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黃曦柔、蘇薇芸
新冠疫情期間,慈濟美國北加州沙加緬度慈少雖只能待在家中,但還是克服困難幫助他人,以線上教學的形式與台灣澎湖七美鄉雙湖國小高年級生完成為期三個月的英語交流計畫。電腦上課截圖/蘇薇芸
2020年12月27日至3月28日,美國北加州沙加緬度(Sacramento)慈少(慈濟青少年志工,簡稱「慈少」)與台灣澎湖七美鄉雙湖國小以線上教學的形式完成為期三個月的英語交流計畫。慈少以精心製作的谷哥幻燈片軟件(Google Slides) 為學生們學習英文的重要媒介,將單字融入到簡單的對話及趣味遊戲中,讓雙湖國小的五年級和六年級,總共十位學生們對英文產生興趣,並建立開口說英文的自信。為了確保活動的順利,國小與慈少雙方提前測試了網路及Google Meet的運作,雖然沒有先進的設備,但慈少們相信,略微模糊的畫質和雜音不會影響他們的笑容及充滿活力的聲音,慈少溫暖的善意通過小小的螢幕橫跨太平洋,到達遠在一萬多公里外的小島——澎湖七美鄉。
竭盡所能 細心準備

澎湖雙湖國小坐落於澎湖縣七美鄉西湖村,於民國48年獨立設校,因學區包括該鄉東湖村和西湖村,故名「雙湖」。由於距離台灣本島遙遠,資源取得不易,因此發展速度較慢,許多人為了養家餬口而離開小島,到本島打工,導致七美鄉的人口數只有將近四千人,國小的全校學生只有少少的34人,每個年級只有一班。這樣的條件讓學生們學習英文變得更加艱難,於是慈濟志工與校方合作舉辦這場活動,不僅讓學生體驗一場獨特的交流學習,也讓慈少有機會發揮能力來幫助他人。

為了保證活動的品質,篩選報名的慈少是很重要的環節,主要條件是具備英文與中文的溝通能力、就讀高中、性格活潑開朗和可以配合交流的行程表,這樣詳細的要求為的是確保留下來的慈少們能帶來最好的教學。最終有20名慈少和雙湖國小四位五年級和六位六年級生共十人參加這場活動,英語的交流,以兩位慈少及一位學生為一組分成十組。

由於熱情的慈少完全沒有教學經驗,所以慈少輔導員志工陳碧惠(Nancy Ku)邀請目前就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兩位沙加緬度慈少幹部畢業生,慈青(慈濟青年志工,簡稱「慈青」) 王采盈(Selena Wong)和王佳盈(Estella Wong) 以線上會議的形式引導慈少們討論活動教材的主題及內容,鼓勵大家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觀點。
用心用愛 真誠付出
活動以一週一次的頻率飛快的進行著,每到了星期日下午(台灣時間星期一早上),慈少都忙碌於課堂的準備工作,除了二十分鐘的教學,慈少們還會在上課前十五分鐘開一個短暫的會議,確認攝影鏡頭及麥克風收音正常,整理好儀容,確認一切都沒有問題後才正式開始課程。

下午的陽光明媚燦爛,慈少們對著攝影鏡頭露出親切的笑容,在一次次的鼓勵中慢慢地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氣氛也從生疏緊張變成熱絡。二十分鐘的課堂主要包括學習新單字、應用對話、練習活動及靜思語,雖然短暫,但也無比充實。教學結束後,各組會在谷歌會議室(Google Meet)上分享課程進行的情況,若有什麼問題或者不順利,大家會一起討論後提出解決方案,讓下一節課的交流變得更好。

從寒風凜冽到春暖花開,慈少們不知不覺間已經陪學生們走過整整三個月,這期間有歡笑,有驚喜,卻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挑戰,但慈少們以耐心與學生配合,讓困難悉數迎刃而解。

課堂剛開始,學生們有些害羞,不敢開口講話,慈少們花時間與學生建立關係,用鼓勵及笑容創造輕鬆的氣氛;學生們遇到發音較困難的單詞,慈少們便放慢速度,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分開講解;課堂時間太短或有剩餘,慈少們便依照情況增減內容,有的慈少甚至利用空閒時間規劃出最適合學生的教學及相處模式。

整場交流下來,雙方都有許多收穫,慈少們表示,很高興能看到學生們勇於踏出舒適圈,在挑戰中進步。除此之外,這次的活動也拉近了慈少之間的距離。因為這次幾乎由慈少們全權負責策畫以及任務分配,激發了大家的責任感,紛紛踴躍參與並發言,與同伴溝通協調的能力也大幅提升。

真心回饋 盡是感恩
活動最終在四月初圓滿落幕,雙湖國小的校長歐德孝在採訪中露出發自內心的笑容。
謝謝慈濟的師兄姊及慈少願意陪伴我們學校的孩子一起學習外語。我們七美鄉礙於東北季風影響,有半年的時間會交通中斷,因此身處此地的雙湖國小,缺的可能不只是資源,而是陪伴。我們由衷的感謝慈濟,願意長時間的陪伴我們一起學習及成長。
雙湖國小的校長歐德孝
歐德孝也已經與沙加緬度慈少團隊安排了第二期的英語交流,繼續這個有意義的活動直到六月底學年結束。

本次活動的慈少負責幹部黃煒倫(Justin Wong)欣然表示:「我會加入這個(交流活動)團隊,是因為我很享受教學。在活動中,我了解到每個人在團體內的角色都很重要,同伴之間的溝通更是不可或缺。由於良好的配合,我們逐漸發展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我特別感激有機會與相隔萬里的人在短短的時間內相互交流,對我來說,這是很棒的活動。」

常陪伴孩子去老人院關懷的家長馬愫禎分享:「在偏鄉英語教學中,慈少們受益良多。看到自己的小孩有所成長,也增加他們的自信心,還有責任感。他們很願意花時間準備教材,因為他們相信這是有意義的事。藉由科技的幫助,他們有機會隔空陪伴偏鄉小孩,一起學習,也培養他們的愛心和耐心。感恩慈少在疫情期間,仍然有機會盡他們的綿薄之力,幫助有需要的人。」

家長鄭秀文在此次活動的過程中,曾多次的回饋:「當我知道有偏鄉英語教學的時候,就鼓勵兩個孩子參加。因為我們熱愛台灣,用行動來支持台灣,讓美國慈少的孩子和台灣的孩子進行交流、經驗分享,別具意義。希望這個交流計劃能夠幫助澎湖的孩子,在學習英文時,不感覺陌生,透過英語會話培養自信心。我也看到家裡的兩個孩子,自己製作教學教材,每星期開會檢討;感覺她們學習到熱誠、負責,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教學計劃,讓美國的孩子用愛與行動去付出,關心有需要的孩子們。」

距離從來不會成為善意的枷鎖,慈少們突破了這樣的難關,盡全力將溫暖傳遞出去。交流活動早已不僅僅單純是交流,其中蘊含的還有陪伴及感恩,一場珍貴又短暫的相遇牽起了沙加緬度與遙遙彼岸的七美,始於嚴冬,卻從不終於暖春,美好記憶,將在彼此心中延續下去。
慈濟美國「有愛無懼・慈悲相繫」災疫中長期紓困計畫,與您攜手幫助無數家庭度過這段艱困苦澀的黑暗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