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卡佛羅倫斯颶風賑災感想​

華府分會  |  2018年12月12日
Play Video

作者/華府分會志工

數位慈濟義工到北卡災區賑災,記錄了他們所見所行,以及賑災經驗對他們的影響。

在災難中生出力量

慈濟志工 蔡瑞洪

今年我和46位熱情的慈濟志工及慈青們一起到北卡(North Carolina)新伯爾市(New Bern)參加佛羅倫斯(Florence)颶風賑災。由於担任解說員的工作,因此,有機會和受災戶做贴心的對話。

從對話中,我了解到,颶風受災戶勇敢地面對天災所帶來的挑戰。他們不怨天尤人,對親朋鄰居施以愛心的行爲深深地打動了我。例如,一位單親爸爸因為房子浸水數尺高,家具、電器和車子全毀了。每天晚上只能帶著兩個幼兒,去不同的親戚朋友家寄居。可是他還是面帶笑容充滿信心,認為日子還是得過下去。另外,有一對結婚65年的夫婦,80多歲了,先生生病需要醫療護理。他們夫妻遇到這麼嚴重的水災,還是愛互相扶持,用堅定的信仰令他們坦然地面對天災。還有一位媽媽提到颶風的損失就止不住淚水對話中才知道她難過的不是自己,而是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想要幫助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勸她,把心定下來才有力量幫助別人,她答應以後要成為一名慈濟志工。

經過對話,他們對 證嚴法師的慈悲、竹筒歲月的慈濟精神都十分感動。災情發生一個多月以來,FEMA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政府和保險公司都沒有給予災民足夠的幫助,可是我們這一群來自遠方的陌生人卻真诚地幫助他們。當受災戶收到200到600元美金的現值卡時都十分感動,尤其是當他們知道現值卡是集合着許多捐助人的愛心,他們兩眼含淚,一再的告訴我,他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的愛心與關懷!

許多受災戶拿到慈濟毛毯和平安吊飾,都會讚嘆毛毯竟然是由許多志工辛苦收集、清理、加工的70個塑膠瓶所做成的。希望他們平安無憂,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摸一摸慈濟毛毯,感受慈濟人的愛與祝福,勇敢地走下去,同時也鼓勵他們一起做環保,盡量減少社區垃圾,盡快重建家園。

颶風受災戶勇敢地面對天災所帶來的挑戰。他們不怨天尤人,對親朋鄰居施以愛心的行爲深深地打動了我。

看見希望

慈濟志工 陳金蘭

成就這一次颶風佛羅倫斯的賑災活動真的不容易!

颶風在九月中登陸北卡羅來納州。華府分會幾位核心成員立刻成立專案小組,定期和本會、總會和其他分會開會,提報收集的災情、評估、考量,兩次的勘災、和災區相關人員互動,了解最新動,希望能夠盡快決定發放地點和日期。終於,我們決定 10/27 和 10/28 同步在3個城市,費耶特維爾(Fayetteville)、蘭伯頓縣(Lumberton),和新伯爾市發放。

然而,出發前一天我們還面臨變數。 譬如我們的災民資料來源是紅十字會,但災區的水不退,FEMA 或紅十字會沒辦法評估災情,造冊就成了問題。我們深刻體會到,時間並沒有站在我們這一邊。如果我們等待造冊完成才行動,那麼,我們就不能即時給予災民財務支援和心靈上的膚慰;再者,賑災日期遲遲沒有定案,志工的熱情可能一天一天縮減。因此,我們決定只能就手上不完整的紅十字會資料,構思下一步要怎麼走。根據過去的賑災經驗,大家集思廣益,討論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消除瓶頸,讓賑災工作更加順𣈱。

因此,在發放現場,各站組長叮嚀之後,志工們馬上動起來。解説組的志 工們,耐心地傾聽災民的訴苦,關懷並安慰他們受創傷的心。經驗充份志 工的引導下,開始驗証受災情況、檢視災民身分和現值卡充值的重責大任。 兩天的發放,整個賑災團隊出凝聚力和專注力。那種放下自我,以服務災民為最終目標的義無反顧,真的很令人感動。

颶風佛羅倫斯走了,在形體上,它摧毀、損壞了數以萬計的房子,我們都知道重建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是,在精神層面上,它讓志工們有機會見苦知福,也讓我們用愛與真誠,植一顆善的種子在災民心中,給他們溫暖和希望,讓他們知道他們並不孤獨。

二則感動的小故事

慈濟志工 張慈本 (張琇珍)

這兩則北卡 New Bern 賑災小故事,讓我很感動。

故事一

一位年輕黑人媽媽帶著一個1歲不到的小男孩走過來。志工看了一下年輕媽媽已經填寫好的單子,知道她要拿這筆錢去支付 「教育」 費用的時候,有一點疑惑,心想:「小男孩還那麼小,媽媽已經要幫他存教育費用了嗎?」結果拿到現值卡,知道將有美金600塊錢以後,年輕媽媽很興奮地說,「我要把這筆錢,拿去繳學費!」原來,她一直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護士,可是因為付不出學費,所以,只能把它當作是一個 「護士夢」,放在心底。

現在有了這一筆600塊錢,她說她可以正式朝向她的夢想邁向第一步了!她將不只是會有一個正式的職業,以後也可以有能力照顧她的孩子了!

她好開心!

