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 Results for 醫療

新聞故事

獎學金發放 讓愛的力量照亮社會暗角

作者/涂瑞璽、周素滿、周芳苑 慈獎學金得主(前排)合影。攝影/翁秀春 今年,紐約分會頒發獎金給23位獎學金得主。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然而,他們都有相同的信念,就是要努力向上,克服困境,讓生活更美好。期待他們有了慈濟獎學金的鼓勵,未來會更有力量,朝著人生的目標勇往直前! 慈濟紐約分會2018度年獎學金發放典禮於6月23曰在會所舉行,今年的得獎學生共計23位,人數增加,許多是西語裔學生,有些得主本人、甚至得主的家人被慈濟理念所感動而投身志工,參加各項慈濟活動。 慈濟紐約分會獎學金1992年開辦,已連續23年。為鼓勵真正想上進求學、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年輕人,申請者必須寫1篇文章,自我介紹之餘要談一談對慈濟、社會公益的看法。紐約慈濟志工針對這些資訊進行初步篩選,再一一到通過初審的人家裡進行家訪,最後評選出得獎人。 今年23位得主中,19位是第一年申請的準大學生,4位是大學在校生 報到時,慈濟志工送上竹筒,鼓勵每位來賓發善念、存錢捐善款。攝影/翁秀春 慈青、慈青學長與奬學金得主分組討論,針對進大學後可能遭遇的挑戰相互交流。 攝影/翁秀春 金額不多 啟發無限 慈濟獎學金是每年1000元,金額不多,卻是鼓勵,而且能發揮借力使力的最大效益。 卡蜜拉·奥里安娜(Camila Orellana) 6歲時從厄瓜多來美國,由從事家庭護理工作的母親獨自扶養長大,因家境困難,搬了10次家;她品學兼優,母親勤奮工作使家庭從無到有, 啟發了她努力向上的精神。卡蜜拉認同慈濟理念, 希望帶著這些理念直到未來。 慈濟獎學金使她能夠上大學,她選修醫學院預備課程,希望成為外科醫師。 謝法艷(右)連續3年得到獎學金,她與辛苦工作的母親非常認同慈濟理念,經常參加慈濟活動、擔任志工。攝影/翁秀春 謝法艷是華裔後代,連續3年得到獎學金;媽媽為了支付她和弟弟的學費,身兼3份工作, 一星期7天不休息,她自己又另外申請學生貸款,為母親分擔。她進大學讀書後便加入慈青社,直到現在從沒退轉,她感恩善心人士的捐款,希望能繼續承擔慈青的工作。 謝法艷的弟弟謝長耀今年也申請到獎學金,他成績頂尖,還擁有跆拳道黒帶3段的資格,課餘時輔導小朋友學跆拳道,也經常在社區活動中示範表演;他跟姐姐就讀同一所大學,可省住校食宿費。他的願望是當工程師,製造新的電腦以利益人類,他也想要多認識慈濟、加入志工行列,姐弟兩人希望在慈青道上結伴同行。 比特尼·鮑塔(Brittney Pauta)去年獲頒獎學金,她的姊姊當時陪同參加頒獎典禮而受到感動,在那之後,只要時間允許,姊妹倆都不會錯過參與活動的機會,過去1年參加義診健康日活動、食物發放、蔬食嘉年華等等活動,今年更跟著慈濟志工參加奬學金家訪,承擔西語翻譯;比特尼說,「慈濟的使命打動了我。」 姐姐則說,「要記得回饋、助人,才能使世界變得更好。」 慈濟紐約分會代理執行長王萍華頒獎給獎學金得主。攝影/翁秀春 透過獎學金發放,慈濟志工發現社會暗角裡的個案,將持續關懷,讓莘莘學子的家人也得到協助。攝影/翁秀春 皮克斯基爾高中助教高爾迪尼亞女士(右)和副校長皮考先生,每年都陪同得獎學生參加典禮;慈濟今年頒發特別獎給高爾迪尼亞女士。攝影/翁秀春 愛的力量 驅動理想 就如同當初30個家庭主婦發願跟隨證嚴法師散播大愛、改變世界,她發願將來成為媒體記者來影響世界。

Read More »
新聞故事

浴佛節園遊會—傳遞人文,環保和故鄉情

新澤西分會正副執行長陳濟弘、林慮瑢,引領大家揭開浴佛大典。 攝影/吳世杰 浴佛盛典展開,民眾獻花香虔誠禮敬諸佛。 攝影/吳世杰 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黃耀良組長,帶著全家人將竹筒回娘家, 希望給孩子一個示範,學會助人。 攝影/林郁翠 「環保創意過五關」讓孩子親手種植番茄,藉以提高多食蔬果的興趣。 攝影/劉紹珍 早上四點出門的費城志工,法喜充滿體力十足,遵循〈健康呼啦啦〉音樂用球來運動。 攝影/王萬康 花道團隊的志工,教孩子們將浴佛的花香親手為媽媽做出充滿感恩的禮物。 攝影/吳緯綸 作者 /劉紹珍 5月13日,慈濟志工在新澤西分會靜思堂舉辦佛誕日、母親節及慈濟日三節合一慶祝活動。即使下著雨,未阻饒人們參與浴佛的心念,在莊嚴的氛圍中,延續善心和善念,會眾們帶著儲蓄已久的竹筒,將日日積存的善款投入功德海中。 在浴佛典禮後,志工為民眾舉辦主題性園遊會,結合人文、環保及故鄉情。新澤西人醫會醫護人員也在現場,提供免費醫療諮詢及義診服務,關心社區民眾健康。 活動現場滿滿的正能量,感染著每一位參與者,大家臉上充滿著喜樂,共同度過充實有意義的一天。

