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姿文;編輯/劉嘉麗
線上參與者坐在屏幕的另一端,一起比着愛心手勢,傳達美善正能量。攝影/黃旭睦
慈濟品格教育以慈悲為核心,美國慈濟教育志業基金會多年來深耕在地校園並致力將其推廣至世界各個角落。2023年8月10日,品格教育團隊於疫情後首次舉辦品格教育線上座談, 邀集將近20位資深教育界專家,深入討論如何落實品格教育教學,吸引來自11個國家的115位學員共同參與。
為了培養學生的慈悲品格,品格教育團隊每年在一月份舉行「慈悲大挑戰的活動,鼓勵學生主動完成各種慈悲行動包括向老師表達感謝、推廣素食等。」


會議上,來自新加坡與菲律賓、印尼慈校、台灣、美國及土耳其的慈濟學校師生分別分享參與慈悲大挑戰活動的感動時刻,一位來自慈濟的小學老師感慨道:「我們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人,為慈悲大挑戰所做的事情,也看到全球為同一目標努力 ,真的很棒。」
在品格教育教學心得分享中,講者從幼兒園老師到大學教授,分別涵蓋品格教育從學齡前到終身應用的各個面向。從如何選擇適齡內容,到品格教育對不同年齡層的意義,講者們的分享傳達出品格教育作為全人教育的理念。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全球事業夥伴關係部門副總裁(Vice President of Global Cause Partnerships )萊斯利·高德曼(Leslie Goldman)對此發表感受說:「慈濟通過品格教育課程捕魚心靈,這將感恩、尊重和愛的普世價值觀融入到慈濟教育項目中。 通過激勵學生提高對自己行為及其對他人影響的自我認識,培養具有人道主義世界觀的全球公民。 」
傳統的教育常常著重於學術成績,但品格教育不僅有助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更注重塑造學生們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責任感。品格教育在終身學習也扮演重要角色,幫助每個人個好的面對人生不同階段挑戰。 而當面臨困境或災難性事件時,品格教育可以提供心靈上的幫助,,達成具有人文關懷的賑濟,也正是慈濟品格教育所強調的慈悲核心。
「多年來,慈濟品格教育為培養兒童和青少年在課堂、社區、社會及其他方面所需的生活技能和積極價值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萊斯利·高德曼


活動尾聲,手語團隊為大家帶來《普天三無》,透過無國界的音樂與手語之美,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員,共同體會慈悲精神及慈濟人文之美。也以「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 沒有我不相信的人, 沒有我不原諒的人」,與品格教育的核心價值觀「慈悲」做完整呼應。
美國慈濟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李瓊薰說:「希望這樣善的能量,能帶動更多的教育員,跟我們一起攜手 ,讓慈悲教育不要遺漏任何人,讓我們一起來共創這樣美善的慈悲教育。」

通過這次座談會,美國慈濟教育基金會希望喚起更多人對品格教育的關注,並投身普及品格教育,以促進自我覺察,培養具有高度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慈濟人文之美,也將深入校園,傳遞到全世界,潛移默化地影響更多人。
美國慈濟教育的目標是在美國推動品格教育,並強調「感恩、尊重、愛」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