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秦惠儀
長島人文學校副校長陳敬華在校務繁忙之餘, 也不忘捐血救人。攝影者/黃懷賢
自2006年,長島會所每年都會舉辦至少一到兩次人醫會的服務項目之一捐血活動。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捲全美,在血荒之際,長島會所聯合紐約血庫呼籲民眾捐血,11月22日有不少社區人士義不容辭捲袖響應,愛心的匯聚,包括長期參與慈濟基金會捐血活動的學校家長、行政人員、志工、會員及社區居民以及定期捐血的愛心人士,也有第一次參加的熱心民眾。


短短的四個小時,人人抱著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的精神,有41人來捐血、募得34袋血,不但達到預計目標,也打破會所的捐血記錄,這樣的成績在疫情間特別不容易!

守護社區 關懷有溫度

閔依佛是中醫師,特別到會所與捐血者互動,提供捐血前後一些該注意的事情和平常保養身體的食療法。除了專業人士的協助外,居民做好事也不落人後。Mr. Ram K. Maharjan 是尼泊爾人,住在皇后區的傑克遜高地(Jackson Heights)。當紐約血液中心發短訊通知他有捐血活動時, 他一早就開著自己的出租車到慈濟會所來捐血。他說很慶幸自己十分健康,這些年來可以捐血救人,讚許慈濟會所的防疫措施與捐血活動做得很好,日後有機會還會繼續來參加捐血活動。 今年十一月才授證為慈濟委員的劉莉,前一天才出現在蔬果發放的活動,第二天就帶著兒子前來幫忙。這是劉莉第一次捐血,她覺得有機會來捐血助人,讓一天過得很有意義,兒子也加入慈少,可以母子一起參加會所舉辦的環保和慈善活動,令她很開心。


人文學校家長熱心加入
早年,曹耀華也是人文學校的家長,當年幫助學校建立網路平台,功不可沒。孩子雖然已經畢業很久,在疫情之前,他還是幾乎每週日都會回到人文學校打球鍛鍊身體。五年前,曹耀華在一次捐血後,回家後捐血時的針孔處大量出血……但曾經有過的驚恐並沒有讓他停止捐血活動,曹耀華又出現在會所的活動中。


王天宇是非常熱心的青年見習志工,母親是人文學校的田妍妍老師,非常鼓勵他參加慈濟的培訓課程。很多時候王天宇要上大夜班的工作,下班休息時間,慈濟活動才正要開始,但他仍然頂著疲憊的身體參加,像是11月21早上才看到他穿梭在蔬果發放的現場,第二天一早又看到他特別趕來捐血,真是有心人。Kenny Lo 也是長島人文學校家長,孩子都在學校讀書,他投入學校很多的志工活動,例如:帶領學校舞龍舞獅團隊,訓練學員並協助表演。此外,他也經常參加慈濟辦的捐血活動,這次的捐血活動,他也沒有缺席。


終於圓了捐血夢
對於慈濟志工倪鳳珍而言,捐血是彌補當年的遺憾。多年前,她的家族中有親人發生意外,因為沒有足夠的血液可用,不幸往生。她一直耿耿於懷,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捐血救人。自2009年開始,倪鳳珍就很希望能捐血,體型嬌小的她,一直都沒有達到體重110磅的捐血最低標準。但多年的努力, 今年終於達標如願以償,證明了有願就有力。
這一天,成功的捐血日,倪鳳珍等了十年,遺憾的缺口,補平了,紐約長島愛的捐血故事,一個接著一個延續了下來……

慈濟美國「有愛無懼・慈悲相繫」災疫中長期紓困計畫,與您攜手幫助無數家庭度過這段艱困苦澀的黑暗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