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國任務義診中落幕 大愛行沒有句點

美國總會  |  2019年7月18日
TzuchiUSA_manta-medical-outreach_20190716-13

作者/段岱佳、朱澤人、鄭茹菁

落寞的漁村,居民牽著孩子趕去慈濟在聖馬刁的第二場義診。 攝影/段岱佳

2019年7月16日,慈濟人醫會在厄瓜多曼塔市的聖馬刁鎮(San Mateo, Manta),舉行第二天的義診。前一天因為經歷過病患半夜就來排隊,擠得現場水洩不通,慈濟志工與市政府溝通改善動線。

由於厄瓜多鄉下交通不方便,市府安排巴士到聖馬刁鄰近的十個不同小鎮,把居民分批帶來,讓他們不但能來看診,而且不用一直在現場等待,解決了現場人潮和久候的問題。

一日下來,巴士載了520位小鎮居民來就診,加上更多步行過來的人,一整天的義診共嘉惠1958人次。攝影/蔡蕙菁

義診前的驚喜

一大早前來義診的鄉親,特別送來在厄瓜多全國發行的大報《環球日報》(El Universo),該報在7月16日以大篇幅,刊載卡諾亞教堂落成的消息,並讚揚佛教慈濟基金會重建天主教堂的感人事蹟。

一場地震,震碎了希望; 一座教堂,重建了生命; 災後空虛迷茫的心填滿了,教堂指引了心的方向。

義診居民帶來厄瓜多報紙,和志工分享當地大新聞。攝影/段岱佳
TzuchiUSA_manta-medical-outreach-20190716
報紙上大幅刊載卡諾亞教堂落成典禮 攝影/段岱佳

慈濟志工看到了報紙報導都興奮不已,每個人都想要一份帶回家留作紀念,更為義診注入一股強心針!一掃近十天馬不停蹄的疲憊,這是慈濟志工在厄瓜多進行義診的最後一天,每個人都期許自己能為當地人再多付出一些。

小媽媽抱小娃娃

瑪麗亞(Maria Precisdo)、和她的朋友茱莉 (Julie Solozano)和湯尼雅 (Tania Solozano)一人抱著一個孩子,步行到義診會場。

瑪麗亞的先生是漁夫,收入不穩定;而她自己在賣衣服,她說只有在大節慶的時候收入較好,一個月可以上看1000元,但在淡季時,一個月大概只能賣到200元,只有平均最低工資的一半。厄瓜多自2000年開始實施貨幣美元化,來穩定經濟,克服通貨膨脹。但因政局不穩,有高額公債及財政赤字,經濟也一直沒有起色。

當地住家仿若危樓。攝影/段岱佳
難得看見人潮聚集,當地人趁慈濟義診,在排隊人龍旁,擺攤攢錢。 攝影/段岱佳

茱莉和湯尼雅是姐妹,湯尼雅是一位17歲的未婚媽媽,她沒有工作,平日開銷都要靠姊姊接濟,嬌小的她抱著七個月大的嬰兒,看起來好像小女生抱著一個洋娃娃。

像這樣小媽媽抱著小娃娃的場景,在義診現場比比皆是。 攝影/廖瓊玉

慈濟何時再回來

二十二歲的珍妮佛手指僵硬彎曲, 腳不停抖動,情緒不穩,時而哭鬧。原來她四個月大時,發現智商低於常人,由於手腳會不停的抖動,所以她從小到大幾乎沒有與人互動。養父母收入不多,但仍四處帶珍妮佛尋醫。

政府免費醫療約一年才得到一次;好不容易看到醫生,卻看不到兩分鐘,而且還常常沒藥可領。

珍妮佛的養父母看到電視報導慈濟在聖馬刁義診,開了四十分鐘車程前來尋醫,珍妮佛經過韓丹醫師的針灸後,情緒平靜下來,腳不抖了,可以自己走。感恩素昧平生的慈濟志工來幫助鄉親,聽完志工介紹慈濟,養父問志工:「什麼時候慈濟會再回來?」 

漁夫臨時工

慈濟選擇在聖馬刁鎮多留一天義診。因為這裡是厄瓜多西北海岸線上的一個破落小漁港,比起附近車程20分鐘的曼塔市港口,聖馬刁港口小,人口也少。魚市場雖然看起來新新的,可是裡面空蕩蕩,沒有人在賣魚,只有幾攤賣水果的。

聖馬刁漁港。攝影/段岱佳
沒有人氣的市場。攝影/段岱佳

聖馬刁的漁夫不僅靠天吃飯,更靠船老大的臉色吃飯,這裡的民眾很少自己有船,大多數的漁夫都是以日計酬,跟著船老大出去當幫手,一次出海個三、四天,回來之後就等著船老大下一次的青睞。

佩佐羅培茲(Pedro Lopez)是一個打工的漁夫。佩佐有高血壓,7月15日一大早就來排隊看義診,7月16日又是一個沒有工作的日子,他在街頭晃蕩,看著別人賣水果,跟朋友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

