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呂芳雪、林綺芬
鄭傳杰(右一)5月4日,志工前往麥迪遜小學發放香積飯,家長們親自前來領取。攝影/林綺芬
2018年5月4日近午,志工陸續抵達麥迪遜小學停車場,遠處就可見到學生,在高高的鐵絲網圍住的校園裡上體育課。這鐵絲網和空中高壓電線,是許多志工居住的爾灣學區看不到的景象。但當志工一進入校園,是一整片用奔放色彩繪製的彩繪牆,透露出學校成員是由熱情族裔所組成,有96%的學生是西語裔,其中又有92%是低收入戶。
食物背包的發放時間是每週五放學前、周末即將開始時,因為週一到週五,學區會提供免費營養午餐給低收入家庭,但供應家庭裡周末需要家庭的食物就有困難。4日剛好是發放食物背包也是發放香積飯的日子,美國總會送來11箱共22份的香積飯,及乾燥蕃茄蔬菜包,每包11磅重。
學校社工瑪莎· 帕塔羅(Martha Patarrogo)負責事前聯絡,通知22個家庭前來領取香積飯。她一見到志工,感恩地說:「我們學校有67%的學生居無定所(Homeless),您們的香積飯幫了這些家庭很大的忙。」隨後,志工用推車將食物推進教室分裝,此時家長也陸續帶著年幼稚子,或是推著嬰兒車前來。

加州房租昂貴,一間三房的公寓租金要價2000多美元(約新臺幣6萬元),更何況許多家庭都養育多位孩子,根本無法負擔。「我知道有七個家庭合租三房公寓,有的住客廳,有的住房間,甚至有人住廚房或車庫,還有的家庭住在車上。」瑪莎進一步說明,住在車上或車庫的家庭,周末很難使用廚房煮食,還好香積飯不用開伙,可以快速沖泡,再加上孩子背包裡的食物,讓他們周末不會餓肚子。
育有七個孩子的麗娜(化名),好喜歡慈濟香積飯,曾多次慷慨分享她的食譜:「我可以很快地做米布丁、飯團等料理給孩子吃。」透過瑪莎的翻譯,她說1包11磅重的香積飯,一家人可以連續吃上兩個星期。」
感恩食物 教導營養觀
媽媽們領完香積飯,時間接近孩子用餐時,在志工理查·韓迪克(Richard Hamilton)熱情招呼之下,「食物背包計畫」的二十位學生,依序進到多功能教室。
幸福校園計畫團隊的成員大約有十多位,許多志工是固定班底,即使上了年紀,卻都盡心盡力,就算病痛在身仍都心繫著孩子。而陸續加入的新血輪,也為計畫注入更多的養分。一個學年將近三十次的食物背包發放,志工最希望孩子們懂得「感恩」。
「除了慈濟,還要感恩所有捐款的善心大德,更要感恩數不清的播種者、食物製造者、運輸者及零售業者。」志工呂芳雪告訴學生,雖然無法親眼見到這些人的辛勞付出,但他們成就了每一次的食物背包發放。志工把握短短半個小時時間,教導學生每日存竹筒、發善念,與孩子互動並傳遞正確的飲食觀念。「哪些屬於蔬菜?」志工蘿絲(Rose Khin Win)手中拿著飲食金宇塔圖片,與孩子互動。「花椰菜!」「紅蘿蔔!」學生紛紛舉手回答。


蘿絲是退休的小兒科醫生,也是緬甸華僑。她與先生史考特·麥金太爾(Scott McIntire)剛從北加州搬來照顧孫子,聽朋友說到慈濟幸福校園計畫的服務學校,和住家距離不遠,便雙雙加入團隊。她運用所長,教導學生正確的營養概念,希望孩子從小就可以知道怎麼吃最健康。
藍天白雲 中文說謝謝
連續幾週,在爾灣慈濟人文學校教書的廖郁雯老師,特別過來麥迪遜小學,教學生用回收的雞蛋盒,經過裁切與巧思,做成漂亮的花朵,準備發放當天送給母親。
5月11日是這學年,最後一次食物背包發放。二十位學生排成一排,遲到幾分鐘進教室的孩子,出乎平常地安靜,還有幾位的眼神帶著落寞。20雙稚嫩小手,小心翼翼地捧著13呎長的感恩海報,在兩位社工的引導下,將海報獻給志工,上頭有許多感恩的話,還寫了中文的「謝謝」,志工感動得無法言喻。
「小朋友學會感恩,是我們最大的收穫。」呂芳雪欣慰地說。學年交替之時,志工們暫時鬆一口氣,卻又擔心學生在暑假中,是否都有足夠的食物,可以好好地吃三餐?為了貧困的孩子,志工一定會持續為幸福校園,送上藍天白雲的溫暖與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