Read More »

人文志業

| 慈濟志業 | 慈濟人文是慈濟志工經驗的精髓。人文志業以平面出版品、電視、網頁、翻譯等方式,傳播慈濟的核心價值、推廣慈濟人文、記錄慈悲大愛的足跡。 大愛電視  大愛電視台於1995年於台灣成立,報導美善的真實故事,以啟發悲心、鼓勵善行。隨着傳播科技進步,而今在美國的觀眾可透過有線電視、人造衛星以及網路電視收看大愛電視的節目。 平面出版 1990年中文版美國慈濟世界創刊號問世,報導全美慈濟志工的各種活動、慈濟志工的感人故事以及志工如何實踐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的精神理念。有些城市的當地媒體也刊登慈濟故事。 2002年英文版美國慈濟季刋發行,是英文讀者認識慈濟的重要管道。2022年繁體中文版的《美國慈濟世界》雙月刊、英文版的《Tzu Chi USA Journal》季刊及西文版的《Tzu Chi en Español》季刊,已成功架設繁體中文、英文、西文的期刊官網。 為服務美國的多元文化族群,美國慈濟組成遍布全國的翻譯志工網絡,努力將慈濟志工的感人故事、慈濟新聞以及精神理念譯成英文及西班牙文。 靜思書軒 2002年開始,靜思書軒在洛杉磯總會、新澤西、紐約、達拉斯、休士頓以及芝加哥等慈濟會所陸續開幕,另在全美二十多個城市設有靜思小築。2010年,網路購物服務開始啟動。 靜思書軒或靜思小築展售証嚴法師撰寫的書籍,以及慈濟出版的其他圖書或雜誌,也有CD、DVD,以及環保餐具、由回收寶特瓶製成的環保衣物等環保系列產品,展現慈濟人愛護地球、推廣「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 環境保護 環保是慈濟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慈濟志工生活的一部分。美國慈濟志工除積極推廣並參與資源回收,也定期投入掃街、認養公園、美化市容等環境保護工作。志工與社區民眾合作,帶動居民,開啟愛與善的循環。 《美國慈濟世界》雙月刊 《美國慈濟世界》雙月刊報導全美慈濟志工如何實踐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的精神理念,透過各類慈善、醫療、教育的活動,以及慈濟人與民眾互動的感人故事,在貼近人心與生活的題材中,展現出慈濟對社會、心靈、生命關懷。每一篇故事都是啟動社會慈悲動能的「心靈工程」,帶給讀者正面的人生價值觀,繼而激盪出善的行動力。 閱讀本期月刊 《美國慈濟世界》闡揚人性真善美,在混亂的世代淨化人們的心靈空間,促進社會美好祥和。 護持慈濟美國人文志業 期盼您認同與護持慈濟人文志業,借助您的力量,我們將鄭重珍惜每一份涓滴之愛,並轉化為更多人間菩薩的真實故事,讓愛能無遠弗屆的播散在美洲新大陸的人們心中。 護持捐款 相關故事 影音新闻

Read More »
Tzu Chi Relief

慈濟美國中文網

慈濟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情懷,超越種族、國家、語言、膚色、宗教信仰的界限,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志業,不僅使「大愛」成為一種普世價值,更將中華文化底蘊中的人文精神發揮到極致。 目前的志業包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項,統稱為「四大志業」;另投入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環境保護,此八項同時推動,稱之為「一步八法印」。

Read More »

