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姿文 ;編輯 /林計鑫
2024年2月23日,仙林小學的師生及家長到生命科學農場參觀,以大自然為教室,認識自然,實踐環保。攝影/ 柯侑汝
心理學家認為,習慣的養成是透過重複行為,並在特定情境中強化來實現的;這一過程通常包括三個部分:線索、行為和獎勵。當某一行為在相同情境下多次重複後,會逐漸變成自動化行為,成為習慣。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令小朋友終生受益。慈濟美國教育基金會致力於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塑造影響孩子一生的良好品格行為。
慈青學長(編註:已畢業的慈濟大專青年聯誼社成員)鄒仲綱促成慈濟美國教育基金會與仙林小學(Shelyn Elementary School)的美好因緣,在2023至2024學年期間,仙林小學與慈濟美國教育基金會頻繁互動,開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其中包括接引仙林小學的學生們到慈濟生命科學農場參觀,並參與大愛護生的品格教育課程;慈濟品格教育團隊也到仙林小學,為該校的回收社學生開展了三次講座,透過活潑的分享與手作活動,與學生們一起了解減少食物浪費、節約用水和再利用的重要性。幼苗茁壯需呵護,環保教育貴持之,慈濟志工以實際行動,引導孩子們關注環境保護,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與行動力。
環保系列講座
根據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和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的數據,美國的食物浪費估計佔整體食物供應的30%至40%。這些浪費掉的食物不僅浪費了生產、加工、運輸和儲存所需的資源;同時,這些食物和廚餘在垃圾掩埋場中無氧分解,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甲烷);浪費食物更損耗水源、土地及勞動力等資源。在以「減少食物浪費」為主題的講座中,老師除了教導學生們惜福、不浪費食物,還特別強調廚餘回收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在全球範圍內,水資源短缺是許多國家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據《聯合國2024年世界水發展報告》(2024 UN World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全球有超過25個國家面臨極高的用水壓力,這意味著這些國家每年使用超過80%的可再生水資源。以「節約用水」為主題的講座中,老師與學生們共同觀賞影片後,當學生們得知世界上至少有50%的人口,即約40億人,每年至少有一個月生活在高度用水壓力的條件下,許多地方沒有乾淨的水源可以使用,那裡的人們必須走上一小時以上的路,才能取得飲用水。學生們都感到十分驚訝,他們更見苦知福,開始省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節約用水,如縮短洗澡時間、刷牙時可先將水龍頭關閉等,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水好習慣。
以「再利用」為主題的講座上,學生們學習到廢棄物並非物命的終結,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講座中,學生們利用回收的鐵罐、塑膠瓶蓋和衛生紙捲創作了鐵罐鼓、響板和沙鈴。這不僅啟發了他們的環保創意,也培養了他們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推動環保事業注入了新的生力軍!
根據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產生21億噸的城市固體廢物,其中僅有16%被回收利用。在此背景下,教育下一代如何有效地再利用廢棄物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們可以學會將看似無用的物品轉化為有趣且有價值的創作,從而達到減少垃圾、保護環境的目的。
大自然教室
2024年年初,慈濟美國教育基金會共開展三次戶外教學,邀請仙林小學的學生們到生命科學農場參觀學習。讓學生們置身於大自然之中,親身體驗自然生態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深入了解生態系統運作的奧秘。課程的設計別出心裁,融合了品格教育與生態保護兩方面內容,進而實踐「以大自然為教室,天地萬物為教科書」的教育理念。
生命科學農場裡,林木蒼翠、瓜果飄香,慈濟志工擔任老師帶領著學生們在果樹間穿梭,親手採摘新鮮水果,不僅如此,老師還教導學生如何製作蜂蜜百香果檸檬汁和薄荷檸檬汁。學生們興奮地動手擠壓檸檬,混合百香果和蜂蜜,再加入新鮮的薄荷葉。果汁用新鮮水果製成,讓人忍不住想要一嘗為快。
除了果汁製作,老師還教導學生如何製作堆肥。學生們學習將果皮、蔬菜廢料等廢棄物轉化為寶貴的肥料。老師還帶領學生們在花園裡靜心冥想,孩子們盤腿而坐,閉上眼睛,感受微風輕拂臉龐,聆聽鳥兒的鳴唱和葉子的沙沙聲;學生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感受自然的靈性,像王維在《辛夷塢》中所描述:「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看花開花落,感受自然之美與萬物輪迴。
要認識植物的生長週期,當然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學生們親手種下綠豆,並將其帶回家記錄生長過程。課程還結合了「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 Mathematics,縮寫:STEAM)課程,學生們親手為蜜蜂塗色後,利用冰棒棍、橡皮擦和橡皮筋,製作了蜜蜂嗡鳴器。甩動這些嗡鳴器時,會發出仿佛蜜蜂嗡嗡飛舞的聲音。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生活,還培養了他們的創造力。
實踐中成長
除此之外,慈濟美國教育基金會提供的課程,都會結合不同的靜思語,將環保、護生、慈悲的觀念,深植學生的心中。
學生、老師及陪同的家長相當讚嘆生命科學農場之美,也對品格教育課程融入大自然,寓教於樂給予正面回饋。仙林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伊莎貝拉·陳(Isabelle Chen)在學習了如何堆肥,如何採摘蔬果,製作果汁之後,感受到食物的來之不易,她說:「今天我學到了,要把食物送到人們的餐桌上,需要很多的工作。」因此,她以後要珍惜糧食,知福惜福。並且,她十分喜歡生命科學農場裡優美的自然環境,表示要帶朋友和家人到農場參觀。
家長珍妮佛·梅里克(Jennifer Merrick)介紹說,原本怕蜜蜂的女兒在參觀農場,學習到蜜蜂傳花授粉的知識後,克服恐懼。老師泰米·本田(Temmy Honda)讚嘆農場種植許多不同品種的蔬果,蔬果種類如此之多,令她印象深刻。仙林小學老師格蕾絲·翁(Grace Voong)非常認可慈濟教育志業的教育理念與實踐規範,她說:「我們可以互相學習,我可以從慈濟教育理念中學到很多東西。」
我發現你們種植了很多不同品種的水果和蔬菜,我真得很感激孩子們能第一次親身體驗現做百香果檸檬汁這樣的活動,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品嚐過。
仙林小學老師 泰米·本田
慈濟品格教育團隊期待新學年與仙林小學繼續攜手,共同致力於推動環保教育,培養學生們的環保意識。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慈濟教育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自然,實踐環保,培養良好的環保習慣,透過日積月累的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愛護地球的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