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疫』樣 親師生教育新考驗

紐約分會  |  2020年11月4日
TzuchiUA-NY remote Learning During the Pandemic_0000_Sequence 02.00_00_40_03.Still002

作者 /劉又榕

面對COVID-19疫情,多數的美國學生選擇在家線上上課,圖為二年級張琋甯。攝影/邱品豪

疫情期間的校園,少了學生的嬉鬧與討論聲,取而代之的是秋冬的靜寂,以及空蕩蕩的教室。在家線上上課的紐約學生,有人感到新鮮,不用花時間在通勤上;有人感到慶幸,不用面對校園霸凌;但也有人感到失望,因為沒有難忘的畢業典禮。此時,當世紀疫情還沒結束,老師、家長與學生的角色與關係,將面臨重新定位⋯⋯

沒有互動的教室

疫情間,學生們上課面對的,不再是老師,而是人手一台的筆記型電腦。這是疫情後美國的上課情形。全美最密集的大紐約區,市區內的學校,八成以上是在家上課,而密集度低的近郊學區,則是採分流到校。

紐約長島的學校,多採行分流上課,以降低校內學生人數。攝影/邱品豪

家住西長島偏南郊區的陳家偉,兒子就讀七年級,家人商量過後,讓兒子選擇回校上課,每隔一天到校學習,另一天則是在家上課。從進校門開始,就嚴格採行防疫措施。校門口會在地上畫一些線條,依照這些線條距離六呎排隊,在門口直接量體溫。體溫過高的學生,進入一個特別教室,學校直接通知家長,把學生接回家。另外在教室的部分,也跟以往很不同,每班人數依教室大小,降低為10到15人,部分中學取消跑班上課,改成老師換教室,有些學校的餐廳也關閉,學生改在座位上吃飯。陳家偉說,學校真的很用心在降低群聚感染,最有趣的是,兒子的學校內,為了降低學生推擠或聚集,更限制走道的行徑方向,改成單向道,如果錯過教室,就要再走一圈,這讓孩子們的警覺心提高。

學校為了降低群聚,走道改成單向道。照片提供/邱品豪

學校生活已不同以往的自由,學習與互動上更多規範與要求,這是我們要在安全與自由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混群教學」與「混合學習」

因應分流上課,老師的教學方式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蘇藏是長島某學區新聘任的科學代課老師,沒教多久就遇到疫情,每天上課要面對兩群學生,一群在教室內,另一群在家線上上課,蘇藏說:「我經常要轉身過去面對電腦,跟線上的學生解釋課程內容,我整堂課需要這來回好幾次。」這樣的老師被稱為「混群教學」(Hybrid Teacher)老師,要注意兩個不同空間的學生,需要幫學生溝通,像個翻譯員,因為面對電腦上課,無法看到學生反應,老師變得有些自說自話,像個直播網紅,一堂45分鐘的課下來,為了兼顧兩群學生,效率低了很多。

混群教學老師現在被要求做很多事情,他們要重新設計教材,學新科技與軟體,要同時查驗線上與課堂的學生,而且被要求在相同的課程時間,完成教學及這些新的工作。

蘇藏剛進入教育界就遇到Covid-19疫情,教學方式得重新適應與改變。攝影/邱品豪

而這群「混合學習」(Hybrid Student)的學生,選擇一半時間在家學習,一半時間到校上課,多半是年紀較長的中高年級生,他們對於安全規範較能自律,希望能保有一些同儕的社交生活。朱海浩是長島某高中12年級的學生,11年級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家上課,這學期他選擇回校上課,至少一週能有一半的時間,跟同學互動,為自己高中最後一年留下一些回憶。

朱海浩說,新的上課方式,感覺效率變得比較差,就算在教室上課,都還是面對著自己的電腦。像是過去課堂上自然的討論與提問,就變得很困難。他期待疫情能快點過去,希望明年六月,高中的畢業典禮能如期舉行。

唯一的困難是上課時你不能打斷教學,你沒辦法做小組討論作業,這類討論現在很困難,因為有一半的學生在學校,一半在家,要讓兩邊的學生溝通,完成小組作業很不容易。

長島12年級高中生朱海浩,這學期一週一半的時間到校,一半在家線上上課。攝影/邱品豪

因為疫情,老師與學生都要同時面對不同的學習與教學,蘇藏憂心地說,好的學習是必須建立在師生的互信上,但現在的上課方式,太多的不確定性,讓溝通變得困難,很難達到彼此的信任,這恐怕會流失一群資深的好老師。

