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成功舉辦「如何在逆境中成長研討會」幫助居民解心結

美國總會  |  2023年6月23日
TzuChiUSA-resilience-in-action-PR

2023年06月10日/聖諦瑪斯訊

與會者在「如何在逆境中成長研討會」中專注聽講。攝影/錢美臻

為幫助社區居民保持身心健康,慈濟美國與「加州精神健康服務管理局」(CalMHSA)合作,於6月10日在南加州阿罕布拉市(Alhambra, CA)「如何在逆境中成長研討會」(Resilience in Action Summit),具備心理學博士學位的聯邦眾議員趙美心(US Congresswoman Judy Chu)、洛杉磯心理衛生部門亞太家庭健康中心負責人謝公達博士(Derek Hsieh LCSW, PhD)等十多位專家學者擔綱講員,對100多位與會者闡述認知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並應如何善用政府與公眾資源,幫助親友與鄰里鄉親化解心中的結。

傳統文化影響,亞太裔家庭多會隱晦避談親友的心理健康狀態,但離鄉背井來到異域拼搏求生的新移民群體,在面臨文化衝擊、社會地位遽然轉變、經濟壓力衝擊等多重因素交疊下,往往是最需要心理諮詢與心靈輔導的族群之一。持續三年的疫情解封後,新春期間南加州華人社區的重大槍擊案,以及美國陸續發生針對亞太裔的仇恨犯罪,無形中更加重了美國亞太裔居民的精神負荷。

「今年初,發生在南加州亞太裔社區的大型槍案,慈濟美國總會是最早進駐並啟動心靈關懷的團體。我們認知必須馬上展開行動,來幫助對精神健康議題沉默迴避的亞太裔社區。」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指出:「慈濟因此很快獲得政府支持,第一步是在亞太裔社區合作舉辦這場研討會。之後慈濟將參與蒙特利公園市(Monterey Park)主導的項目,與華埠服務中心和基督教角聲社區中心攜手合作,推出一系列幫助居民改善身心靈健康的活動。」

「作為美國國會議員中唯一的專業心理學家,我非常瞭解亞太裔居民需要更多的資源與服務,來調適面對疫情與仇恨犯罪等情況所產生的壓力與情緒。」趙美心博士表示:「同時,我已積極在國會發聲,為亞太裔社區爭取更多資源,投入幫助情緒管理與身心靈健康的項目。改善精神健康問題需要跨組織的合作,以及全體居民共同努力。」

「在加州,65歲以上亞太裔女性的自殺率,遠高於其他族群;在學生族群與青年族群中,亞太裔的自殺率也偏高。這是一個非常顯著的警訊,代表著我們必須立刻正視亞太裔族群的心理健康問題。」謝公達博士指出:「面對抑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亞太裔居民除了可以善用政府與社區單位提供的心理輔導服務,更可以透過生活中的一些方法提升快樂程度,包括參與慈濟等公益團體做志工行善,都能降低孤獨緩解壓力。」

「如何在逆境中成長研討會」還邀請南加州大學宗教與公民文化中心公共助理主任史密斯-波拉德博士牧師(Rev. Dr. Najuma Smith-Pollard),來教導如何以宗教提升個人韌性。

最特別的是,由非營利組織iMatter Founders創辦人張芳璿(Kimberly Chang)與曾靖民(Jaedyn Tsang)、非營利組織Madhatter Knits Founders創辦人黃怡靜(Christie Huang)與黃怡蓁(Kathryn Huang)、表現藝術治療專家張韶旺(Kevin Zhang)和臨床心理學家葉小珮(Joyce Yip Green)合作進行的講座,教導民眾如何以新穎的藝術創作舒緩和應對心理壓力。

關於慈濟美國

1966年,證嚴法師因不忍眾生受貧病所苦,發願盡其畢生之力量,救世濟貧,在台灣花蓮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 」。證嚴法師鼓勵最初的成員:三十位家庭主婦,從每天的買菜錢裡省下台幣五毛錢,存進竹筒裡,儲蓄救濟金。慈濟志工依循積小錢,行大善的「竹筒歲月 」精神,超過半個世紀以來,已幫助全世界128個國家。

美國慈濟於1989年在南加州成立,是符合美國稅法501(c)(3)的非營利慈善組織,至今全美已有63個分支聯點。慈濟美國和美國人民肩併肩,經歷多場重大天災與災後重建的急難救助工作,深耕社區拓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