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關懷線上工作坊(下) 為培訓美國慈濟靈性關懷人員做準備

TzuchiUSA-usa-spiritual-care-workshop-2_0000_一家人手語─黃芳文

撰文/范聖宗、梁凱雯、張願鈴、胡素貞、張秀玲、黃芳文
編輯/黃芳文、錢美臻

慈濟國際弘法利生室在2021年3月21日至4月25日舉辦「心靈關懷線上工作坊」第二輪培訓課程。圖片來源/慈濟國際弘法利生室

緊急事件發生後,慈濟人除了提供物資援助,也透過膚慰災民給予精神上的支持。慈濟國際弘法利生室自2020年10月起開啟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心靈關懷工作坊,以建立在急難救助時,針對不同宗教背景的民眾,具備心靈關懷知識與技巧的慈濟心靈關懷者團隊。

2020年10月國際弘法利生室以主題「膚慰你我的心」,開啟第一輪為期五週、共五堂課的「心靈關懷線上工作坊」培訓;2021年3月21日至4月25日以主題「體驗多元化的包容力」,舉辦第二輪共六堂課、十二個小時的課程,課程內容包括概念分享、專業人士分享、互動討論、自我評量、安定的關懷等。此課程也是2022年培訓「美國慈濟靈性關懷人員」的先修課程之一。

雲端心靈關懷工作坊第二輪課程的後三週課程,主要圍繞在知足、感恩、善解及包容的「慈濟四神湯」主軸,以每週一個主題依序進行。

慧從善解得自在

4月11日課程內容為善解。出生在模里西斯(Mauritius)的北加志工講師潘虹,因從小接觸多元環境,她分享「順境要感恩;逆境要善解。」,時時用善解的心來面對困境,放下偏見及臆測,善待身邊每一位人,勿妄自評價他人。

支持慈濟災疫中長期援助計劃,陪伴疫情中受重創的弱勢族群。
TzuchiUSA-usa-spiritual-care-workshop-2_0001_上課學員─黃芳文
學員上課的情況。圖片來源/慈濟國際弘法利生室
TzuchiUSA-usa-spiritual-care-workshop-2_0002_講師胡光中─黃芳文
嘉賓講師慈濟土耳其聯絡點負責人胡光中分享如何關懷不同宗教種族的民眾。圖片來源/慈濟國際弘法利生室

課程中提到馬來西亞志工拉傑斯(Rajes)的經歷,她是當地唯一的印度裔印度教徒志工,她曾一度因文化宗教的隔閡,感受不到慈濟人的善解而備感壓力。最後在大家關懷下,她提起善解心,理解慈濟對所有宗教、種族高度的尊重與包容,並理解行善才是精髓,因而更堅定地投入慈濟。這點出團體活動中,要用同理心來善解與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慈濟青年志工(簡稱慈青)學姊劉彩虹是心理治療師,她談到與病患的互動經歷,一開始雙方因誤解而面臨層層挑戰,最後以善解與包容化解誤會。她認為:「善解心結歡喜緣;從善解中消除煩惱。」

我們是一家人

嘉賓講師慈濟土耳其聯絡點負責人胡光中本身為伊斯蘭教徒,他帶領當地志工發揮佛陀慈悲喜捨的精神,為敘利亞難民的失學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帶給孩子未來的希望,更啟發他們的愛心善念。孩子們發心在紙上寫上捐款金額,用畫作勾勒出象徵慈濟的慈航,將愛心傳播出去,希望影響不同宗教信仰與種族的民眾,共同發揮大愛的精神。

接受慈濟援助的美國加州民眾梅爾巴(Melba),是天主教徒。她感恩慈濟人在精神上及經濟上給予幫助,待她如家人並尊重她的信仰。這讓學員瞭解如何對不同信仰的民眾做心靈關懷,找尋不同宗教之間的相似之處,善解並尊重不同理念,在關懷中化解不同信仰的隔閡。

成長在慈濟家庭的英國志工梁欣伶認為,善解從了解自己開始,看清自己的偏見與習氣,受到批評要懂得以善解放下情緒,建立與他人的連結,在人群中才能和諧相處。

捨棄偏見 開闊心胸

包容是具有一顆能涵蓋宇宙及無邊際世界的心。

包容的課程中提到,需要捨棄自我的偏見,要發揮「四神湯」的精神,警覺到自己的執著讓心念更開闊。證嚴法師告誡弟子「別讓缺角佔滿我們的心」,《靜思語》中也有「一個缺口的杯子,換一個角度看它依然是圓的。」人也是一樣,不看缺點,我們都是圓滿的。

