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寞的曼哈顿华埠 注入力量

纽约分会  |  2020年12月29日
Play Video

作者 /王伟龄

纽约华埠居民,从慈济发放活动中领到大批新鲜蔬果,拿不动,志工赶紧上前帮忙。摄影/海克特

2020年9月19日,纽约曼哈顿中国城因为一群志工发放,而多了些活力。过往这里的小径街道上,十分拥挤,但新冠肺炎疫情在纽约爆发后,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活动——原本叫卖的海鲜餐车、水果摊贩、小吃商家,和地铁进进出出、摩肩擦踵的人潮,繁忙的景象已不复见。即便纽约疫情稍缓,一些商店重新开张,但是远远没有恢复到往日荣景,毕竟纽约客减少了外出机会,就算外食,餐厅内为保持六呎安全距离,只能恢复到平时25%的收客量,加上旅客锐减——这对原本就都小小一间的中国城餐馆和小本生意商家,打击很大;接二连三,收摊倒店,员工打包走人,得靠领失业救济金或打零工来过活,比较幸运的,也仅靠只能再维持几周的营运资金,每天都在巨大的压力中煎熬⋯⋯

纽约华埠是世界上最大也最有名的华埠之一,疫情中旅游停摆,生计受重创。图中建筑为旧时代的消防局,也是慈济的发放地点。摄影/海克特

“我们登记了400位左右有需要的个人,有的是年长者,有的是失业人士,也有的是在新冠疫情中,生意受损倒闭的商家。”纽约慈济志工沈卉,站在慈济位于曼哈顿的食物发放场地前,那栋古色古香的英式建筑以前是华埠的消防局,已有125年历史,周遭的街道借给慈济,让志工做疫情中的“消防队员”,用一箱箱的蔬果,为需要的家庭解除困境——有的负责搬运,有的负责搭起棚子,安全起见,疫情中必须在户外进行。

“我是中国上海来的,上两次来过的,这些东西又新鲜又好!我来拿一次可以吃好几个礼拜。”一位年事已高的胡奶奶,推着菜篮车来领取食物,华埠里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她一样,要靠这个每个月两次的慈济发放,来撑过疫情。

支持慈济灾疫中长期援助计划,陪伴疫情中受重创的弱势族群。

有的长者坐在电动轮椅上来领取物资。摄影/海克特
TzuchiUA-chinatown-food-pantry_7
面对来领取的几百户家庭,慈济志工必须提醒所有人保持安全距离。摄影/海克特

纽约华埠此时落寞的景象,让慈济志工洪德华想起20年前911恐怖攻击刚发生的情景,一样人心恐慌、商家住民生计一落千丈,而慈济志工带着资源进驻当地,那是他第一次认识慈济:“从那时开始,我看着(慈济)志工们,他们是怎么工作的,他们是那么的热情,这深深地吸引了我,是为了服务他人的生命而努力。”

而今洪德华和慈济伙伴并肩前行,一起投入华埠的疫情救灾——扛起沉甸甸的蔬果,为来领取的人们隔着口罩、脸罩加油打气,志工们带给华埠需要的家庭,一份不灭的希望,也启动社区的大爱能量。

支持慈济灾疫中长期援助计划,陪伴疫情中受重创的弱势族群。

华埠大型发放急需人手,哥大学生Alexandria Yao 一起动员。摄影/海克特
新生代的爱,不落人后。摄影/海克特

“我加入慈济做志工,希望可以回馈我的社区。”今年20岁的哥伦比亚大学生Alexandria Yao,和9月19日当天的阳光一样,让人觉得温暖和煦:“能把我的时间用在帮助他人上面,我觉得非常值得。”

一位在华埠服务了34年的放射科医师张承初,则是通过他的家庭基金会James Chang and Victoria Chang Family Foundation 捐赠十万美元给慈济做华埠食物发放。

对我如今所拥有的,已超过我生活上的需要,如果说我可以贡献些什么,那么现在正是时候!而最重要的是,你知道谁真正需要这笔钱。

张承初看见慈济人一次又一次,将大爱付诸实际行动。摄影/海克特
每个月第一和第三个礼拜六下午两点,于纽约华埠进行的食物蔬果发放。摄影/海克特

没有特定宗教信仰的张承初,却始终坚信着“爱”,这让沈卉十分感动:“他相信要帮助社区、帮助他人⋯⋯那些捐款,至少可以让我们提供一年的食物发放!”

“有一些人,是相对弱势的族群,可能在身体上、经济上、心理上、或者其他方面遇到困难,你可以选择其中一样去帮忙,尽力做到你能做的。”张承初医师十分认同慈济理念,相信只要每个人发挥良能,点滴的付出都是爱。

你不需要一次帮助一千个人,可能只需要帮一个人,一分钟,一小时,或一天。

每一场食物发放是场劳心劳力的活。摄影/海克特
陪伴,是支撑受创家庭走过疫情的重要力量。摄影/海克特

慈济美国【有爱无惧・慈悲相系】灾疫中长期纾困计划,与您携手帮助无数家庭度过这段艰困苦涩的黑暗时期。

更多新闻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