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來源/大愛新聞
連續三天,慈濟土耳其聯絡處發放物資卡給受災民眾。
土耳其蘇丹加濟市(Sultangazi)的某個商店裡,52歲的阿卜杜拉(Abdullah)推著一車給親人安頓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從信封裡取出了剛從慈濟領取的物資卡。完成結帳的那一刻,他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由衷的笑容。地震發生後至今,他終於能再次走進商店,而慈濟發放的物資卡,足以支撐他和兒子,以及哥哥留下的三個孤兒生活一至兩個月。「還有其他地震災民跟我們一樣需要幫助,祈願真主保佑你們,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們。」阿卜杜拉誠摯地說到。


從2月17日開始連續三天,慈濟土耳其聯絡處在蘇丹加濟市的滿納海國際學校,為地震後來到伊斯坦堡依親的受災戶進行了毛毯、圍巾和物資卡的發放。共有831名志工參與,幫助了1036戶地震受災戶。
翻轉生命的力量

強震後勘災團探訪滿納海國際學校校友阿里,曾經的小男孩如今已投身志工行列。
重災區有不少敘利亞難民,地震讓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33歲的蘇比(Soapy)九年前帶著全家人從敘利亞逃難到了土耳其哈泰伊省(Hatay),地震帶走了他的父母與兄弟姐妹。一無所有的他帶著女兒來到伊斯坦堡(Istanbul)依親,滿眼寫著悲傷。面對今後的生活,蘇比說:「大多數人(和我一樣)除了身上的衣服,,就沒有其他的了。對於我們來說,想要在伊斯坦堡定居是不可能的,因為付不起租金。我們祈禱著,希望每個人都能夠獲得救助。」

而在發放的同時,慈濟勘災團前往了重災區加濟安泰普市(Gaziantep),特地去探望了一位昔日老友——滿納海國際學校校友阿里(Ali)。幾年前,為了逃避敘利亞戰亂,阿里一家搬遷到了土耳其。12歲本該是讀書的年紀,阿里卻成了家庭的經濟支柱,每天必須工作12個小時。
「那天早上,外面下雪了,好冷。我爬不起來因為好想睡覺,但我必須起來。我不知道怎麼辦,我想回敘利亞,在這裡壓力好大。」初見阿里時,小小的他對生活充滿著憂傷以及對學校的嚮往:「我在打工的時候常常做白日夢,幻想著我還在念書。假裝手上做的工作是我在學校念的書本,假裝工廠就是我的學校。」
2015年初,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開學了,在慈濟的幫助下,阿里來上課了,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臉上。如今再見阿里,他已經是一位準備上大學的青年。「我在上面看著你們走來的時候,心中無比的開心。」幾年不見,阿里激動地對慈濟志工說到,笑容滿溢在臉上。在這次強震中,阿里全家平安。為了履行當年和志工許下的約定——在志工行列中能看到他的身影。地震後,他加入了土耳其本土非營利組織塞涅德(Sened),成為了一名志工。



「我問他在這個協會當志工做了什麼事?他說初期自己能夠貢獻的不多。但他問我還記得嗎?當初他講過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夠成為慈濟的志工。而每當他在這裡做志工的時候,就當作是在做慈濟的志工,內心充滿了感恩。」一路見證著阿里成長的慈濟志工余自成感動地向大家轉述到。
從滿臉憂愁的童工,到現在心懷感恩的青年,土耳其慈濟志工用愛陪伴將近十年,見證了翻轉命運的力量。強震過後,會再有無數個「阿里」出現,需要用愛去陪伴,而慈濟有信心有力量去做到。
跨組織合作,讓愛無限擴大

安塔基亞的市中心,街道兩旁斷垣殘壁,就連土耳其最古老的清真寺,也難逃強震襲擊。圖片來源/大愛新聞
慈濟土耳其強震勘災團來到了重災區哈泰伊省。擁有160多萬人口,曾經是土耳其和敘利亞交界處繁華熱鬧,高樓林立的哈泰伊省,在此次強震中,倒塌了九千多棟建築物,造成了七千多人死亡。事後究因,除了天災,更重要的是土耳其因長年沒有徹底執行修訂後的建築法規,才造成了眼前不可逆轉的悲劇。儘管土耳其政府宣布三月開始重建,且大型機具也已陸續進駐,準備進行下一階段的拆除工作,但依舊趕不上災民們的需求。


慈濟勘災團去到了特重災區的帳棚區,將近一千多人居住的地方,卻只有不到20間的洗手間。因為嚴重的供需不平衡,很多搬來此地的災民一直沒洗過澡。「洗手間很多人使用,而很多人用的時候,水就很小。上廁所都很難,更別說洗澡了,這是我們現在最困難的地方。」災民芝哈拉(Chihara)告訴慈濟志工。
我們每到一個災區的協調中心,他們都一直問我們是否有流動廁所?是否有移動式的洗浴設備?這是他們目前最需要的。
慈濟志工 謝景貴
面對災區迫切的需求,慈濟勘災團拜會了哈泰伊省的應變管理署,緊急商討了未來的合作計畫。
應變管理署希望我們能夠幫助大概兩萬戶左右的災民,我們也希望能親自將物資和購物卡送到災民手中。
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 熊士民

如何確實安住災民的生活,陪伴他們的身心,是勘災團堅定不移的方向。而未來跨組織的合作,能讓愛的力量無限擴大。
即日起至2月28日,每一筆挹注慈濟美國【凜冬強震.馳援土耳其】募心募愛行動的善款,將在高達100萬美元的「等額捐款」(matching fund)贊助下,加速讓愛心一元變兩元、五元變十元⋯⋯愛的能量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