學員在線上即時回饋心得。圖片來源/慈濟國際弘法利生室

北加慈青學姊曾怡文提到曾過度追求完美,受挫的情緒就像雲霾般籠罩著心思。她體悟到若能敞開心房,保持正向思維,與人互動就會是正向,包容是建立在拓展心量尊重對方,不要批判或試圖改變對方。

來自夏威夷的臨終關懷宗教師楊玉(Jade Young,譯名),分享多年陪伴癌末病患的經驗,提到了解狀況及融入對方感受的重要性,陪伴病患及家屬要放下成見,要創造充滿愛與感恩的環境,陪伴病患度過人生最後的階段。她鼓勵學員把握當下,開放自己的心胸,全心全意接受挑戰,別忘了學習放空自己。

「四神湯」化解心結

學員們透過分組說出內心的困擾,用真誠的言語與態度,練習表達出「感恩(謝謝你)、懺悔(對不起)、放下(請原諒)、大愛(我愛你)」的「四神湯」精神,學習以此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心結。

無論是處理朋友之間的衝突,或是家人之間的誤解,學員們分享個人心中的煩惱,借助佛法和證嚴法師的教誨,以「四神湯」精神解脫心中的煩惱,幫助每個人的心靈能愈來愈堅強。

4月25日最後一堂課,由遠在澳洲的恆實法師為學員授課,講述在紛亂多元的世界中如何練習包容力。師承宣化上人的恆實法師,是少數美裔卻又精通中文的出家人,多年來致力於以英語弘揚佛教的精髓。

恆實法師在開示說道:「我們都有多重角色,要適時適地的平衡取決於中庸之道,人與人之間的良善互動,更是傳統孝道的延伸。」他提及曾在非洲受到部落村民的邀請,與村內長老喝茶,體會到不同文化都有著敬老尊賢的傳統。家庭倫理是社會祥和的基礎,把他人當成家人即能包容關懷。

溫馨座談解疑惑

為了加深多元化的包容性,課程中邀請恆實法師、精舍德淵師父及臨終關懷宗教師楊玉一起座談,回應學員們在社會和生活中觀察到的問題來開示解答。

德淵師父開示證嚴法師的弟子來自世界各地,人人根基不同,如何因材施教,即是包容多元化的體現。當心中有煩惱時,應該用愛與感恩多了解,人人共善造福,世間災難就會減輕。

嘉賓講師與學員的座談。圖片來源/慈濟國際弘法利生室

人人應效法自然界無爭的精神,用分享替代爭奪。內心充滿善念,萬物生靈感受不到敵意,自然會接近你。

針對學員提到當今美國社會對亞裔的不友善態度,恆實法師提醒大家要身體力行,入人群行善來廣結善緣,讓大家更了解亞裔。

楊玉建議學員學習謙卑和尊重,內心平靜則自然不容易受外界影響。各宗教都講求清淨內心,將心中的愛從內心而力行於外。

講師們充滿智慧解答的座談,為本次工作坊劃下美好的句點。圓滿全程課程的學員,歡喜獲得一張結業證書,為進入明年心靈關懷宗教師課程跨出了第一步。

包容與尊重不同宗教

美國總會的志工愛波·戈達德(April Goddard)為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分享非常感動慈濟對不同宗教的包容性與尊重,她也感受到不同信仰是可以產生共鳴的,因為所有宗教的共通精神就是愛與和平。

菲律賓志工羅維娜·仁弗多(Rowena Rempillo)是2013年海燕風災的生還者,她提到14歲時罹患躁鬱症,慈濟志工的陪伴與關懷,讓她克服身體上的不適,在2015年成為慈濟志工積極的入人群付出。她說:「雖然我來自不同的國家,但志工包容的胸懷,讓我感受到無條件的被歡迎與接納。」

講師潘虹分享如何化解「偏見、臆測、成見」。圖片來源/慈濟國際弘法利生室

北加州分會的志工潘虹雖然不識中文,但挑戰承擔起把證嚴法師的法,融合多元化心靈關懷工作坊整體課程的規劃,轉化為英語課程。她覺得工作坊有如「愛的工程」,是送給所有慈濟人的禮物,讓眾人在佛法中共同學習與成長,建立屬於慈濟獨特的急難宗教關懷團隊。

慈濟美國「有愛無懼・慈悲相繫」災疫中長期紓困計畫,與您攜手幫助無數家庭度過這段艱困苦澀的黑暗時期。

支持慈濟災疫中長期援助計劃,陪伴疫情中受重創的弱勢族群。

更多新聞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