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羅盛陵、蔡蕙菁
3月7日華府舉辦線上培育課程,課程裡,新血和負責培育的志工,分享彼此經驗,收穫滿溢。圖片來源/蔡蕙菁
疫情中,慈濟華府分會菩薩大招生(編註:招募志工投入行善行列)的腳步依舊沒有停歇。3月7日在雲端展開培育課,培育對象有三位,但全美動員五十多位志工一同上線陪伴,從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勸素護生等面向,把自己對慈濟世界的理解、感動,分享給正式踏入慈濟世界的新血。
雖是見習,這三位培育志工對慈濟早就不陌生,一直以來積極參與慈濟活動,深入社區提供服務多年。
從聖地牙哥到馬里蘭
劉必威和妻子吳湘穎長期投入華府慈濟人文學校,為孩子們創造一個美善的學習環境——不只學習語言,更有機會身體力行善知識。「我們在人文學校已經有八、九年了。我們住在加州聖地牙哥時就已經參加慈濟活動,搬來馬里蘭州得知這裡有人文學校,我家師姊就去當助教。」劉必威在培育課中和大家介紹自己和慈濟的緣起:「當時我們只有一個小孩,年紀還很小不到入學年齡,當我家師姊在學校參與活動時,我就抱著小孩在走廊走來走去或是讓小孩睡午覺。一回學校發現我們的存在,就給我們機會(讓小孩可以入學)。」劉必威說的,是十年前的回憶,如今他有三個小孩,最小的三歲,通通都在慈濟人文學校上課。
「剛開始想讓小朋友到學校主要是學中文。經過了解、認識和引導,慢慢了解人文學校不只教中文、禮儀、價值觀,也給家長們一個學習和互動的機會,培養感情。所以我在學校慢慢接小活動,然後承擔起活動組長這個角色。」

希望我們可以在這些孩子們的生活裡、在人文學校這個大家庭裡,繼續發揮良能。我非常感恩,有機會在人文學校的環境裡成長。
培育志工 劉必威
劉必威很享受為人文學校裡的所有孩子,構思不同的活動,每個活動都有背後的意義——像是疫情前定期的老人院探訪,讓孩子學會敬老、付出,體會無私付出的快樂,而疫情爆發後,老人院探訪暫時中止,劉必威設計了一個「好事集點愛心散播」活動,啟發孩子的愛心和責任感:「這活動基本上讓小朋友每天記錄下來他們自己的責任,比如寫功課,幫忙做家務等,是否有做到。另外還有參加線上祈禱或發心捐款,例如存零錢到慈濟愛心竹筒等。」劉必威開心地看見成果,活動從去年年底到今年過年,剛開始參加的人數不多,後來參加的學生人數一直增加,大概是學校學生人數的一半。
素食的牽引
高耀明在進入慈濟前就是一位全素者。2014年北卡羅來納州的慈濟志工邀請他分享吃素的心得和歷程:「當時我已經吃素九年、十年了,但那時候還沒接觸過慈濟,也沒有參加過慈濟活動,也沒當志工⋯⋯」因為茹素這個因緣,他受邀分享,之後一腳踏進慈濟,如今,他是慈濟在北卡州重要的推素者!雖然在推素過程裡,深深感受到證嚴法師說的「勸善容易勸素難」,但在培育課中,他很認真地從其他地區的推素志工分享中,學到方便法門。
比如志工張秀玲發現,推素可以由近而遠,由小至大——先把茹素的重要性分享給周遭的慈濟人,再擴展至親朋好友和社會人士,另外也不要小看一餐素,從一餐素開始做起,再慢慢改變為5餐、500餐、5000餐、一萬餐⋯⋯,畢竟是不熟悉的事情,要讓人有機會先起個頭來嘗試。高耀明也在張秀玲的影片中,看見一段話:「萬事起頭難,但不開始就不會有進展。」這幾個字烙在他心底,讓他重拾了推素的力量。

做中學學中覺,我們可以一點一滴做出來。
培育志工 高耀明
慈善志業的推手
陳智興過去參與慈濟在西維吉尼亞州和佛羅里達州的賑災行動,在無常和苦難的面前,他看見人的無助與渺小,但也同時感受到慈濟的無私大愛,可以為破碎的生命提供解答。因此回到所在的北卡羅萊納州洛麗社區裡,他投入慈濟的慈善志業。「我們找到一間1973年創立的街友收容中心,歷史悠久規模也很大,服務四百多位家庭。我們決定跟他們一起合作,就從疫情中的聖誕節開始,我們在節慶來臨前募集玩具,希望可以為遊民的孩子們帶去快樂和希望⋯⋯」陳智興也計畫,接下來和北卡州志工一起募集食物,像是不容易腐壞的罐頭類,為這些疫情中深陷困境的家庭補足糧食。
陳智興雖然還是培育志工,但對於證嚴法師的教導如數家珍,更是他的行動指南:「上人說,對的事做就對了!世界上有那麼多災難,新冠肺炎是其中之一,因此我們要怎麼來幫助大家,集合眾人之力。」陳智興現在心心念念就是思考可以如何把不同的力量和技能結合起來,滿足社會上不同的需要。

培養志工的和諧合力,讓災難減少、讓慈悲心增多、讓環境更好!像上人說的,時時多用心,期待和大家一起成長。
培育志工 陳智興
從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培育課雖然長達七個小時,但所有人都聽得津津有味。不但培育志工更瞭解慈濟,全美志工也透過這個機會溫故知新,聽見其他地區分會的分享、不同善領域的耕耘、不一樣的方便法門勸素行善⋯⋯都讓大家有所啟發、打開視野增廣見識,也因此正如慈濟培育幹事志工季正杭所說的:「人人都是培育組,念念都是精進時。」



加入志工服務,一起創造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