看得更清楚,繼而在學習有成後能夠回饋社會。

剛從臺灣來具有護士資格的李欣樺,因祖母是資深慈濟人,在家人引薦下參加每一次的眼科義診服務。負責眼科大愛車的翁督富,將眼科設備的操作技術傾囊相授,在一次次的義診中,李欣樺技術越來越成熟,也做得越來越歡喜。

李欣樺說:「除了幫忙付出之外,自己也學到很多東西。之前有一次幫忙配完眼鏡後,拿給一個病人,他很感動的跟我說謝謝,他說是因為看到我臉上的笑容,他覺得很溫暖、很開心,那時自己心中很有感觸,原來我一個溫暖的笑容,和短短的問候,就可以讓他們覺得很開心、很欣慰。其實一個小小的作為,是平常大家都可以做到的事,就可以溫暖到他人。」

眼科醫師吳靜怡協助洛杉磯東區眼科義診工作。攝影/蔡松谷

幫助學習的眼鏡

義診對我非常有幫助,在美國醫療很貴,且視力檢查還要另外加費,我本身沒有保險,義診是非常好的機會做檢測。慈濟醫生檢查的項目非常仔細,從測量眼鏡度數、散光勢力、眼球檢查等,整體而言,醫生做了很詳細的檢查,過程也很舒服,對於我的提問也很有耐心的回答。

吳靜怡醫師(左)親切的幫魏毓潔進行檢測。攝影/蔡松谷

學生吳雪影來測視力配眼鏡。她說:「接受慈濟醫生診療感覺特別好,而且全部是免費的,工作人員也非常友好,覺得相處起來很舒服。我有一些同學沒有醫療保險,我也會介紹他們在這邊測視力、配眼鏡。

另一位學生布賴恩娜(Brianna)自述在小學時,她就知道自己需要戴眼鏡,因為她常常看不到很多東西,但她的媽媽德博拉(Deborah)卻忽略了她的需求,誤以為她是看到其他小孩戴眼鏡,因此也想要一幅眼鏡。

布賴恩娜開心地選擇鏡框。攝影/蔡松谷

布賴恩娜因視力問題她始終不能學會閱讀,功課也落後很多,校方告訴她媽媽,她需要上特殊班級。之後布賴恩娜經過眼科視力測試和檢查,花了很長時間檢查,當她帶著診療單回家給媽媽看,表示醫生說她需要戴眼鏡,媽媽德博拉非常震驚甚至在回憶這件事時還難過地落淚,她向布賴恩娜抱歉說一直誤解了她。

布賴恩娜和母親德博拉因為我們看到學校的傳單,一起來到義診,母女倆都獲得了一幅新眼鏡,德博拉說:「幸好有像你們這樣的人,我覺得你們來(學校)幫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管是到中學還是到大學服務,我們都需要你,非常謝謝你們。」

呵護成長的愛傳承

學校師長用心設想的關懷,慈濟人共同努力提供相關援助,這不光是提供足以飽腹的穀糧物資,也不僅只是免費配鏡服務,這是一份發自內心的愛,期許在眾人共同呵護中,讓年輕一代的孩子艱辛的求學路,能走得更平順。

也期許在成長過程中,便已接觸過慈濟,和進一步了解慈濟的年輕人,能在未來步入社會後,回過頭來加入慈濟行列,把這份護持年輕人成長的愛,繼續傳承下去。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