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棟希望小屋 助街友安身

北加州分會  |  2023年5月31日
"Hope Factory"

作者鄭心謙編輯/羅奇華

從2022年九月起,西雅圖慈濟志工前往「希望工廠」參與建造小木屋,與其他組織一起為街友們提供著能遮風擋雨的安身之處。攝影/鄭心謙

西雅圖市區南邊繁忙的工業區内,有一間不起眼的鐵皮屋,但這裡出產的不是商品,而是一間間為街友建造的小木屋。

自2018年起,由民間發起的慈善組織西雅圖「平安基金會」(Sound Foundations)便致力為街友建造小木屋,並發起了「希望工廠」(The Hope Factory)慈善項目。幾年來,「平安基金會」與其他當地組織合作,在大西雅圖地區組建成了一個個小木屋村落,給街友們提供著能遮風擋雨的安身之處,並協助他們回歸工作,尋找長期住處。

慈濟西雅圖支會捐贈建造的第一間小木屋,慈濟志工們將其命名為「知足」。攝影/鄭心謙
慈濟西雅圖支會捐贈建造的第一間小木屋,慈濟志工們將其命名為「知足」。攝影/鄭心謙

2022年九月,西雅圖慈濟志工正式收到「希望工廠」的邀請,每週六前往工廠參與建造小木屋。一年以來,已經有40多位志工加入,並累積了近三百個小時的參與時數。期間更與西雅圖慈青及慈青學長姐團隊合作,力邀大學生及青年志工參與。2023年五月,西雅圖慈濟志工達成了175小時的志工時數並募集到4300美元的捐款,捐贈了第一間小木屋。捐贈儀式當日,志工們合力為小木屋塗上油漆,並將第一棟小木屋命名為「知足」,期望這間小木屋未來的住戶能感受到滿滿的祝福,體會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成為他們轉變人生的支持動力。

一年來,從不了解到主動參加,越來越多的慈濟志工來到「希望工廠」幫忙建造小木屋。攝影/鄭心謙

先安身,方能立命

西雅圖的高架橋下、人行道上,總能看到街友們風餐露宿的身影。嚴重的街友問題,不斷加重著社會環境的隱憂。怎麼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社會所有人一起努力。因此,很多民間組織開始與政府攜手合作解決遊民問題。

食衣住行四大民生需求上,「住」是解決街友問題最重要的關鍵,先安身,方能立命;能夠提供遮風避雨之處,就能帶來生命的改變。「一年前我們就開始討論如何幫助街友?也在冬季為他們做過物資發放,但不是有效的解決辦法,因為食衣住行四大民生需求上,住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也藉著這樣的發心,我們參與到了『希望工廠』的項目中」慈濟志工吳育儒說到。

而西雅圖慈濟與「希望工廠」的因緣開始於兩年半前,慈濟志工黃銘銘已過世的丈夫,生前一直想要幫助無家可歸的的街友們,往生後,兒子找到了這樣的機緣,全家合力在「希望工廠」蓋了一棟小木屋完成她丈夫的心願。這件事啟發了慈濟西雅圖支會,於是慈善幹事陳瓊瑤邀請來了有建造小木屋經驗的吳育儒帶頭開啟了小木屋項目。

來幫忙建造小木屋的志工在牆上留下了對未來居民的祝福語。攝影/鄭心謙

一年來,從不了解到主動參與,影響著越來越多的志工前來參與。由於身體原因,無法到現場做志工,慈青學長楊珀宸於是發心,捐贈了兩個小木屋的材料費,得以促成第一棟小木屋的落成。「如果我捐一棟小木屋可以幫助一個街友不再流落街頭,可以慢慢過渡到長期住處,會讓我覺得自己也盡了心力」楊珀宸說到。

下一步,我們希望進入到小木屋村落,像慈濟日常所做的,跟他們接觸,了解他們,給予他們陪伴和所需的協助。

慈濟志工幫忙為小木屋從外部到內部塗上油漆。攝影/鄭心謙
慈濟志工幫忙為小木屋從外部到內部塗上油漆。攝影/鄭心謙

創造希望

一個住戶在小屋裡的居住時間平均是一百一十四天,一年平均有三個人會使用這間屋子。小屋能夠維持二十年,所以將會有六十個人因為你們捐贈的這間小屋而受惠。西北平安基金會(Sound Foundations Northwest)運營總監芭伯·奧立佛(Barb Oliver)在收到慈濟捐贈的材料費後感恩的說到,除了費用外,她更被慈濟志工投注在建構小屋上的心力深深觸動:「我們想讓你們知道我們心裡很感恩,這棟屋子未來的住戶也會十分感恩能夠因此有一個溫暖和安全的家。」

西北平安基金會運營總監芭伯·奧立佛在標牌上寫下慈濟的名字。攝影/鄭心謙

從開始需要向志工介紹項目並邀請加入,到後面越來越多志工主動加入,吳育儒更帶著家人一起投入。他的兒子斯坦利從今年年初開始每月一次參與志工服務,他表示西雅圖的遊民問題十分顯著,自己能夠有力量去做一些改變,是他持續參與的動力。而在大學畢業後能重歸志工行列,並身體力行在如此有意義的事,讓他倍感開心,對於捐出的第一棟小屋,他說到:「很欣慰我們能從不同的方面盡心盡力,包括時間人力與善款,這顯現出大家對遊民現象的關心及關注。我們點滴累積的志工時數以及金錢捐贈在今天看見了實質的影響,也是大家的善心關心跟貢獻的體現。」並呼籲大家都來加入與學習。

「希望工廠」把寫有慈濟名字標牌與其它捐贈機構標牌一起釘上牆。攝影/鄭心謙

「希望工廠」創造的希望,是幫助遊民安住身心的希望,事實上對慈濟來說也是一個希望,捐贈現場,很多慈青前來共同投入,「這個項目讓我們每一次都覺得歡喜滿滿,充滿希望,因為看到了年輕一代願意投入,未來我們會邀請更多慈青和慈青學長前來參與。」陳瓊瑤說到。每一棟小木屋的完成都見證著來自社會各個角落無數人的付出與關懷,承載著對社會充滿愛心的信任與希望。未來,慈濟將繼續耕耘,滴水成河,集結力量,一起將社會暗角變得明亮。

我們今年預估要建四棟房子,希望是以上人的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來命名慈濟捐贈的小木屋。

支持慈濟慈善,獻出愛與希望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