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北加州報導
科技業擴展,讓原本文化豐富多元的移民之城「東帕拉阿圖市」面臨巨變。攝影/泰純勉
社區裡響起鼓聲,臉蛋塗白的女孩,身著素白服飾、頭巾,跟著節奏,跳著非洲某種祭天之舞,另一群女孩,則是掀起滾著紅邊的大裙擺,和打扮得像牛仔的男孩,踏著中南美國家才有的熱情舞步:位於北加州的東帕拉阿圖市(East Palo Alto, CA),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在此落腳,左鄰右社不同文化,南轅北轍,也讓這個社區擁有獨一無二的魅力,即使這裡窮、幫派火拼治安問題時有所聞,但這裡是移民者的棲身之處。直到2015年。
「高科技公司入駐改變了這個城市,社區文化式微,再也不是以前的社區,不再像個真正的家。大家都陸續搬走了。」貝拉海文中小學前校園糾察員貝卡(Beca, Former Yard Duty, Belle Haven School)無奈的說。


2015年臉書總部搬遷到門羅公園市(Menlo Park, CA),便開始在鄰近的東帕拉阿圖投資建設科技園區。幾年來,隨處可見破舊的平房不遠處,就是吊著鋼筋水泥的怪手機器,日以繼夜地趕工,架起高高的鷹架,興建辦公大樓或高級住宅。科技新貴陸續搬入這個社區,也帶動物價與房租飆漲。而學生多來自低收家庭的貝拉海文中小學,學生開始流失,因為這些學生的家庭收入,跟不上區域經濟快速繁榮的速度。
住房非常昂貴一屋難求,一般家庭付不起房租。
貝拉海文中小學前校長 塔德 (Todd Gaviglio, Former Principal, Belle Haven School)
究竟房租增長的有多離譜?根據矽谷房仲組織數據顯示,2013年,東帕拉阿圖市一棟年久失修的平房要價40萬美元,短短五年後,同樣一棟房屋市價98萬美元,房租當然跟著水漲船高。
長期關懷貝拉海文中小學低收學生家庭的慈濟志工發現,高科技公司會捐款給學校,送學生全新背包,讓員工到學校做公益,幫校舍刷油漆,但都無助於幫助當地居民繼續留在當地生存。貝拉海文中小學學生如今從六百多位降到兩百多位,沒搬走的,處境相當艱困。
他們變通的生活方式,是好幾個家庭分攤費用。四或五個家庭一起合租一個房屋一起生活。一間獨立屋非常擁擠,一個臥房就住了一整家子的人,他們就用睡袋席地而臥。
慈濟志工 楊韻璇


貝拉海文中小學這樣的學生家庭比比皆是,塔德憂心:「全家擠在一個睡房,對學生影響很大。因為他們沒有辦法放鬆的回家休息,或能一覺睡到天亮。同住的其他家庭有不同的作息時間,也會發出噪音,小孩不能嬉戲。」
因此校方只要發現學生生活陷入困境,就會請慈濟幫忙,為這些學生家庭注入關愛和資源。
「這個家幾乎什麼都沒有。」負責學生家庭個案關懷的慈濟志工朱曼芽穿過一間平房客廳,進入一間臥房,那裡是單親家庭席維雅(Silvia Vargas, Aid Recipient)和四個孩子的五口人之「家」:「兩個兒子睡上面,席維雅和大女兒睡下面,旁邊還擠了一張嬰兒床。」志工說,上次她家的冰箱壞了,慈濟就攢錢為她買全新冰箱,床壞了,就捐床。

看慈濟再帶著物資來訪,做清潔工維生但目前失業的席維雅感謝慈濟,沒有將她和她的孩子拋下:「我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我的感恩,因為不論我有什麼需要,慈濟總是伸出援手。非常謝謝,願上帝祝福你。」說著說著,席維雅紅了眼眶,在媽媽懷裡年幼的女兒睜著大大的雙眼,不知道屋外世界的變化,快壓垮她的媽媽。慈濟志工摟著席維雅:「別擔心,你還有我們在。」
在這個區域,經濟快速繁榮本是件美好的事,但一般人卻看不到高科技產業對社會暗角所帶來的打擊。
許多人致富有很多錢,但在生活底層的人薪資並沒有增加,生活上卻要跟這些富有的人競爭。
貝拉海文中小學前校長 塔德
高科技公司幫社區改頭換面,讓原本是貧窮,高犯罪率的區域,漸漸演化為白領階級的科技園區,對於社會底層的弱勢族群,卻如同一刀兩刃,有好有壞。經濟發展如何兼顧不同族群的需求,政策擬定者還在找方法。但在解決方案還未成型時,慈濟不會缺席,會一直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