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艱困歲月 感恩惜物結善緣

紐約分會  |  2019年4月29日
TzuchiUSA_daai6min
Play Video

美國紐約報導

莫忘前人辛苦種樹,後人乘涼,特別是在飄洋過海的異國他鄉……

慈濟在紐約落地生根之前,早有一群華人,在紐約這片土地上打拼,為華人移民奠定基礎。早期移民處境艱辛,文化、語言的隔閡,常常讓黃皮膚黑頭髮的華人被排拒在主流社會之外。

紐約華人發展足跡

珠江百貨業者朱敬業。

七O年代,朱敬業女士和她的先生在曼哈頓唐人街開了一家亞洲百貨公司「珠江百貨」,專賣故鄉的食品日用商品,不像現在華人超市餐廳舉目可見,當時的珠江百貨,是華裔移民生活和精神的重要依靠。

朱女士回憶:「那個時候商店很小,才一千五百呎,在中國城裡面因為好多人很久沒看到家鄉的東西,連醬油一上架就賣光了……」

四十年來苦心經營,珠江百貨如今成為了紐約地標性的亞裔百貨商場,也打開亞洲商品在美國的市場,擄獲不少美國本土消費者的心,透過商品,成功傳遞中華文化,消弭族群之間的陌生和隔閡。朱女士認為,中西文化之間應該有很多交流,所以才開一間店,透過商品介紹華人文化。

當初的一種使命,透過商品把文化的東西介紹過來,基本上達到了。現在已經沒有人不知道中國新年,沒有人不知道什麼是十二生肖。

以專業樸實回饋社區

慈濟志工吳玉桂。

要打入主流,並不容易。同樣身為移民的慈濟志工,就是因為體會也懂得艱困歲月的難熬,所以更積極投入服務社區,不分種族、信仰,幫助其他需要的人。八O年代紐約華人社區,來自家鄉的物資極度匱乏,吳玉桂回想,當年因為華人超市很少,想吃一口家鄉菜都很困難,華人在後院自種的芹菜、青江菜,大家都搶著要。

1984年移民紐約的吳玉桂,靠著剪髮的手藝,在法拉盛經營一家理髮店。走過人生中窮困時期的吳玉桂,感恩於社區居民長期照顧她的生意,興起回饋社區的想法。吳玉桂說:「我們以前也是很窮,窮過來的,我們知道窮的辛苦。都沒有一個(組織)像慈濟這樣子,去救助全世界需要幫忙的人。」

當你很辛苦的時候、你需要的時候,有人來幫你,那是最感恩的一件事。

吳玉桂用個人專業擔任慈濟義剪志工。

基於希望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看見慈濟志工付出無所求的精神,吳玉桂因感動加入慈濟。從1991年開始,她用自己最擅長的專業,擔任慈濟義剪志工,每三個月去幫助「史坦頓島安樂療養院」的長者剪髮,處理頭髮打結,避免頭皮感染。

讓舊物煥發新光彩

不去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秉持這樣的精神,慈濟志工從八O年代開始,在華人聚居的皇后區法拉盛,慢慢開枝散葉。位於地鐵七號線終點站「法拉盛緬街」的慈濟分會,匯聚了許多美國元老級的慈濟志工,其中一位就是年近九十的楊景舜。

慈濟紐約分會冬衣發放活動。

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法拉盛和現在天差地遠,楊景舜說:「1962年來紐約,那時候法拉盛沒有這麼繁華,也沒那麼多樓房……」儘管街區物換星移,但他對慈濟的熱情卻始終未變。楊景舜在台灣就是慈濟志工,來到紐約後還是一樣,不厭其煩的跑去社會救濟箱把人家不要的二手衣一點點拿出來,再拿去洗。

「我們看見冬季的衣服,就希望能夠把它收藏起來,你不用,他用。 衣服不一定是每個人都喜歡,你看那麼多衣服,你能把這些衣服,讓他穿得很合適、高興,而拿著衣服走了,這是你高招!」談起慈濟事,楊老先生滔滔不絕,臉上容光煥發,中氣十足。

慈濟志工楊景舜。

我做這個慈濟好自在,不是說我非要做慈濟,我做慈濟好像對我很光榮,不是這樣的。是你心胸很自在,任勞任怨去做慈濟

30年多來,許多老一輩的華人移民,以勤奮的工作態度完成了個人的美國夢,用感恩知足的心,投入紐約華人移民社區的慈善志業,更為美國社會帶來更豐富、溫暖的人文色彩。

這些勤勞拼搏的長期志工,把他們用生命譜寫的美國夢傳遞給年輕一代,而他們身體力行做慈善,也影響著周遭的人,讓慈濟紐約分會得以源源不斷挹注新血,越發壯大。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