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慈悲實踐 張富山醫師一家人

美國總會  |  2023年5月31日
Play Video

作者/錢美臻、朴妍信;編輯/李成林

貝克斯菲爾德張富山醫師一家人。攝影/朴妍信

慈濟義診團隊在20多年前開始,一直持續到加州貝克斯菲爾德(Bakersfield)舉辦醫療義診。居住在當地的慈濟人醫會張富山醫師,一家四口,十多年來幾乎不缺席的做志工,甚至影響了他們的親戚也一起來做志工。張富山的兩個女兒張諳和張端不僅立志要成為醫生,也立志在未來接續父親在慈濟義診的棒子。

全家成為慈濟志工

2019年,張富山醫師和大女兒張諳參加慈濟春季義診時留影。攝影/駱淑麗

慈濟志工張富山牙醫師回憶當初來到慈濟義診的經過:「很久以前,我的一位朋友提出建議,如果你這個週末有空,我們一起去做義診的醫療志工。我於是開始走入慈濟,並繼續的參與義診。我的女兒們,在她們大約是六年級或七年級的時候,也開始成為義診的志工。

張富山的妻子阮咪咪跟隨丈夫的腳步,夫唱婦隨,成為慈濟志工;她很高興能夠帶著妹妹加入志工的行列:「我妹妹阮詩也成為了慈濟志工。

女承父志,張富山的女兒張諳受到父母親的影響,成為慈濟志工:「我爸爸總會在義診結束後,跟我們分享他的經歷,例如參加慈濟義診的收穫,或是做慈濟志工的感想,我們聽了之後,就很希望一起去做志工。我們希望能夠去幫忙,特別是能夠以醫療義診來影響我們的社區。」

張富山的小女兒張端跟著爸爸媽媽和姊姊的腳步,成為慈濟在中加州貝克斯菲爾德義診時的一份子,他們一家人成為義診團隊中風雨無阻的志工:「我們成長在貝克斯菲爾德,我們了解這個社區非常需要有更多的醫療保健資源。

攜手與慈濟同行

張富山醫師和妻子阮咪咪、小女兒張端、大女兒張諳、小姨子阮詩(自右至左)參加慈濟義診。攝影/駱淑麗

張富山的小姨子阮詩在貝克斯菲爾德看到很多人沒有能力去當地醫院接受診療,她很高興能來慈濟的義診幫忙,為社區居民服務:「慈濟在這裡舉辦義診,讓他們都能來到這裡,接受免費的醫療服務。我也很高興能夠一起來幫助我的姊夫。

我其實早就聽過有這個義診,相信至今已有十年了,我想這也是姊夫加入慈濟,成為慈濟志工一份子的時間。我們都是佛教徒,我們都相信個人業力和因果,這引導著我們在這裡相聚,我們都是相互影響牽連的,所以我很高興慈濟能來到這裡。

走入人群做慈善,從慈悲實踐中得到更深刻的啟發,慈濟志工阮咪咪分享她的感恩:「經過皈依後,我們修習佛法,開始對人世瞭解更多;瞭解到我們需要去實踐慈悲,去幫助其他的人。

其實我們非常幸運,我們整個家庭都很有福,我們可以去做志工,因為我們有慈濟同行。

張富山醫師的一家人都非常感恩能夠成為慈濟志工,能夠幫助貝克斯菲爾德的居民,不只是在醫療上幫助他們,也為他們祈福;慈悲之心,善的啟發,如同他對待家中一池優游的錦鯉:「我的池子裡多數是被救援的錦鯉,當我在餵養這些錦鯉時,我同時會唸經為牠們祈福,祝福牠們會有更好的來生。」

無處可得的醫療服務

張富山醫師在2018年參加義診時,接受慈濟真善美志工的訪問。攝影/顏國興

貝克斯菲爾德有兩大產業,農業和石油業,就是這個社區的重點經濟項目:「這裡的居民很多都是第一代移民,他們賺的錢僅能勉強餬口,確實非常需要照顧,特別是需要慈濟的義診。幫助經濟拮据的居民治療身體上的病痛,尤其是很多人都沒有牙科的保險,面對牙齒的問題,他們經常是以能忍則忍來對待。

當地居民埃絲特菈·多拉多Estela Dorado)直言自己沒有任何地方可以獲得醫療服務, 除了來這裡(慈濟義診):「我希望能繼續一直來這裡看診,因為我發現中醫的針灸治療,對我的病情非常有幫助,他們一直在幫我治療手臂等病痛。

當地居民佩德羅·拉米雷斯Pedro Ramirez)捧著滿滿一袋子的硬幣來到義診場地,這是他的愛心和被啟發的善與同理心:「我患有糖尿病,我是從朋友那兒得知你們(慈濟)要來義診,所以我開始來這裡接受診療,我已經在這裡治療了十年,每次你們來義診,我都會來,也帶來我收集三個月的硬幣;這是我把硬幣帶來捐贈的時機。你們幫助了我們,我也想要回饋。

虔誠的張諳認為,佛教真正吸引我們的,是佛陀強調的價值觀,就像慈悲、同理心和愛:「佛教強調,要能夠把愛與慈悲傳播出去,所以我們不僅要自我修行,讓自己獲得成長,更可以通過像慈濟的義診去幫助人,接受義診的人也學習愛與慈悲。

支持慈濟醫療,獻出愛與關懷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