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志工/羅碧珍、張朝宏、林芳伊/聖伯納汀諾報導
美國慈濟人醫會定期會到聖伯納汀諾縣進行義診。 攝影/顏國興
位於南加州內陸的聖伯納汀諾縣(San Bernardino County)除了貧困的問題外,犯罪人口居高不下,遊民的問題也一直存在。近年人口普查,該縣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
慈濟美國總會,從2016年開始針對聖伯納汀諾縣,啟動大愛蔬果車及社區醫療服務兩個專案,為貧困民眾解決困難。而每一季的義診活動,都有超過兩百人次前來求診,幫助貧困民眾治療病痛。。
在美國慈濟人醫會義診現場,會見到慈濟志工親切問候每一位來求診的民眾,並仔細詢問所需的服務,並指引到所需科別的診療攤位。絡繹不絕的病患中,牙科是最熱門的診療項目。
診所標準服務病患
慈濟人醫會牙醫師陳建全指出,在美國一般的醫療保險,通常沒有包括牙科;即使有,也僅限於緊急醫療項目。在美國中低收入社區中牙科的需求很大,所以有提供牙科項目的慈濟義診,是真正能在社區中派上用場的。
慈濟義診中的牙科診療,除了基礎教導刷牙等口腔保健知識,也為病患進行洗牙、牙周病防治、蛀牙的補牙等服務。
雖然是義診,慈濟醫師都是以診所標準在服務每個病患,並非因為做義診,就比較草率,醫師們一點都沒有這種心態,就是要把診療做到高水準。
慈濟人醫會牙醫師 陳建全
陳建全舉例說,一名牙痛的病患經x光檢查,發現是以前補牙補太過,食物會一直塞在那,用牙線也會斷掉、卡住。慈濟醫師討論即使重補也很麻煩,光兩顆補牙全部拆除,要花一個多鐘頭。後來是用超音波把過多的部分削除,牙線能平順通過就不會再塞食物,讓病患解決病痛能高興的離開。
遊民不是數字編號
慈濟志工黛博拉·瑟斯頓(Deborah Thurston)以自己經歷說,三年多前她在印尼峇里島出車禍,牙齦處補的牙脫落而且洞很大,碰到神經讓牙齦腫起,返回美國後只能去急診,不但每回耗費三、四個小時,卻只提供止痛藥或打麻醉針,並要花1400至1600元非常貴。所以她了解,牙科義診對社區的幫助。
黛博拉因緣際會得知慈濟義診,開始在慈濟做翻譯志工。本職為緊急醫療技術員的她說,因為工作關係她有醫護相關知識,人醫會就讓她來幫忙翻譯,她很高興能來幫幫忙做志工。
醫護義診帶給社區的改變,黛博拉很有感觸, 她表示,因為工作關係,會接觸到很多遊民,知道遊民是被社會忽視的族群。
慈濟人最仁慈的地方,是以感恩尊重愛的方式,對待來看診的遊民,讓遊民覺得自己還是一個被尊敬的人,而不是一組數字編號。
慈濟志工 黛博拉·瑟斯頓
保留遊民尊嚴
關注社區遊民問題的黛博拉提到,聖伯納汀諾區永遠都會有遊民問題,因為這是假釋中心所在。
黛博拉解說,假釋犯需要定期到假釋中心報到,所以犯人從監獄釋出後會到這。可是找工作時需要填犯罪紀錄,前科犯很難找到工作,沒有工作也無法申請食物卷,前科犯只能再犯罪被捕入獄,成為一個壞的循環。
看到社區有很多街友,感到無力幫助他們的黛博拉,能做的就是告訴遊民到慈濟接受義診。說明慈濟義診有牙醫、西醫和中醫針灸,可以幫他們治療或緩解病痛。而且慈濟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物資,但卻能夠保留他們的尊嚴。
真誠幫助別人
慈濟人醫會的內科醫師瑪麗亞·貝里·卡密內茲(Maria Belle Kaminez),和牙醫先生與女兒,都是常來服務的義診志工。她說,因為被慈濟真誠的服務態度所感動,所以願意貢獻一己之力。而且她和先生把慈善捐款,全數都捐給慈濟。
瑪麗亞回憶和慈濟結緣的經過說,以前她不知道有慈濟這個團體。她在加州偏鄉醫療照顧組識看到慈濟文宣,因此產生興趣,發現慈濟很有制度、很真誠。上網查詢後,知道慈濟總會在聖諦瑪斯(San Dimas),很幸運的在聖伯納汀諾有例行義診。第一次是她自己參加義診,因為很喜歡所以又拉了女兒和先生一起來。
為何會選擇協助慈濟義診行動,瑪麗亞說明,第一,因為他們家就在附近;第二,她相信慈濟不為私利,只想去幫助別人的中心思想。慈濟人真誠的所做所為,她都看在眼裡,每一次慈濟進行義診和食物發放,她都會帶著女兒來幫忙。而週六要上班的先生,也會抽空每年幫忙慈濟做一次義診。
感動社區居民
自幼生長在貧困家庭的瑪麗亞,常以個人努力學習成為醫師的實例,來激勵年輕人要努力學習翻轉人生。她認為,美國的窮人並非真正窮困,但像瓜地馬拉或菲律賓的窮人,才是真的非常窮困。
全球到處都有慈濟人,所以我知道慈濟人,是真心想去救助需要幫助的人。
慈濟人醫會內科醫師 瑪麗亞·貝里·卡密內茲
慈濟義診不僅以高水準的醫護服務,守護社區民眾的健康,也將「感恩、尊重、愛」的慈濟人文精神,透過志工真誠貼心的服務具體表現出來。
熱忱、尊重的心意不但令人溫暖,也能感動更多社區民眾,喚起居民對鄰里鄉親的關懷愛護,更希望民眾在看診後,有了健康無病痛的身體,也能發揮身體的良能,一起參與志工團隊轉身來為社區服務,接引更多人加入慈濟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