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紐約報導
布碌崙親子人文班的孩子,吃飯前都會合十感恩。攝影/翁秀春
美國是移民的大熔爐,特別是大都會區,新移民在面對新的生活環境、高昂的物價水平時,往往要付出更多時間來奠定經濟基礎,卻也必須犧牲和孩子的相處時間。也因此新移民家庭要面對的功課,常常是親子間的疏離感,和教育問題。
慈濟志工雷佩玲觀察:「紐約布碌崙八大道很多新移民。三十年前是廣東人新移民的居住地,近這二十年來,則有很多福建新移民居住在這裡。」


「我們福州人來美國,基本上都是賺錢為目標,為家人、父母、孩子,創造一個更好更幸福的家。」慈濟志工任敏看來時路。
為了生活,許多新移民需要做工,所以當他們生小孩後,小孩多是送回中國給祖父母輩帶,但是中國的爺爺奶奶都疼愛孫子。
只要小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他什麼,久而久之就養成孩子的依賴性。
慈濟志工 張蘭英
被寵習慣的孩子等到要上學的年紀再接回美國養,和父母之間已出現隔閡,也比較難帶。
2015年,慈濟志工雷佩玲在布碌崙開設親子人文班,一開始只有五位學生。慈濟志工對症下藥,教小朋友什麼是孝道,和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
現在,人文班學生已超過六十人,課堂上總不時傳來孩子們朗誦靜思語的稚嫩嗓音「父母恩大,小人氣大,要自愛才會人見人愛」,「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腳走好路」……
我女兒在這邊上中文課,今年五歲。進來之後她學會感恩,還有學會怎麼包容家裡人,會幫忙父母或外公外婆做事情。
家長 王艷梅
包括王艷梅在內的許多家長,上課時也開始主動幫忙做義工。讓人驚喜的是,家長不只感受到孩子們的成長,就連他們自己,也因為親子人文班而變得不同。「我覺得慈濟是一個很好的地方,我自己其實也學到很多。做了媽媽後,本來很多事情就要從新學起。」王艷梅看著女兒在慈濟一點一滴地蛻變:「我在女兒身上其實也學習到很多。」


一位年僅16歲的慈濟志工高芝松(Andy),也讓他的母親感動。之前高芝松都不和媽媽說話。2015年他到慈濟上中文班,而他的媽媽也成為慈濟志工,親子間緊張的關係,才漸漸出現曙光。
「Andy是出生八個月大後才送回中國去的。以前他不怎麼跟我說話。」高芝松的媽媽陳秀英搭著兒子的肩,像朋友一樣:「他現在跟我互動比較多。從我在慈濟這邊做事情,他都看在眼裡,然後慢慢地他自己也學會了改變,學會尊重大人,不會像以前那樣說話很衝。」
2017年,高芝松開始擔任慈濟志工,在這裡他感到快樂,懂得處理人際關係和情緒。

布碌崙的親子人文班在廣大的新移民社區,投入一顆善的石子,進而牽起整個家庭愛的漣漪。
移民到新的地方,無非是希望能給孩子更好的未來,慈濟志工也是過來人,用同理心體恤新移民家長,在辛苦的移民路上,給予扶持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