結合智慧與高科技的善行

| 北加州分會 | 慈濟北加志工積極關注被社會邊緣化的孩子,利用自己矽谷高科產業背景,幫中輟生遊民學習電腦軟體。 攝影/劉翰卿 慈濟北加州分會,以高科技重鎮聖荷西(San Jose)為落腳處,1989年在慈濟志工林王秀琴的堅定毅力下展開。人稱「矽谷阿嬤」的林王秀琴(法號:慈範)67歲時才認識慈濟,因為承諾證嚴法師「要在美國,做師父要做的事。」她成為北加慈濟的創始人,18年的歲月中,和矽谷許許多多她口中的「大囝細孫」(臺語:兒孫)結下濃厚的情誼。她85歲捨報往生,至今北加州慈濟人仍對「阿嬤」充滿感佩、尊敬、愛與不捨。 1993年成立慈濟北加州分會,為美國西北地區各州提供服務,各地分支聯點包含兩個支會:舊金山支會(San Franscico)、西雅圖支會(Seattle),五個聯絡處:奧克蘭(Oakland)、波特蘭(Portland)、莫德斯度(Modesto)、沙加緬度(Sacramento)、佛瑞斯諾(Fresno),四個聯絡點:聖塔羅莎(Santa Rosa)、士德頓(Stockton)、尤開雅(Ukian)、雷諾(Reno)。 因為鄰近矽谷,北加州分會從事高科技產業的志工比例高,再加上用愛深耕社區,智慧結合高科技,雙管齊下更有效率推動慈濟理念,為慈濟志業在美國的拓展墊下重要基礎。另外加州近年來風雨不調、天災不斷,慈濟志工無私投入龐大時間精力賑災,期望集結眾人之愛,膚慰災後的巨大傷痛。 以電腦為舟 以愛心為槳 北加州聖荷西矽谷是全美國高科技產業最蓬勃發展的城市,舊金山是全美人口最密集的第二大城市。昂貴的食衣住行生活開銷,讓每年收入 11 萬美金的四人家庭,被歸類為低收家庭,被現實生活的壓力扭曲了價值觀,許多人們忙著賺錢,家庭失去溫暖,有的孩子遭虐、或是沒有關愛誤入歧途成了中輟生,更有的被拋棄,流浪街頭。 慈濟北加州志工心疼,從 1992 年開始,積極關注被社會邊緣化的孩子,訪視聖塔克拉郡(Santa Clara County)為狀況各異的中輟生設立的幾所特殊學校,1995 年,終於獲得其中一所特殊學校比爾威爾森學校(Bill Wilson School)的同意,開始綿長的關懷和陪伴。 志工也教授這些年輕人生活技能,電腦操作的學習就是其中一項。志工們幫忙學校安裝電腦,教授學生簡單的文字處理和報表使用之電腦技能,又根據學生們的興趣,增加圖檔軟體使用的課程,不但讓他們掌握電腦的基礎知識,更增加他們對自己的信心。 除了中輟生的長期陪伴之外,從舊金山獵人角社區開始的「幸福校園計畫」發展到聖荷西和全美 10 個州;在佛瑞斯諾、莫德斯度為許多弱勢農工進行義診,大愛醫療車開進偏鄉服務,也在聖荷西幫助到許多弱勢的族群。食物發放、遊民早餐發放等的慈善工作,從未停歇。 聖荷西遭洪災 上萬居民家園泡水

Read More »

慈濟志業

慈濟在歷年美國與海外重大事故中,秉持「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的大愛精神, 不只是救濟、援助,更要引導 人人善的本性,帶動愛的循環。

Read More »

慈濟美國歷史

| 慈濟美國介紹 | 1989年,美國慈濟於南加州成立,是符合美國稅法501(c)(3)的非營利慈善組織,至今全美已有63個分支聯點。 「原點」與「圓點」:自力更生,就地取材 – 在海外築一個家 若翻開「美國慈濟基金會」的奮鬥史,它說的就是一個「落地深耕」的故事⋯⋯。 1984年11月,加州州政府通過了慈濟的申請「佛教慈濟基金會美國分會」;1989年12月9日, 慈濟基金會美國分會也正式遷入南加州阿罕布拉市(Alhambra),正式宣布成立「佛教慈濟基金會美國分會」,慈濟自此在海外有了第一個分會,也有了一個「凝聚的原點」。從此以後,「美國慈濟基金會」開始以上人「慈悲喜捨」精神為養分,開始在美國土壤上發芽茁壯。2001年,「慈濟美國總會志業管理中心」在南加州成立,2004年正式遷入南加州聖諦瑪斯(San Dimas)園區,並在全美成立8個分會、63個慈濟據點。 當年從加州向外撒播的第一批種子,在多年的努力下,讓各分會近年也都有了自己的「家」,也讓「佛教慈濟基金會」在美國有了向下紮根的力量。 「根」與「耕 」- 與災民肩並肩,一起打造家園 談起當年篳路藍縷的歲月,身為「慈濟美國分會」首任執行長的黃思賢,頗為感慨,「當時,大家對慈濟的認識很少,我只能那裡需要我,我就往那裡飛。」惦著證嚴法師「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的叮嚀,在一場場「家庭茶會」中,黃思賢以「三機作業」- 錄音機、幻燈機和傳真機 – 的方式,帶著當年的「慈濟基金會美國分會」的慈濟志工,一步一腳印的開始走入美國社會。 然而,這條近30年的「深耕之路」,也是慈濟志工和美國人民肩併肩經歷天災、重建以及深入社區的紀錄……。 2001年,紐約發生911事件。慈濟志工以行動打破籓籬,近半年的時間,發給3,164個家庭、每戶最高1000美元的補助,總共發出近200萬美元,成為當時第一個提供受難家庭現金援助的亞洲慈善組織。「慈濟基金會」的行動,也讓美國數萬災民以及政府感動了。因此,在2001年11月6日的「美國國會聽證會」裡,「慈濟基金會」受到公開感謝。從此,美國社會社區人民,對慈濟人藍衣白褲的身影更熟悉了。不時的在各個災難現場,可以看見慈濟志工們拿著環保毛毯、熱食以及災民所需的各種物資穿梭其中。例如,2005年橫掃美國數州的「卡崔娜颶風」,美國慈濟即動員超過1000名志工,以給予「沃瑪現金卡」(Walmart gift card) 的方式,發給22487戶的受災戶、共58,553人,共發出412萬元的急難救助金。並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發動募款,濟助災民。 美國「911事件」以及「卡崔娜颶風」的賑災,可被視為「美國慈濟基金會」的二個轉捩點 。「美國911事件」的賑災讓「慈濟基金」被美國社會所看見;「卡崔娜颶風」的大規模募款則讓慈濟志工們更進一步的思考,如何能更有效的將援助送到災民手裡。之後,慈濟志工們與銀行合作開發慈濟專屬的「現值卡」,之後,證嚴法師也特地為美國設計慈濟的「現值卡」。對於慈濟志工們而言,看到災民因為「現值卡」讓家園重建,發自內心的笑容,一切的努力都值得了。 然而,慈善和賑災像是一條無止盡的路,挑戰永遠伴隨著災難而來 ……。 在美國境內,2005年「卡崔娜颶風」之後,緊接著2008「愛荷華大水」、「南加州林火」、2012年「桑迪風災」、2016年「路易斯安納州大水」、2017年「哈維風災」、「瑪莉亞颶風」,到2018年「佛羅倫斯颶風」、「麥克颶風」「坎普山火」……。在中南美洲,也是天災連連,2010年「海地大地震」和「智利大地震」、2011年「宏都拉斯大水」、2014年「海地北部大水」到2016年「厄瓜多大地震」和「馬修颶風」重創海地,2017年「墨西哥大地震」……。越來越多的天災,在在考驗慈濟志工的耐力與毅力。 家的原點與圓點

