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玉燕;编辑/张今宝
慈济慈善基金会副执行长何日生博士与台湾本会同仁黄启哲,在北加州圣荷西志业园区,为当地志工与社区民众,进行两日精彩讲座。摄影/容长明
慈济慈善基金会副执行长何日生博士于2023年9月接受美国“伯克利创新论坛”(Berkeley Innovation Forum)的邀请,赴美西旧金山湾区进行为期四天的学术交流,慈济台湾本会同仁黄启哲同行参与分享,北加州分会把握因缘,以圣荷西志业园区为场地,连续二日邀请两人,黄启哲于9月9号星期六下午,以英文讲座“佛法与科学 从轮回到空性”为题,何副执行长于9月10号星期天晚上用中文讲述“慈济论述 法脉宗门永续”,面对面和志工与社区民众深入分享精彩的研究所得。

轮回空性 人生心钥
同仁黄启哲二十年前在北加州史丹佛大学读书时,加入慈济成为志工,目前于花莲本会专职协助慈济学术发展。虽然已为授证慈济志工多年,拥有理工背景的他,初期并未对佛法产生真正的信心和了解,直到近几年来透过学理与实证研究,黄启哲找到他口中所谓的二把令人震撼的钥匙:“轮回与空性”,这个发现彻底翻转了他的世界观,因此此行也深入和与会者分享,如何运用这二把“轮回”与“空性”的钥匙,打开人生的心门。








慈济基金会同仁黄启哲以英文进行“佛法与科学 从轮回到空性”,过程除讲述研究心得外,并与现场听众进行互动,气氛活泼轻松,回响热烈。摄影/朱文广
利他合和 迈向共善
副执行长何日生博士在“慈济论述 法脉宗门永续”讲座中,先从“什么是慈济宗? 哪一年成立?”的开放式问题开始,何副执行长表示慈济宗在2006年成立,2016年正式向外宣告,立宗根本在于要建立发展证严上人教导的利益他人,利益众生,进而渡化自己,直到众生都渡化,自己也渡化为止,透过“利他行”到达“究竟觉”的证悟。何副执行长近一步指出,遵依证严上人的“佛法生活化”,期待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得到佛法的法益,不管是否为佛教徒,佛法都能增益个人生命的成长,促进社会的物质繁荣,启发心灵的清净,进而创造一个共善的理想社会,何副执行长在演讲中说明:“善经济就是我们佛教讲的利他,利他合和迈向共善。”


何日生副执行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演讲,现场观众得以了解“善经济”在生活中所带来的“利他合和迈向共善”之影响。摄影/容长明
何副执行长特别以印尼企业家黄荣年为例,成为志工投入慈济二十八年,带领其企业两百万的员工和家属成为慈济会员,其中的一万名员工之后成为授证志工,共同承担,发心照顾公司方圆五公里内的穷人,这种以企业和慈善做结合的共赢精神,正是何副执行长此次在“伯克利创新论坛”所分享的“善经济”理念的最好实证,以佛教利他的理念为出发点来经营企业,因为不害己不为己,反而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何副执行长同时鼓励志工:“不要想着说,我们为慈济扩大来度人,没有,是看到众生的需要,我们来做众生需要的事,慈济自然扩大,佛教自然传递。”何副执行长表示,为组织扩大慈济而做善事不是不好,而是不够究竟,美国社会需要爱、支持、和精神食粮,慈济的行善中,可以帮大家得到最好的心灵归属:善与爱。禅坐和诵经都很好,但是能以善与爱为心灵归属,不论行业、地区、财富、肤色、种族、文化、和宗教,一起达成全球共善,这就是慈济人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
创新论坛 善念永续
现任伯克利大学商学院开放式创新中心的台湾代表施铭旭先生促成此次学术交流,邀请慈济基金会与众多NGO团体,和来自各方的知名教授和百大企业高阶主管分享如何可持续经营。施铭旭先生表示:“企业除了要营利赚钱之外,还有一些让企业能够可持续的一些因素。透过这样一个善经济的分享,让每个这些参加柏克莱创新论坛,都非常感动。”
“伯克利创新论坛”成立目的主要想促成产业和学术界做连结,成立之初先跟大企业做连结,第二个十年再与政府做连结,未来十年“伯克利创新论坛”计划和一些知名非政府组织(NGO)做连结,因此2023年9月份特别邀请慈济基金会副执行长何日生博士前来进行“善经济”的观念与行动分享。


此次论坛交流与社区分享,让学术界、企业、和一般大众,近一步暸解营利与可持续经营之间的关联和重要性,最难得的是与会者在座谈中,看到且了解慈济在世界各处的付出与足迹,与善经济之间所产生的共振效应,在科技硅谷带来佛学与慈善在今日与未来生活的创新思维。
您的慷慨捐赠将帮助我们点亮美国及其他地区的黑暗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