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疫中風雨同路 激起愛的漣漪

紐約分會  |  2021年9月6日
Play Video

作者 /秦惠儀

8月8日慈濟紐約長島支會舉辦首次結合食物發放與義診的大型活動。圖為足科醫師王大衛幫病人看診。圖片來源/慈濟長島支會

紐約長島人醫會在2021年8月8日台灣父親節當天,舉辦了第一次歷史性結合慈善食物發放及醫療義診的大型活動。這也是自2020年三月新冠情爆發以來,人醫會的義診在幾乎停擺狀態中,首次恢復提供醫療服務,惠及急需關照的社區民眾。

慈善組自去年四月開始的蔬果發放中,把握機會深入了解社區中弱勢家庭,尤其是西語裔的需要,募集善心人士的捐獻,購買新鮮蔬果進行每月一、兩次的發放,今年在志工努力下獲得社區食物銀行提供免費食物,因此可以維持固定一個月兩次在會所進行的食物發放,這都是靠有心又有願的志工無畏艱辛,「疫」起關懷的亮麗成果 。

這次為了讓民眾能一次獲得更多的照顧,並讓更多志工有付出的機會,決定結合兩個活動一起辦理。食物發放與義診的各項目負責人事前多次開會,彼此交換意見,務求找出最好的活動流程與人流動線,以不影響社區的寧靜,充份利用人力與場地資源,並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為原則。開會時雖常有意見不一的時候,但都能達成圓融的共識。當天活動,大家充份配合,在崗位上發揮一己的良能。

物理治療。攝影/黃懷賢
新冠疫苗施打。攝影/黃懷賢

與您有約

紐約的疫情因變種病毒有上升趨勢,人醫會負責人楊廉醫師說:「在發送電郵和簡訊給醫師及護理人員時,因為疫情的嚴峻,不知道有沒有人意願來做義診,但驚喜的事發生了!大部份參與義診的醫生在48小時內都確認可以前來,各科的大醫王齊聚一堂。護士、眼科和牙科的志工更是新舊聯手,一起照顧社區民眾的健康。」

到了活動當天,又有挑戰——八月炎熱的季節,本應是人人都汗流浹背,但當日的氣象預告卻是整天大雨滂沱。

「當天清晨起床,外面的雨聲不斷,很擔心志工會不會因此而缺席?」志工郭碧蓮先是擔憂,隨後即提起正念:「慈善醫療兩個團隊,之前很用心的籌備規劃,下雨是給志工多一分的考驗,一切一定會順利的!」

果真大雨沒有澆熄志工的熱情,一大早就風雨無阻地陸續到來,還有臨時出現的志工。香積組的志工從150份餐點增加到200份。大家無私付出的心,克服了當天所有的困難——帳篷外的志工,為照顧戶撐著傘,陪他們將食物拿到車上;帳篷內的志工,在帳篷上雨水滴答的響聲中,一如往常,井然有序,用心的將要發放的食物放在箱子裡——在郭碧蓮眼底,她看見此時人人都在菩提中。

現場的笑聲融化在雨聲中,雨水化成法水,柔軟了每位菩蕯的心,是那麼的貼近與寧靜,這不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的,心寧靜、心就明,智慧開嗎?

大雨滂沱中的義診。攝影/黃懷賢
貧困家庭負擔不起的牙醫治療。攝影/黃懷賢

內有疫情升溫的壓力,外有大雨滂沱的擔憂,讓志工體會先讓雨水洗滌心靈的塵垢,再用陽光來溫暖人心的法喜。前來領取食物又同時可以參加義診的民眾,感動地說,慈濟不只溫暖了他們的肚子,還召集到這麼多有愛心的醫生,犧牲寶貴的假期,來照顧他們的健康,實在很感恩。

菩薩雨中行

協助西語族裔第一個難題是語言的障礙,但是有「愛」就無「礙」。醫療合作伙伴「天主教健康服務」(Catholic Health Services),安排了在旗下Mercy醫院服務的西語志工凱羅琳娜·古維拉(Carolina Guevara)來協助。在四個時段的食物發放前,都有介紹慈濟的活動。凱羅琳娜負責用西語介紹慈濟,包括義診和紐約大愛眼科車的服務項目。

在Mercy醫院服務的西語志工凱洛琳娜,在活動中看了兩個多小時的影片,並用西語翻譯介紹慈濟。攝影/秦惠儀

「我曾多次參加醫院舉辦的義診活動,看到社區民眾因為沒有合法身份或醫療保險,有病也不敢就醫,再加上疫情影響,健康情況真的很令人擔憂⋯⋯」凱洛琳娜認為這次在社區中不但發放食物,還為大家帶來免費醫療諮詢和診斷,對需要家庭有非常大的幫助。她當下也看了很多有關慈濟的短片,更進一步了解慈濟的慈善與醫療服務:「滿滿的感動,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再來。」