Read More »
新聞故事

北卡佛羅倫斯颶風賑災感想​

/maxresdefault.jpg” /> 在災難中生出力量 慈濟志工 蔡瑞洪 今年我和46位熱情的慈濟志工及慈青們一起到北卡(North Carolina)新伯爾市(New Bern)參加佛羅倫斯(Florence)颶風賑災。由於担任解說員的工作,因此,有機會和受災戶做贴心的對話。 從對話中,我了解到,颶風受災戶勇敢地面對天災所帶來的挑戰。他們不怨天尤人,對親朋鄰居施以愛心的行爲深深地打動了我。例如,一位單親爸爸因為房子浸水數尺高,家具、電器和車子全毀了。每天晚上只能帶著兩個幼兒,去不同的親戚朋友家寄居。可是他還是面帶笑容充滿信心,認為日子還是得過下去。另外,有一對結婚65年的夫婦,80多歲了,先生生病需要醫療護理。他們夫妻遇到這麼嚴重的水災,還是愛互相扶持,用堅定的信仰令他們坦然地面對天災。還有一位媽媽提到颶風的損失就止不住淚水對話中才知道她難過的不是自己,而是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想要幫助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勸她,把心定下來才有力量幫助別人,她答應以後要成為一名慈濟志工。 經過對話,他們對 證嚴法師的慈悲、竹筒歲月的慈濟精神都十分感動。災情發生一個多月以來,FEMA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政府和保險公司都沒有給予災民足夠的幫助,可是我們這一群來自遠方的陌生人卻真诚地幫助他們。當受災戶收到200到600元美金的現值卡時都十分感動,尤其是當他們知道現值卡是集合着許多捐助人的愛心,他們兩眼含淚,一再的告訴我,他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的愛心與關懷! 許多受災戶拿到慈濟毛毯和平安吊飾,都會讚嘆毛毯竟然是由許多志工辛苦收集、清理、加工的70個塑膠瓶所做成的。希望他們平安無憂,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摸一摸慈濟毛毯,感受慈濟人的愛與祝福,勇敢地走下去,同時也鼓勵他們一起做環保,盡量減少社區垃圾,盡快重建家園。 颶風受災戶勇敢地面對天災所帶來的挑戰。他們不怨天尤人,對親朋鄰居施以愛心的行爲深深地打動了我。 蔡瑞洪 看見希望 慈濟志工 陳金蘭 成就這一次颶風佛羅倫斯的賑災活動真的不容易! 颶風在九月中登陸北卡羅來納州。華府分會幾位核心成員立刻成立專案小組,定期和本會、總會和其他分會開會,提報收集的災情、評估、考量,兩次的勘災、和災區相關人員互動,了解最新動,希望能夠盡快決定發放地點和日期。終於,我們決定 10/27 和 10/28 同步在3個城市,費耶特維爾(Fayetteville)、蘭伯頓縣(Lumberton),和新伯爾市發放。 然而,出發前一天我們還面臨變數。 譬如我們的災民資料來源是紅十字會,但災區的水不退,FEMA 或紅十字會沒辦法評估災情,造冊就成了問題。我們深刻體會到,時間並沒有站在我們這一邊。如果我們等待造冊完成才行動,那麼,我們就不能即時給予災民財務支援和心靈上的膚慰;再者,賑災日期遲遲沒有定案,志工的熱情可能一天一天縮減。因此,我們決定只能就手上不完整的紅十字會資料,構思下一步要怎麼走。根據過去的賑災經驗,大家集思廣益,討論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消除瓶頸,讓賑災工作更加順?。

