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启贞、 刘慧𬞟、廖琼玉;编辑/刘嘉丽
硅谷慈济志工团队顶着炎炎烈日,来到“最后的机会”社区进行个案关怀,与灾民温情合影。摄影/廖琼玉
位于北加州湾区南方的圣塔克鲁斯山区(Santa Cruz Mountains, CA)中的“最后的机会(Last Chance)”社区,于2020年夏季遭逢剧烈山火侵袭,社区全毁付之一炬。灾后重建三年以来,硅谷慈济志工持续陪伴,除参与每月例行社区会议了解社区需求外,更逐步深入建立关怀个案,对各别住户提供生活协助。
6月24日和7月4日的两个周末,硅谷慈济志工团队顶着炎炎烈日,来到“最后的机会”社区进行个案关怀。

笑着面对困难
薇琪·库尔扬(Vickie Culjan)的家在大火中全毁,火灾后夫妻两人和儿子一家三口一直住在拖车屋里,最近先生和儿子动工加建一间在拖车屋外的厨房兼储藏室,虽然尚未完工,空间也不是很大,但起码为日常基本的炊煮及储藏需求增置了空间,薇琪脸上挂着笑容告诉慈济志工:“我们的重建进度一寸一寸慢慢往前推进,但我们还是非常高兴可以住在这里。”
薇琪特别带着志工看着小屋内一张颇有历史使用痕迹的专业理发椅,刚从理发工作退休的薇琪既骄傲又有点感慨地说:“这张专业理发椅伴随我23二十三年了。”薇琪表示,她费了许多心力才将这张,跟着她一起退休的理发椅搬回山上,她计划以后可以好好利用这张有历史的理发椅,为山上社区邻居们服务剪头发,这也是她回馈社区的最好方式。


温暖的蒙古包
由于深山私有社区申请房屋重建不易,进度十分缓慢,有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选择搭建类似大帐蓬的蒙古包(Yurt)替代住房兴建。
年逾六旬的泰拉·巴尔桑蒂 (Terra Barsanti)山火灾后两年多,只能选择栖身在简单的帐蓬里,但夏天过于闷热,冬天不足以御寒,因此泰拉申请搭建蒙古包,于去年(2022)底完成,岂料去年冬天接连发生暴风雨,让她无法回到山上居住,迟至夏天此时才能返回社区入住新蒙古包。泰拉热情地邀请慈济志工入内参观,她开心地告诉志工和邻居,这是她第四天住在自己的蒙古包里。泰拉兴奋地手舞足蹈地说:“今天早上是我第一次在蒙古包里淋浴。”一般人再平凡不过的生活日常,如今却是灾民珍贵难得的重建进展。
年过七十的灾民普莉希拉·黎明·史蒂文斯 (Priscilla Dawn Stevens)的蒙古包搭建因为较晚开始,所以遇到暴风雨在冬季侵袭社区时,工程因而停顿,迟至夏天气后恢复干爽后,才重启搭建,一切尚在进行阶段,因此听到泰拉已经可以在自己的蒙古包里淋浴时,黎明的脸上尽是欣羡之意。
灾后重建的路上,总是有许多意外出现,挑战一关又一关,因此灾民每次见到慈济志工前来持续关怀时,总是特别感动,因为在生活的许多不确定性之中,最能确定的是慈济志工的陪伴一直都在。

在7月4日美国国庆节,“最后的机会”社区将每个月定期的会议改成聚餐联谊活动,社区居民各自带着拿手的菜或点心跟邻居们分享,也特别邀请社区的好朋友慈济志工一起参加这个欢乐的聚会。
聚餐现场尽是彼此招呼和闲话家常的说笑声,社区居民知道慈济志工一 直在宣导素食,也特地准备很多美味蔬食料理,与大家欢喜共聚。
餐会中和结束之后,慈济志工也利用机会把握时间,对新关怀个案做初步接触了解,另外也对既有个案作深入关怀。
用感恩治愈心灵
“最后的机会”社区的第一颗种子苏西·德弗格朗(Susie Devergranne)带着慈济志工到她居住的地方了解重建的进度。跟着走一段非常陡的斜坡,映入眼帘的是拖车,苏西非常开心地介绍,刚盖好的户外露天餐厅与露天浴室,以及他们帮拖车刚加盖了露台与屋顶,让住处能在没有树荫的遮盖下,能够抵挡夏季又热又晒的大太阳。
苏西的先生跟儿子连手合作,从锯木头、裁木板、一块块的装订,才有现在拖车屋上面的屋顶来遮阳,以及拖车屋前面的阳台来增加使用的空间。在有限的工具、金钱、及人力的种种挑战下,重建的进度相当的缓慢,苏西一家人以无比的耐心跟毅力在重建路上坚持下去。
志工也同时见到了苏西女士养的两只可爱的小狗,苏西将其中一只小狗取名为“谢谢”,让人不禁好奇背后的原因,苏西说到:“领养这只小狗是在去年十一月份,刚参加完慈济的慈善募款音乐会之后,那时满心都是慈济带给我的感动,所以灵机一动,就有将小狗取名为谢谢,每喊一次小狗的名字,也是提醒自己莫忘慈济对我的帮助。”

山中生活大不易,水电冷暖气对居民而言,每一项都是一种挑战,一种额外的生活努力。志工吕慧君(Petra Donnelly)为居民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仍能拥有坚守山林、重建家园的决心与勇气而折服。
我希望大家都能像这里的居民一样,正向且阳光。
志工 吕慧君
山火已经远离,风雨也已过去,前方的路有加州的阳光照耀,慈济志工的陪伴打气,路途或有颠簸,但仍步步欢喜前行 。
支持山火灾民,献出爱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