佩佐有三個女兒都出嫁了,跟太太五年前也離婚,所以他現在是一人飽全家飽,但要讓一人吃飽也不容易。他說,除了高血壓外,他的身體其他問題也不少,還想再過去排隊看慈濟義診。他問慈濟志工「我還可以再去一次嗎?」他很高興慈濟在這小鎮義診兩天,但他等一下想要去找朋友討債,能拿到錢吃飯,那對他來說比看診更重要。

當地華僑夏忠豪解釋,厄瓜多人很難從銀行借錢,因為沒有個人信用,所以一般老百姓都是親友之間互相借貸,被倒債的情形很多。厄瓜多人的最低工資一個月386美元,但實際上很多人賺得比最低工資還要更低。

「因為公司雇用一個全職工要依法給保險還有分紅,所以雇主都盡量少僱全職工,寧可雇用臨時工。」夏忠豪說,像佩佐這樣,是個臨時的打工漁夫,看病是奢侈,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療費用,根本就不是漁民可以負擔得起,因此有錢時當然先溫飽再說。

需普及衛教知識

義診中最受歡迎的診別之一就是西醫。在聖馬刁的兩天義診,西醫15日看了696名患者,16日又看了500名病患。急診室護士戴布拉‧卡拜瓦諾夫(Debra Kabaivanoff)指出,第一天大批患者搞不清自己有什麼疾病,直接跑內科。

當患者說不清楚症狀,或不想弄清病因,就找醫師開止痛藥與抗生素。攝影/朱澤人
醫護人員表示,當地患者普遍缺乏健康常識與醫療資源,建議本土志工推展衛教工作。 攝影/朱澤人

六名醫護人員在椅子上連坐七個小時進行診療,而且要窩在悶熱的狹小空間裡。許多義診人員回旅館後頸部酸痛,幸好由隨行的張秉東醫師協助推拿,疼痛問題才沒有遺留到第二天,團隊才能夠繼續義診。

醫師助理吳欣蓓今年4月加入美國慈濟人醫會的墨西哥義診團,七月再度至厄國義診。她表示,跟墨西哥相比,厄瓜多更缺醫療資源與健康常識。「一名患者不懂衛生,只知道私處很癢,不知道是尿道感染,而且痛了14年,看普通家庭醫生也沒醫好,難以置信單純的一個疾病,可以拖這麼久。」

她指出,在美國相同的問題,醫療人員會檢查尿液,了解病患被什麼細菌感染,但在義診只能開抗生素,否則這名老婦可能得不到其他更好的治療。還有一名患者拿出一個月前醫師開的幽門桿菌檢查單,卻始終沒去檢查,也不按醫師指示用藥,一個小病拖成變大病。

想到病患把藥吃完之後該怎麼辦,我就很揪心......

就算再給藥,沒有乾淨的水源、良好的衛生習慣、健康的飲食,病還是不會好。吳欣蓓認為,慈濟義診是「撒下一顆種子」,因此現場設有衛教攤位,服務422人,講解各種常見疾病的預防方式。未來還需要厄瓜多本地志工繼續灌溉,配合慈善、教育與人文推廣,才能逐漸改善聖馬刁村民的生活。

認識你真好

醫護人員為病患悉心診療,在義診過程中,就連民眾等待看診的時間,慈濟志工也貼心打理。把握難得因緣,表演「認識你真好」及經典西洋歌曲「It’s a Beautiful Day」(這是美好的一天) ,帶動大人小孩唱唱跳跳,讓等待區絕無冷場,嗨翻天!

志工和當地居民第一次見面,就像朋友一樣熱絡、零距離。攝影/蔡蕙菁
志工帶動唱。攝影/蔡蕙菁

一位小朋友充滿好奇地跑來問志工:「你們是日本人嗎?你們說的是什麼話?」志工們利用這大好機會拿出地圖。和小朋友們介紹台灣,告訴他們我們是說中文,並教導他們一些簡單的中文。

然後志工又拿出美國地圖,告訴他們志工是從美國好多不同地方來的,包括紐約、洛杉磯、聖荷西、拉斯維加斯……當孩子們知道志工明天就要搭機離開厄瓜多,孩子們都嚇了一跳,才剛剛認識就要離開?單純的眼眸裡盡是依依不捨。

大愛之行,沒有句點

慈濟在聖馬刁鎮的第二天義診圓滿結束,也讓此次厄瓜多之行落下帷幕:由美國、台灣、及其他中南美洲國家約六十人的慈濟團隊,加上厄瓜多當地志工上百人,十天內完成多項服務:從勘場、教堂落成典禮、四天兩地(卡諾亞和曼塔)的馬拉松式大規模義診……各個團隊環環相扣,成就一場前所未有的愛的任務。

在活動幕後辛苦紀錄的人文真善美志工,和慈濟美國總會媒體製作中心團隊。攝影/蔡蕙菁
在暖心的「緣圓」回顧影片中,志工重溫此行點滴。 攝影/蔡蕙菁

擁抱中,大家相約下次再聚!而離開前慈濟志工最大的心願,是期待下次回來時,看見厄瓜多的愛與善,在越來越多慈濟本土志工的帶動下,深耕發芽。

因為厄瓜多的善緣,美國、台灣、中南美洲各地志工齊聚,成就美善之事。 攝影/蔡蕙菁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