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纯瑾
10月30日,慈济橙县联络处举办感恩分享茶话会,请79次自费前往海地救助的志工陈健,讲述这些年艰难却充满意义的行善之路。摄影/骆淑丽
2021年8月,一场发生在海地7.2级的地震,造成几千人死亡,几万人受伤。这次灾难让这个贫穷国度的人们本就困苦的生活又一次遭受巨大的打击。
地震发生后,慈济在第一时间派出了一支志工先遣队,勘查当地的情况,队伍中包括曾79次自费前往海地施行救助的慈济志工,陈健。正是得益于陈健对海地情况的熟知,慈济志工才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先后多次发放食物、地震后应急的必需品,尽可能地让海地人至少吃饱,并且不至于流离失所。
现在慈济在海地的短期救助工作已经收尾,但是长期的扶贫计划依然在进行当中。10月30日,慈济的橙县联络处举办了新冠疫情以来首场感恩分享茶会,期望为所有的志工提供一些精神上的启发,而这次的主讲人正是陈健。
不畏艰辛的救助
“究竟要用多少辈子来努力,才可能改变这个地方?”陈健曾经感叹。
谈起心路历程,陈健记得当时近距离凝视这个极度贫穷的国度,有过消极和沮丧。可是陈健没有被看来无法改善的环境打败,而是选择多次前往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困难的环境让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有时候他必须每天打电话到领事馆,有时候一回到住所就会听到急促的电话铃声。
“因为我近距离地接触他们,那里的人太可怜了。”陈健在分享过程中描述在海地所见的悲惨生活,几次动容地留下眼泪。有那么多人需要救助,总觉得自己能做的还是太少,“每一次救助结束,受救助的难民都抱着我亲,脸上都沾着感激的口水。”
在这样的国家,一次两次的食物发放或是救助远远不够。例如海地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的贫民区太阳城(Cité Soleil),住着许多独居和残障老人。他们行动受限,在平时的赈灾活动中抢不到食物和物资,很多人已经不得不习惯了每星期只有一两顿饭吃的生活。
陈健听说这些老人的遭遇后,花了五年多的时间联系多方救助,终于为这些老人争取到每星期五的餐斋饭。长期的饥饿让这些老人的肠胃几乎停止运作,所以最初拿到斋饭,他们吃得很慢,可是一个多月后,无论斋饭多烫,他们都会狼吞虎咽地吃下去。
陈健在半年后又回到海地,当地的志工告诉他,得到救助的老人中有几位已经去世了。但是在去世前他们幸福地说:“我一生最幸福就是一周可以吃五天饭的这四五个月。”
今年的地震之后,陈健看到了比当年更加艰辛的困境。莱凯(Les Cayes)市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的住所在地震中几乎全面塌陷,不得不搬到一片空地上暂时居住。在这里,帐篷都是奢侈品。能拿到一块可以用木棍撑起来遮风挡雨的塑胶布,对很多难民来说已经很珍贵了。
灾区物资很缺乏,而且这些农民本来生活就困难。衣食住行,每一样都很艰难,包括饮用水。”陈健描述着地震后的海地。
在陈健首次前往海地救助23年后的今天,海地人依然急需救助。
耳濡目染的传承
如果说陈健代表年长一辈慈济志工的坚持,那他一定很高兴看到当天分享的另一位慈济志工刘芯蕾。这位生长在慈济家庭的孩子只有十几岁,在父母家人耳濡目染的教育下,从2020年七月开始在网上出售小时候的衣物、玩具等等,既做到环保爱物,又能将所得的钱款捐出来帮助其他人。
“我是从慈济家庭长大,看着奶奶、舅舅、哥哥甚至小表妹都在慈济,我认为慈济能够把我小小的钱,在世界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刘芯蕾说。
家里的长辈为孩子这份朴素的善心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甚至也把自己的衣物捐出来帮助刘芯蕾多募一份善款。这些一笔笔10元、20元的钱积累起来,加上妈妈和奶奶额外加码,在分享会的当天,刘芯蕾捐出了一千元,却没有因此有任何炫耀的情绪。
其实我们做的没有什么,但是我们要站出来,让大家知道慈济,让我们分享爱,分享所有的幸福与快乐!
刘芯蕾
最近的两年新冠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加上如北加州的山火、东海岸的飓风和海地地震世界各地的灾难,都让人感叹祸不单行。幸好在这灰色的背景下,总有着像陈健这样的慈济志工忙碌的身影,为苦难的人们带去一点温暖和希望。
在陈健、刘芯蕾和其他慈济志工的分享过程中,很多来宾不停地拭去感动的泪水,在募款时也有许多位好心人捐出不菲的善款。所有的这些金钱、时间的付出,都是为了慈济志工在下一次灾难袭来之际可以再次勇敢地前往灾区,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多灾多难的海地人民,正处于生存危机之中。慈济美国积极凝聚社区每一份善念化为行动,把生活所需的粮食、医药等物资送入海地,为前途满是荆棘的海地人,铺出一条希望之路。
请加入慈济美国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