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善美志工/邱品豪/美國報導
作者/朱澤人
慈青在慈濟大愛人文中心慶祝畢業。攝影/朱澤人
慈濟曼哈頓慈濟人文中心5月19日首度舉辦慈濟青年志工(慈青)畢業典禮,綠樹成蔭的露天後院揚起驪歌,慶祝這群慈濟生力軍迎接人生新旅程。今年紐約共有15名慈青畢業,披上慈濟白色禮帶。
畢業不是終點
慈濟紐約分會執行長蘇煜升在典禮致詞中,提醒畢業的慈青,慈濟的孩子是永遠的慈濟人,畢業不是終點,慈濟就像家,永遠歡迎慈青回家。
慈濟志工徐嘉懋提到,慈青們長大後,會繼續回來做學長姊,陪伴下一代慈青成長,是紐約慈青成長過程的一大特點。
多名畢業的慈青表示,在大學期間經歷過徬徨、焦慮或不安,感恩有父母、志工與慈青學長陪伴,透過慈濟活動,從付出之中,更找到人生新方向。
在慈濟找到人生方向
慈青陳慶柏(Ben Chen)出生在慈濟家庭,從小跟著父親陳俊銘、母親翟汝真投入慈濟活動,立志要做幫助人的工作。他表示,在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攻讀生物系,原本是想當醫生救人,但逐漸發覺這條路太漫長,打算另覓主修科系。
我想現在就能幫助人,而且時間要有彈性,才可以做慈濟。
慈青 陳慶柏
在迷茫的時候,父母與慈青學長指引陳慶柏多嘗試其他醫護領域工作。因此他在去年跟隨國際慈濟人醫會(TIMA),從紐約飛到墨西哥加入大型義診,接下分診的職責。
陳慶柏回憶在義診時,他一天要為上百名病人服務,卻一點都不覺得累,每天充滿著活力。義診行讓他體會「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也意外發現自己很適合做護士這行,因此他決定投入護理業。目前他已考取緊急救護技術員(EMT)執照,未來將繼續參與人醫會義診。

母親開明的支持
楊盛威(William Yang)同樣在大學時有過徘徊。原本他就讀皇后學院資訊工程系,但讀到大三時,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門科系。
楊盛威提到,由於母親張翠玲是慈濟志工,對教育相當開明。所以他鼓起勇氣跟媽媽說要轉系的時候,母親很支持他的選擇。
經過一年半摸索,楊盛威不間斷參與慈濟各種活動,發覺對藝術情有獨鍾,所以他重回大學取得平面設計學士學位。他表示,這七年因為母親一路支持才能拿到學位,他一生都難以回報母親的恩情。

像媽媽的慈濟志工
多名慈青藉由畢業典禮表達對慈濟志工的感恩。
來自台灣的蔡昀昂(Nic Tsai),是在兩年前到紐約就讀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他表示,雖然家人不在身邊,不過有翟汝真、徐嘉懋等慈濟志工陪伴,感受到如同母親般的關愛。
紐約大學畢業生張楚傑(CJ Zhang)指出,2012年因為桑迪風災而接觸慈濟,看到志工清晨兩、三點鐘就在會所準備賑災的物資,深受感動。自此後,他把慈濟當成了第二個家。
康乃爾大學的陳藝心(Cindy Chen)則是邀請更多年輕人朋友,一起加入慈濟行列,發揮年輕人的正能量,共同來改變世界。
其他畢業的慈青,還包括鄭琬齡(Nicole Cheng)、劉宇軒(Yuxuan Liu)、李侑蓉(Catherine Lee)、陳志慧(Alison Chan)以及謝珮揚(Peggy Hsieh)等,畢業生們都滿懷著參與慈濟活動的回憶,開心的披上慈濟畢業的白色禮帶。
鼓勵慈青傳承
志工翟如真長期陪伴慈青們。她表示,小兒子陳慶柏畢業,肩膀的重擔可以稍微放下一點。但她期盼兒子與其他慈青,能繼續參與慈濟,為社會奉獻付出,將「感恩、尊重、愛」的精神傳承給學弟妹。

志工郭碧蓮與陳其俊都勉勵慈青,人生難免有挫折與失敗,但若能學習證嚴法師的智慧,難題皆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