故事二

這位黑人老先生,年紀有些大,駝著背,蹒跚地由他的兒子陪著走過來。兒子很心疼地說,父親這幾年開了兩次大手術。聽著志工說明竹筒歲月的緣起及慈濟粒米成籮, 滴水成河的理念。老人家不斷頻頻點頭且輕輕表示非常贊同證嚴法師的想法。並且告訴志工, 他也願意做一個可以幫助別人的人。並且,要幫他的5個已成年的兒女各認養一個竹筒。在接受救助的同時, 也願意開始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

陪他前來的兒子是家中的老四,話不多。 但是從他們父子之間的對話及動作,可以看得出來孩子很孝順,很尊重自己的父親,而且兄弟姊妹之間很親近,互動很密切。

在跟老先生握手時,從接觸他那一雙很粗糙的手掌, 可以了解老先生是一生辛苦工作的勞工或農工階級。可貴的是, 雖然他一生辛勤工作,但卻沒有忽略掉子女的品德教育。因為,在整個過程中,看到一個40多歲的成年男子,對父親如此的孝順,  也非常尊重父親認養6個竹筒的決定。其實, 教育孩子並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呢!

讓悲泣的靈魂,看到希望

慈濟志工 張秀玲

身為解說員,由於可以和受災戶直接的互動,因此,總是能得到更多的感動,感受到他們因為失去家園的痛與苦,但也為他們正向的態度感受到未來的希望。其中,正能量是推動他們拭乾淚水往前邁進的動力。他們感恩在大自然的災難中,自己仍舊能與家人們一起相互陪伴的珍貴。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扶助的愛的力量,讓人感受到愛無處不在。

有一位男士,與我們分享他的喜悅,因為颱風受災,失去住所。他現在的房東免費提供住所,讓他安身立命也安心,這樣愛的循環讓他感動,房東也變成他的女朋友了。

另一位單身的男士,本來就在公立學校的資訊部門工作。聽到慈濟要來發放,也願意盡己之力,來幫忙裝設網路,同時可以了解慈濟。他提到自己的1樓全泡水,但幸好自己和貓兒無恙,車子當然無法使用,租車對他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但也沒辦法。比較令他困擾的是,跟政府單位申請的許可一直沒下來,房子沒法著手拆除,有點懊惱。不過大自然的天災也真沒辦法,除了接受,就是保持樂觀的態度來面對未來的問題。沒想到自己也能因為幫忙慈濟,而自己與受慈濟的幫忙,衷心感恩慈濟人的幫助。

人與人之間互相扶助的愛的力量,讓人感受到愛無處不在。

從助人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

慈濟志工 許銘宸

慈濟,一個遍布大亞洲地區,耳熟能詳的慈善組織。沒想到在台灣沒有經歷過任何活動的我,遠渡重洋來到美國之後卻有幸能夠參與這次的賑災。在賑災過程中,我屬於 Sunny 志工帶領的歡迎團隊。賑災開始,第一天一開始擔任引導的工作,到後來被指派與紅十字會人員協力處理災害評估,兩個階段給了我十分不同的感觸。

做好引導工作,可以給讓整體賑災流程順暢。雖然不顯眼,卻猶如機器的小齒輪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另外,在引導過程中與受災戶對話,我嘗試著適時給予他們一些言語的激勵,了解他們的不幸與辛苦,讓他們感到安慰。之後,接下最前線的工作,也就是幫助沒有在資料庫的受災戶做災害程度評估。在此過程,常常讓我感到沉重及揪心。有時我們給予的評斷低於他們對現況的評估,許多受災戶就會盡可能提供自己的受災照片。但基於紅十字會的災害評估,我們能夠額外給予的很有限,讓我覺得無能為力。尤其是一些在資料庫中沒有嚴重災害的受災戶,我們必須給予拒絕的回覆,更是讓我於心不忍。

第一次參與賑災的心情其實是緊張的,第一點是怕幫不上忙,第二點是怕英文不夠流利,會與團隊上的夥伴有溝通的困擾。後來才發現這根本是杞人憂天。大家幾乎都擁有流利的雙語能力,在溝通上會很耐心的用中英雙語對每件事情做講解以及討論。我靜下心默默觀察慈濟的夥伴們,深深吸引我的是大家對於幫助人的熱情,以及由心而生的善意。在賑災過程中,當然會感到疲倦的時候。但身處在這個助人為樂的氛圍中,就會不自覺得提醒自己,還有很多人需要幫助,這個想法如暮鼓晨鐘次次將我從倦意之中敲醒,重新振作。

我靜下心默默觀察慈濟的夥伴們,深深吸引我的是大家對於幫助人的熱情,以及由心而生的善意。

在付出中感受幸福

慈濟志工 淑麗

這次北卡的賑災,我是滿心的歡喜。原來帶著擔憂去,卻帶著滿滿的愛歸來。10月27號凌晨3點多,我在會所看到慈濟志工們搬運物資,和樂融融的景象,幸福感油然而生。志 工們利用在車上時間,解釋整個賑災的流程,例如,如果安撫受災戶,如何介紹慈濟,志工分組資料,收取住宿費用,吃早餐,手語互動等等。

我非常的榮幸可以當歡迎組組長,組員裡面幾乎都不是慈濟志工,其中有3位越南人加上1位台灣來的年輕人。在短短的時間內,我們卻把這整個團隊的事情做得非常的圓滿,組員間的互動補位也讓我感動,慈悲讓人化悲憤為力量!

兩天的賑災,志工們開玩笑說這是最難忘,有汗水、涙水,加上笑聲的旅遊團。10月28號在回家的路,大家滿心歡喜的聊天。當我在主持分享的時候,看到大家臉上充滿著幸福、快樂,那份溫馨,那種凝聚力,我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整個賑災活動,我是最幸福的。因為我的叛逆兒子陪我來一起賑災。出發前我擔憂他不配合,沒禮貌,不負責任⋯⋯結果我是多慮了。因為,慈濟志工們的愛融化了他的心,那兩天他的表現,可圈可點,認真負責,有禮貌,配合高。相信志工們的言行舉止已是他最好的學習榜樣,感恩慈濟改變他兩天的行為,希望這好的改變,可以延綿不絕。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