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今宝; 编辑/张今宝
慈济北加州“大爱的孩子”课程的学生、老师和志工,在美术课完成卡片制作后,一起合影,为课程25周年留下纪念。摄影/陈柏翰
“我的女儿参加慈济‘大爱的孩子’课程已经很多年了,我要谢谢你们,我的女儿在这里学会了如何沟通,学会如何手作,学会如何用电脑,谢谢在这里协助完成这一切的每一个人。”有着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梅丽莎(Melissa Tran)站在一旁,感动的哭了起来,向前拥抱着父亲,在脸颊送上亲爱的一吻。
慈济北加州“大爱的孩子(Computer Learning Program, CLP)”课程是为硅谷有特殊教育需求学生所设计的活动,每隔周星期六上午在慈济圣荷西志业园区教室上课。课程源自1999年, 慈济北加州分会接到华人特殊儿童之友(Friend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FCSN)的协助请求,希望为特殊儿童的家庭提供支援与陪伴,进一步了解需求之后,慈济志工设立了特殊儿童电脑学习班,随着时间的累积,课程逐步多元,内容从电脑应用,加上艺术(Art)和瑜伽等各种不同人文课程,为这一群“大爱的孩子”提供一个周末学习与社交扩展生活圈的服务环境,至2024年已逾25年。许多长期参加的学生已近中壮年,学生的父母也见华生白发,甚至当年服务的年轻志工已成家立业,“大爱的孩子”课程在岁月累积中茁壮成长。
用心填满人生色彩
秋色晕染树梢的周六早晨,2024年11月2日的上课日,学生们在家长的接送下陆续进入教室,期待着开始这一天丰富充实的电脑、美术和瑜伽课程。
美术课老师唐娜(Donna)带来了许多各种颜色的色纸,秋天总是让树木在季节的变化中染上了不同的色彩,唐娜希望学生们透过剪贴色纸,做出一张色纸缤纷的树木图案卡片,来表达心中对四季变化的感受。
贝琪(Becky)是位唐氏症宝宝,是从25年前就加入“大爱的孩子”课程第一期的学生,今年已经超过四十岁了。头上戴着可爱发带装扮干净整齐的贝琪话并不多,但对于朋友总是有着满满的爱,完成卡片后,她用笔亲手写下她对好朋友的祝福:“他会得到平安,远离病毒。(He will be safe. Stay away from virus.)”卡片上每一片多彩的树叶,都是甜蜜女孩贝琪一片片的真心。
陈正沅 (Jonathan Chen)也是25年前“大爱的孩子”课程第一期学生,也是一位唐宝宝,当年加入时,还是刚满15岁的青少年,岁月更迭,现在的他已经四十岁了,不变的是纯真的童心依然存在。制作美术课卡片时,一贯的认真专注在作品上,不善言辞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课堂中的他,当天也上台分享了25年来对课程与志工的感谢之意。他的妈妈说:“慈济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我们对志工很信任,所以周六早上两个小时课程,孩子上课,我们做父母的也可以有自己的时间,可以在长期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有些休息喘口气的机会。”
凯文(Kevin)最喜欢上电脑课,从平板上的各种应用软件,借由高中团学生助教的协助,他可以学会欣赏音乐或各种不同学习,也让他可以培养专注。凯文12岁时开始参加课程,刚过29岁生日的他在慈济已经度过了17年的靑春时光,他的妈妈在课堂分享上感恩志工一路以来的协助:“凯文很喜欢到这里来学习,他希望他的弟弟也能来这里一起上课。”凯文的弟弟也是位特殊的孩子,他的妈妈对慈济课程非常的认同,除了让凯文加入新志工讲习,学习如何回馈付出之外,也准备在明年小儿子足龄后,一同入班上课。
印度裔双胞胎兄弟阿克谢和阿什温(Akshay & Ashwin Subramanian )隔天就要庆祝25岁生日,好动的他们最喜欢上瑜伽课。双胞胎母亲表示她在2019年时透过特殊儿童协会团体得到慈济课程资讯,两个孩子来参加后,很快就融入环境,多了认识朋友的机会,所以很喜欢来上课,身为家长的她,也非常感恩志工一路以来的陪伴。
家长带孩子拓展朋友圈