Read More »
新聞故事

獎學金發放 讓愛的力量照亮社會暗角

作者/涂瑞璽、周素滿、周芳苑 慈獎學金得主(前排)合影。攝影/翁秀春 今年,紐約分會頒發獎金給23位獎學金得主。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然而,他們都有相同的信念,就是要努力向上,克服困境,讓生活更美好。期待他們有了慈濟獎學金的鼓勵,未來會更有力量,朝著人生的目標勇往直前! 慈濟紐約分會2018度年獎學金發放典禮於6月23曰在會所舉行,今年的得獎學生共計23位,人數增加,許多是西語裔學生,有些得主本人、甚至得主的家人被慈濟理念所感動而投身志工,參加各項慈濟活動。 慈濟紐約分會獎學金1992年開辦,已連續23年。為鼓勵真正想上進求學、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年輕人,申請者必須寫1篇文章,自我介紹之餘要談一談對慈濟、社會公益的看法。紐約慈濟志工針對這些資訊進行初步篩選,再一一到通過初審的人家裡進行家訪,最後評選出得獎人。 今年23位得主中,19位是第一年申請的準大學生,4位是大學在校生 報到時,慈濟志工送上竹筒,鼓勵每位來賓發善念、存錢捐善款。攝影/翁秀春 慈青、慈青學長與奬學金得主分組討論,針對進大學後可能遭遇的挑戰相互交流。 攝影/翁秀春 金額不多 啟發無限 慈濟獎學金是每年1000元,金額不多,卻是鼓勵,而且能發揮借力使力的最大效益。 卡蜜拉·奥里安娜(Camila Orellana) 6歲時從厄瓜多來美國,由從事家庭護理工作的母親獨自扶養長大,因家境困難,搬了10次家;她品學兼優,母親勤奮工作使家庭從無到有, 啟發了她努力向上的精神。卡蜜拉認同慈濟理念, 希望帶著這些理念直到未來。 慈濟獎學金使她能夠上大學,她選修醫學院預備課程,希望成為外科醫師。 謝法艷(右)連續3年得到獎學金,她與辛苦工作的母親非常認同慈濟理念,經常參加慈濟活動、擔任志工。攝影/翁秀春 謝法艷是華裔後代,連續3年得到獎學金;媽媽為了支付她和弟弟的學費,身兼3份工作, 一星期7天不休息,她自己又另外申請學生貸款,為母親分擔。她進大學讀書後便加入慈青社,直到現在從沒退轉,她感恩善心人士的捐款,希望能繼續承擔慈青的工作。 謝法艷的弟弟謝長耀今年也申請到獎學金,他成績頂尖,還擁有跆拳道黒帶3段的資格,課餘時輔導小朋友學跆拳道,也經常在社區活動中示範表演;他跟姐姐就讀同一所大學,可省住校食宿費。他的願望是當工程師,製造新的電腦以利益人類,他也想要多認識慈濟、加入志工行列,姐弟兩人希望在慈青道上結伴同行。 比特尼·鮑塔(Brittney Pauta)去年獲頒獎學金,她的姊姊當時陪同參加頒獎典禮而受到感動,在那之後,只要時間允許,姊妹倆都不會錯過參與活動的機會,過去1年參加義診健康日活動、食物發放、蔬食嘉年華等等活動,今年更跟著慈濟志工參加奬學金家訪,承擔西語翻譯;比特尼說,「慈濟的使命打動了我。」 姐姐則說,「要記得回饋、助人,才能使世界變得更好。」 慈濟紐約分會代理執行長王萍華頒獎給獎學金得主。攝影/翁秀春 透過獎學金發放,慈濟志工發現社會暗角裡的個案,將持續關懷,讓莘莘學子的家人也得到協助。攝影/翁秀春 皮克斯基爾高中助教高爾迪尼亞女士(右)和副校長皮考先生,每年都陪同得獎學生參加典禮;慈濟今年頒發特別獎給高爾迪尼亞女士。攝影/翁秀春 愛的力量 驅動理想 就如同當初30個家庭主婦發願跟隨證嚴法師散播大愛、改變世界,她發願將來成為媒體記者來影響世界。

新聞故事

浴佛節園遊會—傳遞人文,環保和故鄉情

新澤西分會正副執行長陳濟弘、林慮瑢,引領大家揭開浴佛大典。 攝影/吳世杰 浴佛盛典展開,民眾獻花香虔誠禮敬諸佛。 攝影/吳世杰 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黃耀良組長,帶著全家人將竹筒回娘家, 希望給孩子一個示範,學會助人。 攝影/林郁翠 「環保創意過五關」讓孩子親手種植番茄,藉以提高多食蔬果的興趣。 攝影/劉紹珍 早上四點出門的費城志工,法喜充滿體力十足,遵循〈健康呼啦啦〉音樂用球來運動。 攝影/王萬康 花道團隊的志工,教孩子們將浴佛的花香親手為媽媽做出充滿感恩的禮物。 攝影/吳緯綸 作者 /劉紹珍 5月13日,慈濟志工在新澤西分會靜思堂舉辦佛誕日、母親節及慈濟日三節合一慶祝活動。即使下著雨,未阻饒人們參與浴佛的心念,在莊嚴的氛圍中,延續善心和善念,會眾們帶著儲蓄已久的竹筒,將日日積存的善款投入功德海中。 在浴佛典禮後,志工為民眾舉辦主題性園遊會,結合人文、環保及故鄉情。新澤西人醫會醫護人員也在現場,提供免費醫療諮詢及義診服務,關心社區民眾健康。 活動現場滿滿的正能量,感染著每一位參與者,大家臉上充滿著喜樂,共同度過充實有意義的一天。

