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 華府慈濟人文學校師生護地球

華府分會  |  2024年4月30日

作者 蔡蕙菁、王季新;編輯 /林計鑫

世界地球日,華府人文學校師生及其家長一起到社區裡撿拾可回收垃圾。攝影/蔡蕙菁

2024年的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2024)主題為「地球與塑料」(Planet vs. Plastics),這一主題旨在結束塑料污染對地球生態系統的破壞,全球推廣「多一塑不如少一塑」。此次地球日強烈推動一項宏偉目標:2040 年將塑膠產量減少 60%,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一個零塑料的未來。

為了響應全球地球日,華府慈濟人文學校於2024年4月20日,舉辦地球日活動。活動內容精彩紛呈,學生們不僅學到了各種各樣、切實可行的環保知識,更身體力行,到學校周邊社區撿拾垃圾,關愛地球,共創美好家園。

小小的樹 大大的愛

小小的樹想要飛翔,伸出它的手當作翅膀,希望每一天有更多陽光,可以照在它的身上,小小的樹需要營養……」當輕柔的歌聲響徹會場,華府人文學校注音班的學生們在台上排成一排,隨著音樂舞動雙臂,表演《小小的樹》手語歌。在孩子們的每一個動作中,都訴說著地球母親的願望,呼籲在場所有人節能減塑,珍惜資源,種樹造林,共護這片綠意盎然的家園。

The children in the phonetic notation class performed the sign language song "Little Tree".
注音班的小朋友們表演《小小的樹》手語歌。攝影/蔡蕙菁
The students drew and signed Earth Day posters together to protect the earth.
學生們共同繪製地球日畫報,並簽名,共同守護地球。攝影/蔡蕙菁

美國環保局員工分享環保知識

大衛·里斯利(​​David Risley)是靜一班小朋友芮珠峰和孫婭庭的爸爸,同時他也在美國環境保護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裡服務,從幼年起,他就是一個環境保護者。他上台為大家分享如何愛護地球,如何愛護水資源,如何愛護我們的空氣,更向孩子們介紹了環保與我們地球的關係等一系列環保知識。

首先,大衛以一個非常幽默的故事開場。他介紹說,他八歲的時候,透過學校了解到地球日,當天回家後,他就把爸爸收集多年的辛辛那提班戈斯超級碗(Cincinnati Bengals Super Bowl) 鋁罐都壓扁,拿去回收。超級碗(Super Bowl)可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國家橄欖球聯盟冠軍賽,身為狂熱球迷的爸爸看到自己好不容易弄到的珍藏被兒子無情壓扁,心中自然非常傷心。但這並沒減弱大衛對環境保護的熱情,相反,他更加投入

Parents who serve in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share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out the school.
在美國環境保護局裡面服務的家長,為全校師生分享環保知識。攝影/吳湘穎

接著大衛向小朋友詳細介紹說:「保護地球其實就是保護環境,包括要有清潔的空氣、環境和水資源。只有擁有乾淨的空氣,大家才能夠放心的到外面活動,否則空氣污染會造成很多疾病。」

當談到水污染時,大衛向學生們介紹了發生於1969年的克利夫蘭卡霍加河火災事件」​​。19世紀後半葉,特別是在1860年代至1880年代間,當時美國正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階段。由於克里夫蘭(Cleveland,Northeast Ohio)位於伊利湖(Lake Erie)南岸和卡霍加(Cuyahoga River)河上,這個位置便於接受礦石和其他原料,同時又能將製成品運往更遠的市場,所以從19世紀後半葉​​開始,​​克里夫蘭成為美國重要的製造業中心,卡霍加河受到嚴重的工業污染影響,火災頻發。

The children listened attentively and even interacted with David on the stage.
孩子們聚精會神傾聽,更與台上的大衛互動。攝影/吳湘穎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is everyone’s responsibility.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攝影/吳湘穎

1969年6月22日,卡霍加河又一次因為水面上的油污和工業廢料著火。大規模媒體報導此次火災,引發美國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關注。這次火災成為了美國環保運動的一個轉折點,促進了一系列重要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包括1970年的國家環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1972年的清潔水法(Clean Water Act)等。大衛的生動講述,令台下小朋友們深度思考水污染的嚴重性,更讓學生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我們的地球

造福人間,庇護地球,都需從自己做起

隨後人文學校活動組組長臧信宜(Steve Tsang)帶領全場師生及家長一起學習靜思語: 「造福人間,庇護地球,都需從自己做起」。隨後,大家說到做到, 全校師生和家長們一起拿好工具,到學校周圍的社區裡撿垃圾。在撿垃圾的過程中,老師、家長與學生們一起討論可回收垃圾和普通垃圾的區別,以及垃圾分類、回收廢物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我們全校的師生以及家長們一起到學校周圍的社區裡面撿垃圾,響應我們的地球日主題,減少塑膠垃圾,也讓學生了解到資源回收和資源分類非常有意義。

變廢為寶 行可持續發展之路

隨後,全校師生和家長又重聚會場,在靜一班吳湘穎老師的分享下,學生們驚訝地發現:紙張需要2至5個月能夠在地球上分解、寶特瓶需要450年、鋁罐需要250年、塑料袋竟然需要1000年,才能徹底分解!

吳湘穎老師隨即向學生們介紹慈濟用可回收塑料製作而成的淨斯福慧隔屏、福慧桌椅、環保毛毯和衣物。讓大家進一步了解資源回收的多種用途。孩子們對這一系列由回收塑料製作的傢俱讚不絕口,紛紛想要試坐。

Children rave about the furniture made from recycled plastic.
孩子們對由回收塑料製作的傢俱讚不絕口。攝影/吳湘穎

人文學校學生劉泰㷸認為地球日的活動豐富多彩,自己收穫頗豐,他說道:我們一開始先和大衛叔叔談談污染,然後我們去撿垃圾。在外面,我們看到了很多奇怪的東西,像是箱子、橘子、貝果,還有很多塑料瓶,這些都可以被製成衣服、椅子、床和被子。人文學校活動組組長臧信宜也覺得此次活動非常有意義,並表示以後會繼續舉辦類似環保活動,他說:希望下次還有機會,明年能夠繼續這個話題,讓我們大家一起來響應愛護地球保護地球。

195 in 365 environmental movement.
195 in 365環保運動。圖片來源/活動官網
保護環境,從我做起。攝影/吳湘穎
保護環境,從我做起。攝影/吳湘穎

除此之外,今年,華府慈濟人文學校還積極參與了由位於全球第11小的國家——格林納達(Grenada)發起的「365天內的195國」(195 in 365)環保運動,該運動的目標是與全球分享氣候變遷的直接影響,及氣候變遷如何影響世界的多樣性、地球之、文化,以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保護地球人人有責。碧波清影繞幽篁,翠竹蒼松護綠茵。環保心存望世界,地球淨土共人間。

慈濟教育志業 培育人才益世界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