線上課的美麗與哀愁

每天早上九點一到,張家兩姊妹張依甯(五年級)與張琋甯(二年級),就在各自的房間內,開始一整天的課程。張琋甯正在上社會課(Social Study),老師引導著大家創意寫作,每個孩子透過zoom跟老師對談自己的故事,張琋甯一邊用筆畫著故事,一邊用電腦打字回應老師的提問。從四月疫情開始,張琋甯接觸電腦操作,本來一字神功打字很慢,現在因為每天線上上課與交作業,電腦功力突飛猛進。

我喜歡在家裡上課 ,因為比較安靜,會讓我比較專心,也因此學會了打字,我打字與拼字能力愈來愈好。

另一個房間姊姊張依甯正在閱讀文章,主題是素食與環境的關係,老師讓他們讀文章後,寫下筆記,同時表達自己的想法。張依甯試著想問問題,在鏡頭前舉著手,同時發送舉手提示,等了30秒,老師才看到她提問,好不容易才開始問問題,就被另一個同學打斷插話。張依甯說:「當你舉手時,有時候老師沒看到你,所以要舉手舉很久,但是他還是沒看到你,這種情況真的很困擾。

線上上課時提問與討論,操作上困難許多,圖為五年級張依甯。攝影/邱品豪

線上上課對某些動態課來說,也是大挑戰。張依甯的下堂課是體育,為了有活動空間,她通常會把電腦帶到客廳,體育老師為了讓大家不覺得無聊,會變換主題,有時候做體操,有時候唱遊,今天是打擊課,老師請大家準備了捲筒衛生紙的捲軸,當成是鼓棒,試著讓孩子發揮些創造力與想像力,在無法到校上課的情況下,製造些樂趣。張依甯笑著說,一堂課25個人,如果上音樂課或唱歌,有時候網路出現延遲,大家的拍子不同,就會變成25個不同的節奏。

張家姊妹在客廳進行體育課,姊姊張依甯(右),妹妹張琋甯(左)。攝影/邱品豪

家長責任變重

張家跟大部分學區的家庭一樣,選擇百分之百在家上課,其實考慮的不僅僅是安全。爸爸張華特說,他們跟孩子做了分析,讓她們了解回去了學校裡上課的情況,也不會像以前一樣,要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午餐的時候也不能跟自己的好朋友坐,他們就覺得還不如在家裡來得自在。

張華特從事金融資訊業,疫情前經常要到國外出差,疫情後在家工作,反而更多時間陪伴小孩,因此能夠選擇全程在家上課陪伴孩子。這學期兩個月下來,他明顯感覺孩子變得比較自主,也知道要安排時間,但家長還是需要陪伴與支援。像是電腦的問題,文具與教材上的需求,這些過去都不用擔心,現在也都是家長的工作。老師也希望,家長能隨時注意孩子的學習狀況,一有問題,就會透過簡訊傳送給家長。他會利用中午用餐的時間,聊聊今天上課的情形。

你不只是要當助教,你還要身兼心理輔導師,你還要當康樂股長,老師在學校他可以隨時叮嚀,但是現在沒法在學校,父母親就要擔任這個角色。

張華特利用午餐休息時間,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或問題。攝影/邱品豪

因為疫情這一整年的學校生活,真的犧牲不少。張依甯五年級是小學的最後一年,學校會有許多畢業活動與準備,像是謝師宴、畢業冊製作等等,而這些重要的經歷與留戀,都因為疫情而簡化了,張華特說,線上虛擬學校,無法取代互動與團體活動,我們盡量週末假日,帶孩子出去走走,也會跟幾個好朋友相約家庭聚會,讓孩子保持社交的能力與機會。

虛擬教學是這波疫情下的變通管道,暫時解決了教育的難題,但並沒有讓老師、家長與學生變得輕鬆。科技無法帶來的信任與安全感,得需每個人承擔更多,才能彌補其中的損失。

支持慈濟災疫中長期援助計劃,陪伴疫情中受重創的弱勢族群。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