人文志業

| 慈濟志業 | 慈濟人文是慈濟志工經驗的精髓。人文志業以平面出版品、電視、網頁、翻譯等方式,傳播慈濟的核心價值、推廣慈濟人文、記錄慈悲大愛的足跡。 大愛電視  大愛電視台於1995年於台灣成立,報導美善的真實故事,以啟發悲心、鼓勵善行。隨着傳播科技進步,而今在美國的觀眾可透過有線電視、人造衛星以及網路電視收看大愛電視的節目。 平面出版 1990年中文版美國慈濟世界創刊號問世,報導全美慈濟志工的各種活動、慈濟志工的感人故事以及志工如何實踐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的精神理念。有些城市的當地媒體也刊登慈濟故事。 2002年英文版美國慈濟季刋發行,是英文讀者認識慈濟的重要管道。2022年繁體中文版的《美國慈濟世界》雙月刊、英文版的《Tzu Chi USA Journal》季刊及西文版的《Tzu Chi en Español》季刊,已成功架設繁體中文、英文、西文的期刊官網。 為服務美國的多元文化族群,美國慈濟組成遍布全國的翻譯志工網絡,努力將慈濟志工的感人故事、慈濟新聞以及精神理念譯成英文及西班牙文。 靜思書軒 2002年開始,靜思書軒在洛杉磯總會、新澤西、紐約、達拉斯、休士頓以及芝加哥等慈濟會所陸續開幕,另在全美二十多個城市設有靜思小築。2010年,網路購物服務開始啟動。 靜思書軒或靜思小築展售証嚴法師撰寫的書籍,以及慈濟出版的其他圖書或雜誌,也有CD、DVD,以及環保餐具、由回收寶特瓶製成的環保衣物等環保系列產品,展現慈濟人愛護地球、推廣「與地球共生息」的理念。 環境保護 環保是慈濟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慈濟志工生活的一部分。美國慈濟志工除積極推廣並參與資源回收,也定期投入掃街、認養公園、美化市容等環境保護工作。志工與社區民眾合作,帶動居民,開啟愛與善的循環。 《美國慈濟世界》雙月刊 《美國慈濟世界》雙月刊報導全美慈濟志工如何實踐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的精神理念,透過各類慈善、醫療、教育的活動,以及慈濟人與民眾互動的感人故事,在貼近人心與生活的題材中,展現出慈濟對社會、心靈、生命關懷。每一篇故事都是啟動社會慈悲動能的「心靈工程」,帶給讀者正面的人生價值觀,繼而激盪出善的行動力。 閱讀本期月刊 《美國慈濟世界》闡揚人性真善美,在混亂的世代淨化人們的心靈空間,促進社會美好祥和。 護持慈濟美國人文志業 期盼您認同與護持慈濟人文志業,借助您的力量,我們將鄭重珍惜每一份涓滴之愛,並轉化為更多人間菩薩的真實故事,讓愛能無遠弗屆的播散在美洲新大陸的人們心中。 護持捐款 相關故事 影音新闻

Tzu Chi Relief

慈濟美國中文網

慈濟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情懷,超越種族、國家、語言、膚色、宗教信仰的界限,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志業,不僅使「大愛」成為一種普世價值,更將中華文化底蘊中的人文精神發揮到極致。 目前的志業包括: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項,統稱為「四大志業」;另投入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環境保護,此八項同時推動,稱之為「一步八法印」。