王一尹(Yee Yeen Wang)是华人特殊儿童之友现任共同会长(Co-Chairman, Friend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FCSN),她的女儿安琪(Angie Wang)从2000年就参加课程,活泼开朗的安琪在班上总是踊跃发言,积极和同学与老师志工互动。王一尹会长谈到“大爱的孩子”课程对他们的帮助:“原来是想帮女儿找一些活动,但是后来发现有很多志工和高中生的投入,让孩子们可以跟社区有很多的互动,学会如何跟人怎么交往。”王会长特别提到,特殊儿童在湾区人数越来越多,特殊的孩子需要帮助,更需要被社区接纳,慈济“大爱的孩子”课程提供了父母和孩子融入社区和学习人文的机会,王会长非常感谢志工长年的陪伴。
我看到慈济志工们也是服务了二十几年,我想一份工作可以做20几年,这份心意我觉得是值得尊敬的,所以我们非常感激。
王一尹 华人特殊儿童之友共同会长
学生吕承翰(Kevin Lu)由父亲吕明璁(Ming Lu)陪同上课,24岁的吕承翰于2022年初才入班上课,父亲吕明璁表示他们是经由朋友介绍得知慈济“大爱的孩子”课程资讯,觉得对像儿子这样特别的孩子很有帮助:“小孩子有这样的情况,他们要交朋友并不容易。所以有这样一个课程,他们可以来学习一些东西。做一些劳作或是做一些瑜伽。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可以跟其他的的人接触。”父亲吕明璁谈到陪伴儿子前来上课,眼里闪耀着一种温暖的珍惜:“每两个礼拜六早上两个小时对儿子来讲,是很特别的时间,而且是爸爸一个人带他出来,是爸爸跟儿子两人共处的一段时光。”儿子吕承翰非常喜欢来上课,学期结束的时候,他会一直问着爸爸什么时候会再开始,所以每次接到电邮通知新学期开始注册时,父子两人都会非常开心地马上报名登记。
志工长期的陪伴
志工黄志宏(Winston Hwang)2006年加入“大爱的孩子”课程陪伴学生上课,后来承担课程主责协调窗口,一直至今。从一个单身年轻工程师,成家立业,孩子今年13岁了,黄志宏也见几丝灰发,超过18年的时间持续陪伴“大爱的孩子”。疫情期间暂停实体课时,黄志宏非常用心地筹画线上课程,让这些孩子的学习和与外界的沟通不至于间断,所有的家长都非常感动他的坚持与付出。
很多人问黄志宏如此坚持,是否期待这些孩子能够从课程中有什么样的进步或是学到什么样的技能,他总是这样回答:
这个课程应该算是一个福田。福田就是让有需要帮助的人,还有愿意付出的人聚在一起,我的角色就是看守住这块福田,让有机缘可以进来付出的人,进来一起耕耘这块福田。
黄志宏 “大爱的孩子”慈济志工
黄志宏近20年的坚持,就是在每次上课前,为大家开门:“开门很重要,因为开了门,人们才能够进来,把桌椅排好,每次上课要确定说有高中生可以教课,每一次上课都有内容可以提供出来,让学员和志工可以有一个主题,开始进行他们之间的交流。”
志工康彦雯(Wendy Kang)从七年前入班服务,带领课程进行,谈到这些孩子:“这些孩子有着非常纯真的灵魂,所以和这些孩子相处都有着非常单纯的心情。他们和你相处,都是以心相对。”有一次康彦雯因为小狗过世,心情非常难过,因此没有办法上课,下次再来上课的时候,一位学生向前给了康彦雯一个爱的拥抱:“你上次没来,听说你的小狗过世了,我们听了也很难过。”
高中团学生的参与
慈济高中团学生在课程中,主要负责的工作是帮助学生进行活动,像是上电脑课和画画,借着利用平板电脑玩游戏来培养学生的电脑新技能。十二年级的王奕婕(Isabelle Wang)谈到陪伴的经验时表示,当学生们学习时有了问题,或不能专注时,她会在心里提醒自己要保持耐心,也许休息一下,让他们试试其他不同的事情。
让学生知道我们会陪伴他们一起作,而不是只是教他们,彼此之间是一种朋友的互助关系。
王奕婕 高中团学生/“大爱的孩子”课程助教
志工王玉香陪伴“大爱的孩子”已经超过二十年,她表示这些特殊的孩子需要特别的关心和更多的鼓励,她的感想为“大爱的孩子”25年来之所以能够持续成长,道出了关键重点:“慈济所一直强调的‘感恩、尊重、爱’,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是最实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