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MaskMyStory:“对我来说,我还不到八十岁,眼睛还可以!”

北加州分会  |  2020年9月22日
mmms-Un-Chyong-Yang

分享者/黄安琼
采访/刘翰卿

付出没有年龄之分,图左为北加州慈济布口罩、发帽团队最年长的志工成员黄安琼。图右为今年76岁的黄安琼,为前线医护车缝制作布口罩和发帽。摄影/刘翰卿

#MyMaskMyStory是慈济美国【有爱无惧・慈悲相系】灾疫中长期援助行动中的一个项目,希望借由志工、捐助者、受助者的故事分享,让我们记录下这场世纪灾疫中的正面力量。

“很高兴我的后半生,差不多五十岁开始做慈济,所以后半生可以走在慈济路上觉得自己很运气 很有福份。”

“但因为要传承给年轻志工,我年纪也比较大,76岁了,要花比较多时间在家照顾我九十多岁的师兄,所以我辞掉人文志业组组长的工作。”

“但我还是做个快乐志工!慈济会所有什么要帮忙的,我都会尽量去,因为做慈济最怕‘失业’,有工作做是最快乐的事!但疫情发生后我不能再去会所(帮忙),时间感觉多出来,整天都在家里,我也不出去买菜,其他年轻志工为了我的安全,打电话问我需要什么,我不用出门,他们就贴心送菜过来。”

“比起以前可以到会所跟师姊们聊天,现在这个时间,会觉得心情有点焦虑、情绪有点郁闷。”

“一开始我们有个LINE群组,有师姊问说有谁家有缝纫机要借,因为我有缝纫机,我就问她们要借缝纫机做什么,她们说,要做口罩,我一听,马上自告奋勇!因为那时候美国很缺口罩,我也正在找布研究做口罩,给家人用,我很兴奋地跟她们说‘我也参加、我也参加!’她们就把我加入布口罩团队。”

“对我来说,我还不到八十岁,眼睛还可以,当然晚上就不做了,灯光下视线会比较花,穿针线穿不过去,要穿好久,也缝得比较不漂亮。白天自然光下ok,所以尽量都在白天做,可以一天做12个。”

“我本来就是会缝缝补补,家里窗帘是我做的,先生的衣服裤子太小太大,我会稍微改一下,简单的我都会,也上过慈济的缝纫班社教课,所以其他志工只要拿样品给我,我不用去看教学视频,就可以做,医护用的发帽也是,对我来说并不难。”

“我们这个口罩团队大家分工合作,有的买布、有的买针线、有的负责裁切⋯⋯我是负责缝纫的,所以机动组的师姊,就会把剪裁组的半成品拿来,把我车好的成品拿走。我还记得Rita师姊买布,因为那时候店家都是关的,她还拖人情去找布店老板,请布店老板去店里开门让我们买布。有一阵子棉布也很缺,我们大家师兄姊,把家中旧布翻出来,我也找出一些没有用过的棉布,大家通通捐出来。我想大家的心意都是一样,为第一线医护人员尽一份心力⋯⋯”

“那时候买不到口罩,连整个前线医护人员都不够,真的很为他们担心,如果站在第一线的人都不能保护自己,那我们怎么办?所以一听到可以做口罩、发帽给他们,我自己心里的焦虑不安就减轻很多,一面做,一面希望自己做得快,做得好,也祝福他们用到我们的东西会有效,可以健康平安。后来听到很多医护都很喜欢、拍了照片、写上感谢卡,很安慰,本来很焦虑的心,都平抚下来了,情绪也比较稳定。”

“上人曾说过‘多做多得’。刚开始我们的情绪都不稳定,都很焦虑,会闲就越焦虑,越会胡思乱想,怎么这个疫情这么严重?怎么这么多人得病?怎么这么多人走了?心情受到很大的影响。开始做布口罩和发帽后后,心念就摆在这上面,焦虑也减退了。我觉得说是帮人家,其实是帮到自己,让自己的心安下来,多好?”

慈济北加州志工黄安琼,说自己的一生都是在异乡度过,父母是江苏人,出生在湖北,五岁到台湾,结婚后又到新加坡、菲律宾,然后1999年移民到美国。而美国,是她时间待最长的地方,也是在美国,认识了慈济,加入志工行列,二十多年如一日,来从黑发做到白头,十分欢喜。

疫情仍在持续,慈济美国不间断地将个人防疫物资送到全美各医疗院所、警消单位、社福组织、和低收家庭,成为安定人心的一股力量。阅读一系列#MyMaskMyStory的暖心故事。

 

无论是志工、捐助者或受助者,若您和慈济的防疫物资有过一段缘分,请在您的社交媒体上写下您和这些物资的故事,并标注 #MyMaskMyStory,和标注好友标签 @TzuChiUSA;或是上#MyMaskMyStory 上传您的故事,与我们分享,用正面能量,在疫情暗夜点燃希望烛光。

分享您的故事,用正面能量,在疫情暗夜点燃希望烛光。

更多新闻故事

X
微信裡點"發現"
掃QRCode便可分享此頁
複製網址
前往微信
按"複製網址"後複製連結後,再按"前往微信"即可前往微信App分享此頁