結合智慧與高科技的善行

| 北加州分會 | 慈濟北加志工積極關注被社會邊緣化的孩子,利用自己矽谷高科產業背景,幫中輟生遊民學習電腦軟體。 攝影/劉翰卿 慈濟北加州分會,以高科技重鎮聖荷西(San Jose)為落腳處,1989年在慈濟志工林王秀琴的堅定毅力下展開。人稱「矽谷阿嬤」的林王秀琴(法號:慈範)67歲時才認識慈濟,因為承諾證嚴法師「要在美國,做師父要做的事。」她成為北加慈濟的創始人,18年的歲月中,和矽谷許許多多她口中的「大囝細孫」(臺語:兒孫)結下濃厚的情誼。她85歲捨報往生,至今北加州慈濟人仍對「阿嬤」充滿感佩、尊敬、愛與不捨。 1993年成立慈濟北加州分會,為美國西北地區各州提供服務,各地分支聯點包含兩個支會:舊金山支會(San Franscico)、西雅圖支會(Seattle),五個聯絡處:奧克蘭(Oakland)、波特蘭(Portland)、莫德斯度(Modesto)、沙加緬度(Sacramento)、佛瑞斯諾(Fresno),四個聯絡點:聖塔羅莎(Santa Rosa)、士德頓(Stockton)、尤開雅(Ukian)、雷諾(Reno)。 因為鄰近矽谷,北加州分會從事高科技產業的志工比例高,再加上用愛深耕社區,智慧結合高科技,雙管齊下更有效率推動慈濟理念,為慈濟志業在美國的拓展墊下重要基礎。另外加州近年來風雨不調、天災不斷,慈濟志工無私投入龐大時間精力賑災,期望集結眾人之愛,膚慰災後的巨大傷痛。 以電腦為舟 以愛心為槳 北加州聖荷西矽谷是全美國高科技產業最蓬勃發展的城市,舊金山是全美人口最密集的第二大城市。昂貴的食衣住行生活開銷,讓每年收入 11 萬美金的四人家庭,被歸類為低收家庭,被現實生活的壓力扭曲了價值觀,許多人們忙著賺錢,家庭失去溫暖,有的孩子遭虐、或是沒有關愛誤入歧途成了中輟生,更有的被拋棄,流浪街頭。 慈濟北加州志工心疼,從 1992 年開始,積極關注被社會邊緣化的孩子,訪視聖塔克拉郡(Santa Clara County)為狀況各異的中輟生設立的幾所特殊學校,1995 年,終於獲得其中一所特殊學校比爾威爾森學校(Bill Wilson School)的同意,開始綿長的關懷和陪伴。 志工也教授這些年輕人生活技能,電腦操作的學習就是其中一項。志工們幫忙學校安裝電腦,教授學生簡單的文字處理和報表使用之電腦技能,又根據學生們的興趣,增加圖檔軟體使用的課程,不但讓他們掌握電腦的基礎知識,更增加他們對自己的信心。 除了中輟生的長期陪伴之外,從舊金山獵人角社區開始的「幸福校園計畫」發展到聖荷西和全美 10 個州;在佛瑞斯諾、莫德斯度為許多弱勢農工進行義診,大愛醫療車開進偏鄉服務,也在聖荷西幫助到許多弱勢的族群。食物發放、遊民早餐發放等的慈善工作,從未停歇。 聖荷西遭洪災 上萬居民家園泡水

慈濟志業

慈濟在歷年美國與海外重大事故中,秉持「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的大愛精神, 不只是救濟、援助,更要引導 人人善的本性,帶動愛的循環。

慈濟美國歷史

| 慈濟美國介紹 | 1989年,美國慈濟於南加州成立,是符合美國稅法501(c)(3)的非營利慈善組織,至今全美已有63個分支聯點。 「原點」與「圓點」:自力更生,就地取材 – 在海外築一個家 若翻開「美國慈濟基金會」的奮鬥史,它說的就是一個「落地深耕」的故事⋯⋯。 1984年11月,加州州政府通過了慈濟的申請「佛教慈濟基金會美國分會」;1989年12月9日, 慈濟基金會美國分會也正式遷入南加州阿罕布拉市(Alhambra),正式宣布成立「佛教慈濟基金會美國分會」,慈濟自此在海外有了第一個分會,也有了一個「凝聚的原點」。從此以後,「美國慈濟基金會」開始以上人「慈悲喜捨」精神為養分,開始在美國土壤上發芽茁壯。2001年,「慈濟美國總會志業管理中心」在南加州成立,2004年正式遷入南加州聖諦瑪斯(San Dimas)園區,並在全美成立8個分會、63個慈濟據點。 當年從加州向外撒播的第一批種子,在多年的努力下,讓各分會近年也都有了自己的「家」,也讓「佛教慈濟基金會」在美國有了向下紮根的力量。 「根」與「耕 」- 與災民肩並肩,一起打造家園 談起當年篳路藍縷的歲月,身為「慈濟美國分會」首任執行長的黃思賢,頗為感慨,「當時,大家對慈濟的認識很少,我只能那裡需要我,我就往那裡飛。」惦著證嚴法師「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的叮嚀,在一場場「家庭茶會」中,黃思賢以「三機作業」- 錄音機、幻燈機和傳真機 – 的方式,帶著當年的「慈濟基金會美國分會」的慈濟志工,一步一腳印的開始走入美國社會。 然而,這條近30年的「深耕之路」,也是慈濟志工和美國人民肩併肩經歷天災、重建以及深入社區的紀錄……。 2001年,紐約發生911事件。慈濟志工以行動打破籓籬,近半年的時間,發給3,164個家庭、每戶最高1000美元的補助,總共發出近200萬美元,成為當時第一個提供受難家庭現金援助的亞洲慈善組織。「慈濟基金會」的行動,也讓美國數萬災民以及政府感動了。因此,在2001年11月6日的「美國國會聽證會」裡,「慈濟基金會」受到公開感謝。從此,美國社會社區人民,對慈濟人藍衣白褲的身影更熟悉了。不時的在各個災難現場,可以看見慈濟志工們拿著環保毛毯、熱食以及災民所需的各種物資穿梭其中。例如,2005年橫掃美國數州的「卡崔娜颶風」,美國慈濟即動員超過1000名志工,以給予「沃瑪現金卡」(Walmart gift card) 的方式,發給22487戶的受災戶、共58,553人,共發出412萬元的急難救助金。並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發動募款,濟助災民。 美國「911事件」以及「卡崔娜颶風」的賑災,可被視為「美國慈濟基金會」的二個轉捩點 。「美國911事件」的賑災讓「慈濟基金」被美國社會所看見;「卡崔娜颶風」的大規模募款則讓慈濟志工們更進一步的思考,如何能更有效的將援助送到災民手裡。之後,慈濟志工們與銀行合作開發慈濟專屬的「現值卡」,之後,證嚴法師也特地為美國設計慈濟的「現值卡」。對於慈濟志工們而言,看到災民因為「現值卡」讓家園重建,發自內心的笑容,一切的努力都值得了。 然而,慈善和賑災像是一條無止盡的路,挑戰永遠伴隨著災難而來 ……。 在美國境內,2005年「卡崔娜颶風」之後,緊接著2008「愛荷華大水」、「南加州林火」、2012年「桑迪風災」、2016年「路易斯安納州大水」、2017年「哈維風災」、「瑪莉亞颶風」,到2018年「佛羅倫斯颶風」、「麥克颶風」「坎普山火」……。在中南美洲,也是天災連連,2010年「海地大地震」和「智利大地震」、2011年「宏都拉斯大水」、2014年「海地北部大水」到2016年「厄瓜多大地震」和「馬修颶風」重創海地,2017年「墨西哥大地震」……。越來越多的天災,在在考驗慈濟志工的耐力與毅力。 家的原點與圓點