瑪貝兒很興奮地從手機中找出在2019 年回到花蓮參加營隊活動時的照片。左後方是當天她帶來的朋友富蘭克林。攝影/秦惠儀

另外志工韋佳欣也接引了一群熱心的西語裔志工投入翻譯行列。瑪貝兒·史瓦瑞茲(Marbel Suarez)已經加入西語志工行列一段時間了,她很興奮地分享,在2019年回到花蓮慈濟精舍參加營隊活動時,有幸看到證嚴法師。8月8日當天,她帶來了遠住在布魯克林區的朋友富蘭克林·維拉瑪(Franklin Villamar),這是他第一次參與慈濟活動。富蘭克林是兩年前從厄瓜多移民來美的西語人士,為了生活,他白天做水電,晚上則在超市上班:「我很感謝有機會來到美國。這兩年,我遇到了很多好人,也得到幫助。今天我好歡喜能被安排在報到處,有機會幫助受助家庭翻譯並填寫表格,真的很好。」

每個人,都因為某個人或某件事,認識了慈濟,攜手成就了當天的善舉。在布朗士護理醫院擔任足部外科醫師的王大衛(David Wong,D.P.M.,BronxCare Health System),在2020年三月新冠疫情於紐約大爆發、口罩短缺時,看到慈濟志工持續送醫療物資給醫護人員,深受感動。這次義診,他義不容辭接受慈濟的邀請來為民眾服務。

我很愛慈濟,它是一個很好的組織,(慈濟)去年捐口罩給我服務的醫院,所以我想回饋。

堅毅的南希

現場還有一位非常特別的人,當所有人看到她的到來,既心疼、又佩服。

慈濟西語裔志工南希.提圖瓦納(Nancy Tituaña)2020年六月在食物發放時遭酒駕人士撞上,這位發心助人的志工,意外變成車禍中要截左肢的人,成為身心靈受到莫大衝擊而需要關懷的照顧戶——她的經歷印證佛經中所說的「生命無常」。自意外發生後,她都在醫院接受治療,直到今年一月才能回家療養。8月8日這天,對她而言意義深重:「這是我在意外發生後,第二次離開家門。」這句話,讓人感受到她陷入的傷痛與陰霾,是多麼的巨大。可幸的是,個性開朗的她,在言談間還能不時聽到她爽朗的語調與笑聲。

謝謝慈濟永遠支持最需要幫助的人,在我出車禍以後,能夠依靠慈濟是一種幸福的動力。

南希感謝有慈濟這樣不分種族的慈善組織。攝影/秦惠儀
宗傳師父為南希針灸。攝影/韋佳欣

長島人醫會召集人張家炘是復健師,每星期必到她家關懷並提供復健服務。在他多次的鼓勵下,南希終於報名參加了這次復健、針灸及洗牙的義診服務。問她第一次嘗試針灸的感覺如何?她說:「這是我生平的第一次,總是要試試看。感覺不錯,希望對我的疼痛有幫助。」看到她克服恐懼,離開輪椅下樓梯的身影,讓人醒覺,雖然人生中有很多無奈的第一次,有人陪伴鼓勵,日子會好過一些,但最終,路,還得靠自己走。

不缺席的「新」力軍

8月3日志工吳書嫻與先生,因工作關係從德州達拉斯移居紐約。之前她在芝加哥讀書時,已經完成培訓並受證成為慈濟委員。她是一位註冊護士。到達紐約的第三天,雖然航空公司遺失了她的行李,在尚未安頓妥當的情形下,她就馬上投入法拉盛的蔬果發放。8月8日她又和丈夫一起參加長島的義診發放,讓人醫會添加了一位年輕的生力軍。每到一個新地方,她很容易就融入當地慈濟的大家庭,法親家人也自然而然地把她當作子女般來關照。

另一個可喜的現象是,在這次義診中,接受培訓而成為牙醫助理的志工,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有的更是慈誠委員的第二代。醫療志工裡,也有醫師的子女前來參加義診的行列。

新生代志工加入。攝影/黃懷賢
第一次來參加義剪的志工莊敏芬,為受助者打造亮麗外表。攝影/黃懷賢

守護健康守護愛

這次活動也包含法親關懷的醫療服務,給在疫情期間不太敢出門看醫生的慈濟家人提供諮詢的服務,提醒大家要守護健康還得要靠自己做起。四歲的林宇澄跟著爸爸來看牙科,他說:「我看到我的牙齒有很多黑點點,我要洗牙。」為民眾提供衛教的健康常識和提高守護健康的意識,也都是人醫會的工作目標。

一天的活動下來,總共有42個照顧戶前來領取食物,75位掛號義診,其中40位接受洗牙服務,12位拿到新配的眼鏡,並有4位注射了疫苗,15位接受理髮,看診人次超過120位。這次出席的志工有121位,一同為這個歷史性的活動,畫下一個圓滿的句點。

在疫情和風雨中,聚集這麼多的志工、醫師和護理師。事前籌畫準備,事後整理歸位⋯⋯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當居民特意搖下車窗,與我們感恩道別的那份喜悅,我們的心也就暖了。

121位志工動員為法親與長島當地的西語裔社區,注入愛與關懷。攝影/黃懷賢

不論一個人的國籍、種族、宗教或社經地位,只要有醫療的需要,慈濟均為其提供醫療服務。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