新聞故事

北卡佛羅倫斯颶風賑災感想​

/maxresdefault.jpg” /> 在災難中生出力量 慈濟志工 蔡瑞洪 今年我和46位熱情的慈濟志工及慈青們一起到北卡(North Carolina)新伯爾市(New Bern)參加佛羅倫斯(Florence)颶風賑災。由於担任解說員的工作,因此,有機會和受災戶做贴心的對話。 從對話中,我了解到,颶風受災戶勇敢地面對天災所帶來的挑戰。他們不怨天尤人,對親朋鄰居施以愛心的行爲深深地打動了我。例如,一位單親爸爸因為房子浸水數尺高,家具、電器和車子全毀了。每天晚上只能帶著兩個幼兒,去不同的親戚朋友家寄居。可是他還是面帶笑容充滿信心,認為日子還是得過下去。另外,有一對結婚65年的夫婦,80多歲了,先生生病需要醫療護理。他們夫妻遇到這麼嚴重的水災,還是愛互相扶持,用堅定的信仰令他們坦然地面對天災。還有一位媽媽提到颶風的損失就止不住淚水對話中才知道她難過的不是自己,而是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想要幫助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勸她,把心定下來才有力量幫助別人,她答應以後要成為一名慈濟志工。 經過對話,他們對 證嚴法師的慈悲、竹筒歲月的慈濟精神都十分感動。災情發生一個多月以來,FEMA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政府和保險公司都沒有給予災民足夠的幫助,可是我們這一群來自遠方的陌生人卻真诚地幫助他們。當受災戶收到200到600元美金的現值卡時都十分感動,尤其是當他們知道現值卡是集合着許多捐助人的愛心,他們兩眼含淚,一再的告訴我,他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的愛心與關懷! 許多受災戶拿到慈濟毛毯和平安吊飾,都會讚嘆毛毯竟然是由許多志工辛苦收集、清理、加工的70個塑膠瓶所做成的。希望他們平安無憂,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摸一摸慈濟毛毯,感受慈濟人的愛與祝福,勇敢地走下去,同時也鼓勵他們一起做環保,盡量減少社區垃圾,盡快重建家園。 颶風受災戶勇敢地面對天災所帶來的挑戰。他們不怨天尤人,對親朋鄰居施以愛心的行爲深深地打動了我。 蔡瑞洪 看見希望 慈濟志工 陳金蘭 成就這一次颶風佛羅倫斯的賑災活動真的不容易! 颶風在九月中登陸北卡羅來納州。華府分會幾位核心成員立刻成立專案小組,定期和本會、總會和其他分會開會,提報收集的災情、評估、考量,兩次的勘災、和災區相關人員互動,了解最新動,希望能夠盡快決定發放地點和日期。終於,我們決定 10/27 和 10/28 同步在3個城市,費耶特維爾(Fayetteville)、蘭伯頓縣(Lumberton),和新伯爾市發放。 然而,出發前一天我們還面臨變數。 譬如我們的災民資料來源是紅十字會,但災區的水不退,FEMA 或紅十字會沒辦法評估災情,造冊就成了問題。我們深刻體會到,時間並沒有站在我們這一邊。如果我們等待造冊完成才行動,那麼,我們就不能即時給予災民財務支援和心靈上的膚慰;再者,賑災日期遲遲沒有定案,志工的熱情可能一天一天縮減。因此,我們決定只能就手上不完整的紅十字會資料,構思下一步要怎麼走。根據過去的賑災經驗,大家集思廣益,討論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消除瓶頸,讓賑災工作更加順?。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